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药天然产物大全》评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药天然产物大全》是一部大型工具书、桌头书。全书12卷,近3 000万字,内容极其详实丰富,书中化合物之多(近3万个)和分类之细、生物活性之全、创新内容之突出都是首屈一指的。在本文中笔者探讨了化合物命名和翻译原则,提出了以词根对译法为主的翻译方法。化合物的外文名称和中文名称按规范化的程度分为正名、异名和误名,错误的名称后面注上“误名”二字,以免以讹传讹。希望在药学会领导组织下,尽快出版《中国天然化合物命名和翻译原则》,以便遵从统一;中国学者发表于外文刊的化合物除了提出外文名称外,同时应提出中文名称以便应用。本书为100多年来中药现代研究比较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大型工具书,值得我们学习,予以推荐。
关键词:《中药天然产物大全》;天然化合物;正名;异名;误名;翻译原则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3.016
Review on Comprehensive Natural Products i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Zheng Lisheng, Wang Wenqian, Jiang Jiwu*, Wang Jie, Tai Wen
(Tianjin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 Comprehensive Natural Products i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s a large reference book with nearly thirty million words divided into 12 volum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the book are supreme: the content is extremely abundant and detailed; the compounds (nearly 30 000) recorded are plentiful; classification is clear; bioactivity is relatively exhaustive; and the innovation is outstanding.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discussed the nomenclature and translation principles for the compounds and put forward a word for word translation method based on word roots. The foreign name and Chinese name of a compound are normalized to official name, synonymy, and false name. The wrong name would be followed by the note "false name", in order to avoid others being wrongly informed. Supported by the Chinese Pharmaceutical Association, the authors expect that the Chinese Nomenclature and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Natural Compounds can be published as soon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unify the names of compounds. Except for presenting foreign names for convenient application, the compounds published in foreign periodicals should be given the Chinese names simultaneously. The book is a large reference book, which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collects information for researches on moder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the latest over 100 years. It is worth learning, recommending, and spreading widely in TCM field.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Natural Products i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natural compounds; official name; synonymy; false nam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中药天然产物大全》(Comprehensive Natural Products in Chinese Materia Medica),惠永正主编,全书共12卷,16开本,10 019页,29 600千字,定价3 800元,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第一作者:郑礼胜,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药及天然化合物。E-mail:
*通讯作者:江纪武,研究员,研究方向:天然药物信息,天然化合物名称规范化。E-mail: jjiwu251223@
该书第1卷为总论,介绍中药天然产物研究状况和方法。第2~9卷68 000余条,收载天然产物29 042个化合物,其中有化学结构图的27 648个,有化学物质登录号(CAS号)的27 779个;其中有药理和毒性数据的化合物共5 636个,约占化合物总数的19%。书中近3万个化合物分属于类856个小类。每个化合物内容有:化合物码、条目名(中文名)、其他名(其他中文名及全部外文名)、CAS号、化合物结构、分子式、分子量、类型、理化性质、来源中药、药性作用、毒性等。
第10~11卷以《中华本草》为纲,收载中药8 824种,每一味中药独立成条,分列本草号、中药名、汉语拼音、药材拉丁名、异名、基原、药性、天然产物、功效、主治各项。
第12卷为“附录和索引”,附录有3种:1. 天然产物的命名和异名(P8801);2. 天然产物母体和典型化合物结构(P8805);3. 药理缩略语与中英文全称的对照(P8845)。索引有9种:1. 化合物中文名索引(P8879);2. 化合物英文名索引(P9138);3. 化合物类型索引(P9507);4. 化合物分子式索引(P9514);5. 化合物CAS登录号索引(P9596);6. 化合物药理数据索引(P9718);7. 化合物毒性数据索引(P9913);8. 中药中文名索引(P9959);9. 中药药理索引(P9999~10018)。
1《中药天然产物大全》特色
1.1药理作用资料齐全
例如:紫杉醇(taxol):药理、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共有6页,以每页3 000字计算,约18 000字;染料木素(genistein):有15页,大约45 000字;17α-雌二醇(17α-estradiol):有17页,约50 000字;3,4-苯并芘(3,4-benzopyrene):有15页,约45 000字。
1.2中药收载化合物多
例如:人参(三种植物):收载的化合物共有6页,每页约300个化合物,共约1 000多个化合物;番红花(Crocus sativas L.):1.5页,约400个化合物;雷公藤(Tripteryqium wilfordii Hook. f.):2.5页,约700个化合物;大黄(三种植物):2.5页,约700个化合物;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 (L.) DC.]:1页,约300个化合物。
1.3化合物分类完善
对近30 000个化合物按19个大类856个小类一一进行了分类,创造性地把同类化合物集中在一起进行论述。在附录二“天然产物母体和典型化合物结构”中,共收录母体725种,每种有中文名、英文名、结构式,以及收载化合物个数及每个化合物的编码,查找非常方便。
并且每个化合物都有[类型]一栏,说明此化合物所属具体类型,例如:①紫杉醇(taxol):[类型]紫杉烷型二萜(taxane diterpenoids);②异绒白乳菇醛(isovelleral):[类型]马瑞斯姆烷(小皮伞烷)型倍半萜(marasmane sesquiterpenoids);③斧松二烯(dolabradiene):[类型]古柯烷二萜(erythroxylane diterpenoids);④黄花菜醛酸(cleomaldeic acid):[类型]西柏烷(瑞士松烷)型二萜;⑤土荆皮酸A(pseudolaric acid A):[类型]折瓣苔烷二萜(sphonolone diterpenoids)
2化合物命名和翻译原则
2.1有关条目名的命名原则
有关条目名的命名原则,在本书中提到“以中文俗名为主,尽可能选取专业文献中的常用名。当一个化合物有多个俗名、无俗名或俗名难以翻译者取其系统名”,这一原则值得商榷。
系统名(即化学名)的字数很多,有时是几十字甚至上百字,难以阅读和记忆,不宜作为条目名。建议以俗名为条目名(即化合物的正名),以简练易记为原则,通常2~6个汉字,外文名2~4个音节。按照“信、达、雅”进行翻译,信即忠于原文,达即顺畅通达,雅即富于文采。俗名难翻译者,可用音译名。
条目名即正名,不宜只用中文俗名,而应外文俗名和得体的中文翻译名并列作为正名。当有多个外文俗名时,要尊重首创性,即以最早发表的俗名为正名,其后发表者为异名。
中文正名一般采用专业文献中的常用名是对的,但不能绝对化。有时常用的中文名却没有对应的外文名。例如常用名灯盏花素,曾在短期内用过外文名breriscarpin,但此名已废弃。此化合物即黄芩素苷(scutellarin),因此灯盏花素不能作为正名。
书中提到“至今尚未见到过应该共同遵守的天然产物俗名的命名和翻译原则的书面资料”。但已有少量这方面的重要资料见于书刊。例如:①《化学化工词汇》提出词根对译法,要翻得过来,译得过去。即外文俗名中的化学功能团必须译出,而不宜在中文译名中任意加入外文名中没有的功能团名称。②江纪武曾撰文“天然化合物的俗名命名方法及其翻译”[1]一文,此文随后在《中国医药报》转载。
2.2有关其他名的命名原则
书中在[其他名]这一栏内包括全部外文名称和除条目名中的中文名以外的其余中文名,即没有将外文正名筛出与中文正名并列于条目名中,这说明本书对外文正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许多中文正名是从外文正名翻译而来,没有外文正名,中文正名犹如无根之木。本书有些名称纷乱现象即由此而生。
2.3中文名称按规范化程度可分三类
2.3.1正名规范化程度高,实际应用中常用。例如,acteoside洋丁香苷,最早于1968年从洋丁香(Syringa vulgaris)首次分离得到的1个新的苷类化合物。
2.3.2异名规范化程度中等,实际应用中少用。上述化合物发现以后,又从深波毛蕊花(Verbascum sinuatum)发现,重命名verbascoside毛蕊花苷。再从臭梧桐(Clerodendrum trichotomum) Thunb.分到此化合物,再重命名kusaginin臭梧桐宁(臭梧桐的日本名为Kusagi)。上两名与音译名阿克苷均为异名。
2.3.3误名已弃用,应杜绝以讹传讹。上述化合物尚有中文译名类叶升麻苷、麦角甾苷,但此物并没有从类叶升麻和麦角中发现,且不是甾体化合物,因此类叶升麻苷、麦角甾苷应列入误名,应当弃用。并在其后注上“误名”二字,以示警戒。本文后面提到的butyrospermol丁酰鲸鱼醇、echinacoside海胆苷、lotusine牛角花糖苷均为误名。
2.4外文名称的翻译问题
外文名称世界通用,一般字首代表植物来源(植物名),字尾代表化合物类名。如字尾ine(德文名词字尾无e,转成英文时需加上e)为生物碱类,翻译为××碱。字尾in代表中性化合物,但天然化合物中没有中性化合物这一类名,因此in如何翻译,歧义很多。按照词根对译法翻译成素,即××素,已为多数人所接受。但亦有不少人,包括本书在内,把许多字尾in的化合物,按化合物结构苷、萜、黄酮等翻译。若把in翻译成苷,与oside重名;翻译成萜,与terpene重名;翻译成黄酮,与flavone重名。若结构中有2种类型,就有4种译法;有3种类型,可有15种译法。一个化合物有这么多译法,如何选择和规范化?作为原则,难以苟同。
2.5系列编号化合物的翻译问题
系列编号化合物的翻译:如××A、B、C、D……,××Ⅰ、Ⅱ、Ⅲ、Ⅳ……。可不翻译成甲、乙、丙、丁……,天干只有10个字,从11开始就无字可用。这些编号字众所周知,所以不翻译也无妨。如excisanin A、B、C、D译为尾叶香茶菜素A、B、C、D;gypenoside Ⅰ、Ⅱ、Ⅲ、Ⅳ译为绞股东苷Ⅰ、Ⅱ、Ⅲ、Ⅳ等;此类编号化合物共有79个。
3实例评述
3.1化学名太长不易记忆,不宜作为中文名称的正名
例如下面4种化合物的命名方式。
①lucyobroside化学名为N-[D-2′-羟基十四碳烷酰基]-1-O-[β-D-吡喃葡萄糖基]-D-赤-十九神经鞘氨-4E,8E-二烯酰醇。此化合物来自丝瓜Luffa cylindrica (L.) Roem.,又为脑苷(cerabroside)类化合物。所以建议lucyobroside中文名译为丝瓜脑苷。
②nigroside A化学名为(3β,5α,16β, 20S)-16- [[(4R)-5-(β-D-吡喃葡萄糖氧基)-4-甲基-氧代戊基]氧]-20-羟基孕甾烷-3-基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此化合物来自龙葵(Solanum nigrum) L.,所以建议nigroside A中文名译为龙葵苷A。
③stellerarin化学名为癸酸(1aR,1bS, 4aR,7aR,7bS,8R,9R,9aS)-9-(苯甲酰氧基)-1,1a, 1b,4,4a,5,7a,7b,8,9十氢-4α,7β-二羟基-3-(羟甲基)-1,1,6,8-四甲基-5-氧代-9aH-环丙烷并[3,4]苯并[1,2-e]奥-9a-基酯。此化合物来自石竹科繁缕属瑞香狼毒(Stelleria chamaejasme),所以建议中文名译为繁缕林。
④simplexol化学名为(3β,16α,23R, 24S)-16,23:16,24-二环氧-1,19-环氧毛甾-9,11- 烯-3,25-二醇。此化合物来自瑞香科稻花属单支稻花(Pimelea simplex),所以建议中文名译为单支稻花醇。
3.2词根对译少,随意加词多
例如下面9种化合物的命名方式:
①linderatin乌药萜烯二氢查耳酮。后面7个汉字可省,简名乌药亭。
②anolobine10-羟基番荔枝碱。来自番荔枝科(Annonaceae)泡泡属三裂叶泡泡(Asimina triloba),故名三裂叶泡泡碱。
③erythrosotidienone刺桐二二烯酮异啉碱。来自刺桐属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 L. var. orientalis (L.) Merr.),故名刺桐二烯酮。
④hydnocarpin大风子属黄酮木酚素。来自大风子属(Hydnocarpus),故名大风子属素。
⑤oldenlandoside I6-O-对羟基桂皮酰鸡屎次苷甲酯。来自耳草属白花蛇舌草(Oldenlandia difusa),故名耳草苷I。
⑥rutarin芸香呋喃香豆醇葡萄糖苷。来自芸香属(Ruta),故名芸香林。
⑦shinflavanone8,8-二甲基-4′-羟基-3′-异戊-2-烯基吡啶并异黄烷酮。来自新疆甘草(Glycyrrhiza glabra),日本名shinkyo-kanzo(C.A.,1994,121:153314X),故名新疆甘草黄烷酮。
⑧transilin3′,4′,5,7-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7-葡萄糖苷。来自伊犁蒿(Artensisia transiliensis),故名伊犁蒿素。
⑨tembetarineN-甲基网叶番荔枝碱。此名来自“tembetari”,在阿根廷意为崖椒属(Fagara),故名崖椒它林(Justus liebigs Ann. Chem, 1965,685: 200)。
3.3同一化合物,译名应保持一致性
译名的一致性,是翻译的基本原则。如下面9种化合物的译名不一致,容易引起误解,建议应将译名统一。
①acronycine山油柑碱,noracronycine去甲降真香碱。后者建议更名为降山油柑碱。
②buddlenol C醉鱼草醇C,buddlenol C 4′′-glucoside大叶醉鱼草木酚素C 4′′-葡萄糖苷。后者建议更名为醉鱼草醇C 4′′-葡萄糖苷。
③ardisicrenoside A、B朱砂根新苷A、B,ardisicrenoside G朱砂根三萜皂苷G,ardisicrenoside H(3β,16α,20β)-3-3-[(O- β-D-吡喃葡萄糖基-(12)-O-[O-β-D-吡喃木糖 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唐基)氧]-16,28-二羟基-齐墩果-12-烯-29-酸。以上四物均来自紫金牛属朱砂根(Ardisia crenata),建议更名为朱砂根苷A、B、G、H。
④cudraflavanone A柘树二氢黄酮A,cudraflavanone B异戊烯基黄烷酮B。建议两者统一译名为柘树黄烷酮A、B。
⑤erythrodiol古柯二醇,2β-hydroxyery- throdiol2β-羟基高根二醇。后者建议更名为2β-羟基古柯二醇。
⑥flemigin C-F千金拔色烯查耳酮C-F,homoflemigin高千金拔精。前者建议更名为千金拔精。
⑦magnotriol A厚朴木酚素A,magnotriol B厚朴三酚B。建议统一译名为厚朴三酚A、B。
⑧rabdonervosin A显脉香茶菜新素A,rabdonervosin B显脉香茶菜新B,rabdonervosin C显脉香茶菜素C。均来自显脉香茶菜(Rabdosia nervosa),建议统一译名为显脉香茶菜素A、B、C。
⑨rugosin A、B玫瑰鞣质A、B,isorugosin A、B异皱褶菌素A、B。均来自蔷薇属玫瑰(Rosa rugosa),故建议统一译名为玫瑰素A、B,异玫瑰素A、B。皱褶菌素是误名。
3.4系列化合物译名应统一
例如下面4种情况。
①7个乌檀化合物:a. nauclecoside胆木碱庚;b. nauclecosidine胆木碱辛;c. naucleficine乌檀费新碱;d. nauclefidine乌檀费丁碱;e. nauclefiline乌檀费林碱;f. nauclefoline乌檀福林;g. naucleidinal乌檀醛碱。这7个化合物均来自乌檀属乌檀(胆木,Nauclea officinalis),建议可以如下翻译:a. 乌檀苷,b. 乌檀苷定,c. 乌檀费辛,d. 乌檀费定,e. 乌檀费林,f. 乌檀福林,g. 乌檀定醛。
②4个平贝母化合物:a. ussuriedine平贝七环碱;b. ussuriedinone平贝七环酮碱;c. ussurienine平贝七环碱甲醚;d. ussurienone平贝七环酮碱甲醚。这4个化合物均来自平贝母(Fritillaria ussariensis)。4个外文名中并无七环、甲醚等含义。因此,建议可以如下翻译:a. 平贝母定,b. 平贝母定酮,c. 平贝母宁,d. 平贝母酮。
③4个芫花化合物:a. yuanhuadin芫花酯B;b. yuanhuafin芫花酯C;c. yuanhuapin芫花酯D;d. yuanhuatin芫花酯E。4个外文名中并无酯、B、C、D、E含义。因此,建议可以如下翻译:a. 芫花定,b. 芫花芬,c. 芫花平,d. 芫花亭。
④含有词根“-ionoside”的化合物的翻译:a. alangionoside E、G八角枫苷E、G;b. ampelopsis- ionoside蛇葡萄紫罗兰酮糖苷;c. corchoiono- side A、C长蒴黄麻紫罗兰酮苷A、C;d. linarionoside柳穿鱼苷;e. meliaionoside A、B苦楝子紫罗兰醇苷A、B;f. rehmaionoside A-C地黄紫罗兰苷A-C;g. sonchuionoside A-C苦苣菜丁烯酮苷A-C。词根“-ionoside”中含有“ionone”的意义,ionone过去译名为紫罗兰酮。但根据考证,ionone类化合物至今未从紫罗兰(Matthiola incana)中发现,而在香堇(Viola odorarta)中发现3个这类化合物,因此建议ionone改译名为香堇酮。据此,建议上述7个化合物译名如下:a. 八角枫香堇苷E、G;b. 蛇葡萄香堇苷;c. 黄麻香堇苷A、C(来自黄麻属长蒴黄麻Corchorus olitorius);d. 柳穿鱼香堇苷(来自柳穿鱼属日柳穿鱼Linaria japonica);e. 楝香堇苷A、B;f. 地黄香堇苷A、C;g. 苦苣菜香堇苷A-C。
3.5意译优于音译
①marasmane马瑞斯姆烷。此物来自小皮伞属(Marasmium),建议更名为小皮伞烷。
②trichylobane绰奇烷。此物来自粗裂豆属疣状粗裂豆(Trichylobium verrocosum),建议更名为粗裂豆烷。
③cembrane西柏烷,cembrene瑟模环烯。两物同来自瑞士松(Pinus cembra),建议分别更名为瑞士松烷、瑞士松烯。
④pacifigorgiol帕西飞哥醇。来自太平洋柳珊瑚属太平洋柳珊瑚(Pacifigorgia adamsii),建议更名为太平洋柳珊瑚醇。
⑤skikokianal烯柯勘醛。来自四国香茶菜(Rabdosia skikokiana),建议更名为四国香茶菜醛。
3.6nor-、abeo-、friedo-三个字头的翻译
①nor- 应译为“降”,不译为“去甲”,与demethyl相区别。nor来自德文,n为N原子,o为ohne(无),r为radikal(基团),意即氮原子上无基团,其意义与demethyl是不一样的。
②abeo- 应译为“移”,不译成“别”,与allo相区别。如abeoabietane别松香烷(本书名),建议更名为移松香烷,意谓松香烷中的甲基移动位置之物。
③friedo- 应译成“飞”,本书对这一字头有三种译法,第一种为“无羁萜”,如D:A-friedooleanan-3,7-dione译为D:A-无羁萜-3,7-二酮;第二种为“弗瑞德”,如D:C-friedooleanan-3,29-diol译为D:C-弗瑞德齐墩果-8-烯-3,29-二醇;第三种为“异”:3-oxo-D:A-friedooleanan-29-oic acid译为3-氧 代-D:A-异齐墩果-29-羧酸。异与iso译名重复。第一和第三种情况中D:A-friedooleanan意谓齐墩果烷中甲基从A环飞至D环。所以三物中的friedo-建议统一译成“飞”。
3.7误名弃用
出现误名的原因多数是望文生义,应在误名后注上[误名]二字。以免以讹传讹。
①butyrospermol丁酰鲸鱼醇(误名)。此中文名为误译名,化合物结构中无丁酰基,它亦不是来自动物鲸鱼。而是1934年发现的来自非洲西部几内亚等国的山榄科植物牛油果属牛油果(Butyrosperma parkii),应译名为牛油果醇。
②echinacoside海胆苷(误名)。此化合物不是来自动物海胆,而是1950年发现的来自北美洲植物松果菊属狭叶松果菊(Echinacea angustifolia),应译名为松果菊苷。
③lotusine牛角花糖苷(误名)。化学结构中无糖苷部分,为生物碱。亦不是来自百脉根属(牛角花属Lotus),而是来自莲(Nelumbo nucifera)。莲的英文名为lotus,如lotus seed莲子,lotus flower荷花,lotus rhizoma藕。故lotusine中文名应译为莲心单碱。而来自牛角花的lotusin应译为牛角花糖苷,少了1个“e”字母。
④sibiricoside D、E西伯利亚蓼苷D、E(误名)。两化合物不是来自西伯利亚蓼(Polygonum sibiricum),而是来自西伯利亚牛皮消(Cynanchum sibiricum)。因此译名应为西伯利亚牛皮消苷D、E。
4讨论
天然化合物的命名和翻译尚无公认的原则和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处于百家争鸣的时期。《中药天然产物大全》提出了命名原则,但要求近三万个化合物一一加以贯彻也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希望能在中国药学会的领导和组织下,经过讨论协商,于近期内(如十年或更多)能出版使多数人认可的“中国天然化合物命名和翻译原则”。并使名词规范化工作常态化,使得我国的药学名词(广及科技名词)标准化走上正轨,跨入国际先进行列。登高必自卑,致远必自迩,此其时矣。
中国学者不论用中文或英文时,对新化合物均需同时给出英文俗名和中文俗名。中国学者不能妄自菲薄,自我矮化,以“英文纯洁性”为名只给出英文俗名,而不给出中文俗名。给出中文俗名的好处是弘扬中华文化,又免去后人翻译的麻烦和译名的混乱。如Fu Lin YAN等[2]发表的文章中谈到,从窄头橐吾(Ligularia stenocephala)分到1个新化合物命名为stenocephalain,但是没有给出中文名,若用stenocephalain(窄头橐吾素)则更为完善。希望专家学者多予支持倡导。
本书资料丰富,内容翔实,集中反映了近100年来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果,每味中药的成分之全及每个化合物药理、毒性之多是首屈一指的,作出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系统和最权威的展示和论述,并且在化合物分类、命名和翻译方面都付出了很大的创新性劳动。感谢以惠永正先生为主编的作者们,呕心沥血、实干兴邦,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厚重的“文化大餐”,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其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人感动,令人钦佩。经济是物质的交流,文化是心灵的交流。两者双翼齐飞,才能弘扬中华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江纪武.天然化合物的俗名命名方法及其翻译[J].中草药,2004,35(9):附7-8.
[2]Fu Lin YAN, Ai Xia WANG, Zhong Jian JIA, et.al. A New Isopropenyl Benzofuran-type Tetramer from Ligularia stenocephala [J].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3, 14(12):1253-1254.
(收稿日期:2014-02-20,编辑: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