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慕课”不仅仅使课堂翻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慕课”不仅仅使课堂翻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慕课”对课程内容、知识结构、知识点安排及学习安排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教学结构的变革,撼动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倒逼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分证书改革,“慕课”无疑给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带来重大变革。

关键词: “慕课” 高等教育 中小学教育 变革

“慕课”(MOOCs)是翻转课堂、可汗学院是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全世界所有人,只要有一台电脑和网络连接即可学习名校教师的网络课程,这意味着教与学的活动主要发生在网络环境下,MOOCs具有比较完整的课程结构(课程目标、协调人、话题、时间安排、作业等),还可以获得课程结业证书,这无疑给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带来重大变革。

MOOCs有着市场优势、规模优势、成本优势、课程专业化开发和教学优势及明星级教师优势,成为推动全球化扩张的巨大推动力。2013年10月10日,由清华大学打造的全球首个中文版“慕课”平台――“学堂在线”()正式推出,至今已有清华大学的《中国建筑史》、《文物精品与中国文化》,麻省理工学院的《电路原理》,北京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原理与实践》等22门上线课程对外开放选课。

2013年9月27日,继高中C20“慕课”联盟成立不久,华东师大慕课中心又牵头分别成立了初中和小学的C20“慕课”联盟(http://.cn/)。至今已有398门设计中小学各门学科的398门课程在线可供中小学生学习。

与传统型大学相比,“慕课”的优势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学生的自由度更高、选择面更宽,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学生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选择名校、名师。另外,该模式的互动性很强,学生可随时提问,并得到老师的答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是教学相长、灵感激发的必要条件。在“慕课”这个平台上,教与学、学与学的互动是网状进行的,是即时的,有利于大规模人群间的相互启发,激起思想碰撞的火花。

2012年“慕课”元年至今有了两个年头,人们对“慕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慕课”不仅翻转课堂,还在多个方面促使教育产生变革。

一、“慕课”对课程内容、知识结构、知识点划分及学习安排提出了新要求。

“慕课”课程建设的以课程内容为线、知识点为珠,珠线串联构建课程知识体系。“慕课”要求老师对大学生课程体系有较深刻的认识,并根据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知识结构和内容。在传统的大学教学过程中,大学四年所有课程,课程体系及时间安排是经过严密论证的,课程与课程间的传承、衔接关系非常清晰,每门课在大学课程体系大树中的位置非常清楚,学生不需要了解这些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按照课程安排选择即可。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就必须围绕“说”和“写”两种核心能力的培养,要培养“说”的能力,就需要设置“现代汉语课”、“普通话课”、“演讲与口才”等课程;要培养“写”的能力,就需要设置古今中外文学史课程、基础写作课程、应用写作课程、毕业论文写作课程、文艺理论、美学等课程,在如此多的课程中又要选择与时代、社会需求相契合的相关内容作为知识点,珠线串联构建课程知识体系。

二、翻转课堂,促进教学结构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先教后学”:新课导入―知识讲解―布置作业―课外练习。“慕课”时代的教学结构是“先学后教”:知识预习―研讨、练习、辅导―布置预习―预习指导―知识预习。

走在“慕课”研究应用前沿的重庆聚奎中学总结了翻转课堂实际操作的“四步”和“五环”,“四步”是指课前四步骤:1.设计导学案。2.录制教学视频;3.学生自主学习;4.制订个别辅导计划。“五环”是指课中五环节:1.合作探究;2.释疑拓展环节;3.练习巩固环节;4.自主纠错环节;5.反思总结。

课堂教学结构的最终变革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这样一种教学形态。

“慕课”具有规模大、打破时空限制、开放程度高、可重复、强调学习的体验和互动等基本特点,核心在于强调一个“学”字,即学生的学习。这些特点从根本上挑战了以往强调“授”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反映的是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现行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的讲授,它反映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绝对话语权。一句话:授什么、怎么授和授多久均由教师掌握。这种模式较少顾忌学生的需要和感受,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慕课”的革命性在于强调一个“学”字,这样便肯定了学生的学习自,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更适应时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三、精巧的课程设计使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将无立足之地。

与学生的学习自不断加强相伴而来的是要求教师授课水平不断提高。“慕课”对教师授课水平的要求在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两个方面均有表现。一方面,就授课内容而言,课程内容必须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教师在成为合格的讲授者前必须先成为优秀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攀登学科的前沿。不仅如此,教师更要了解学生,深谙教学规律,将学生的需要或兴趣巧妙地融于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在锤炼了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改革授课形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佳注意力时长一般在10分钟左右,而不是现行课堂的40甚至50分钟。因此,“慕课”的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构成,学习时,学生好像正经历电子游戏的通关过程,只有答对过关之后,才能继续听课。

以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彭林主讲在学堂在线上开设的微课程《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为例,课程以4~6件(组)精品文物作引子,将学术界探索中华文明的过程作为线索,实地实景介绍古代中国在造船、玉器等诸多领域的杰出成就,其中不乏学术前沿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内容精彩纷呈,雅俗共赏,学生可以全方位地、直观而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每个章节都是10分钟左右,讲解一个知识点,讲完后都设置作业让学员在线完成,有3次答题机会,在线评改。这样的微课程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知识点的讲授和学生知识的建构完美结合在一起。

教师在制作“慕课”视频时,必须把握教学规律,既要合理控制时间,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和答案。更进一步,成功的“慕课”要求教师成为优秀的课程设计师和出色的演讲家。教师既要像电子游戏的设计师一样环环相扣地设计课程环节,又要像演讲家一般将每一个环节都生动形象地讲授。因而,在“慕课”大潮的冲刷之下,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将无立足之地。

四、撼动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

“慕课”赋予了学生空前的自主学习权利。一句话:“慕课”本身呈现的是教学改革进程中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形式,诠释的是教学改革目标上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这种全新形式和价值取向冲击了现行教学评价方式。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重在评价“授”字,也就是评价教师课授得如何。这一过程中,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领导和教师品评授课,学生很少能够参与其中。在“慕课”中,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加之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授课形式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放的和自由的互动成为常态,学生对课程的每一个诉求都会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这其中包括学生对课程和老师的看法。也就是说,在教学评价方面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

五、高校人才交流与竞争更频繁激烈。

教师和学生都是高校人才,“慕课”全新的形式和革命性的教学价值取向将会使高校内人才交流和人才竞争变得频繁。这种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和生生关系。首先,师生关系。传统的“天地君亲师”中的师道地位和师道尊严将被重新塑造。师道地位不能再简单地依靠传统的伦理纲常维系,而是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师道尊严的维系除了依赖师道地位之外,还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其次,师师关系。一方面,“慕课”给教师之间搭建了交流平台,另一方面,“慕课”给教师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良师、大师可以通过“慕课”一展身手,甚至成为猎头公司眼中的红人,而劣师、庸师或者成长为良师、大师,或者被世人冷落。最后,生生关系。“慕课”是学生交流或竞争的平台。学生可以在“慕课”中自主或结成小组学习,同时随着“慕课”制度的完善,学生的“慕课”学习成绩可以得到校方的肯定,甚至是不同层次的嘉奖和学位。这无异于在学生学习期间融入了竞争性的激励机制和在毕业之后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倒逼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管理行政化是困扰当今中国高校的顽疾。其症状是高校缺乏办学活力,学术领域权力侵占严重。“慕课”的到来正在悄然撬动高校管理行政化的神经。其动力仍然来自慕课信息化、网络化的全新形式和以“学”字为试金石的教学价值取向。就“慕课”全新的形式而言,至少要求高校的管理层接受新鲜事物,并改革和开放课堂。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曾提出警告:“在线课程不可能取代传统课堂,但会倒逼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否则,我们的大学容易沦为一流大学的教学实验室和辅导教室。”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最终依靠力量是教师,只有教师的作用真正凸显,让行政服务于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才有保障。

七、促进学分证书改革。

未来的“慕课”专业课程证书的含金量将高于各高等院校的毕业证书,拥有世界名校的“慕课”专业课程证书将会是在人才招聘会上胜出的核心竞争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全面开放网上课程等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学籍、学分、学历证书等管理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和终身教育要求的在线教育管理制度。

尽管“慕课”极大地革新了传统教学模式,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但是应当理性分析它的利弊。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认为:“‘慕课’现阶段还不可能取代传统的高等教育,毕竟校园生活的经历、校园文化的熏陶都是在线课程难以替代的。”

德国鲁尔大学哲学研究所终身教授汉斯・马丁・萨斯认为,“慕课”这种网络授课形式对于化学、数学等学科足够,但对于诸如生命伦理学、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就不够,因为这些学科更复杂,需要多维度的观点讲解。

很多学者表示,“慕课”并非万能,“慕课”与课堂研讨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才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慕课模式+课堂研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分成面授课程、视频课程、讨论课程三个层次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之长,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之不足。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质量保障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副校长陆认为:“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不用重复讲授课程内容,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课下研讨和答疑,对学生进行引导式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翻转课堂’可以加快从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让学校教育从静态知识传授转为动态智能教育。”

总之,慕课不仅使课堂翻转,还带来教育多方面的变革,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慕课”的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杜杨.“慕课”对高校体制的五大挑战[N].光明日报,2013-8-21.014版.

[2]刘戟锋.“慕课”挑战传统教学[N].人民日报,2013-11-5.021版.

[3]邓宏钟,李孟军,等.“慕课”时代的课程知识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3,7.

[4]方鸿琴.“慕课”能否引发大学教学模式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9-30.

[5]李曼丽,张羽,黄振中.慕课正酝酿一场新教育革命[N].中国青年报,2013-5-23.03版.

[6]彭德倩.“慕课”来了挑战传统大学教育学校间围墙将被消融[N].解放日报,20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