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是“小慕课”,还是“大慕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是“小慕课”,还是“大慕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为了便于理解慕课(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本文区别“小慕课”与“大慕课”的含义。前者,指在Coursera或者edX、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开放平台上提供出来的那一门门课程,其特征至少包括讲课视频、习题作业、测试考试、论坛互动等元素。后者,指小慕课的实现技术,以及不断发展这类技术,并以这类技术推动在线教育活动的理念与实践,包括小慕课,也包括SPOC等在线教学实践。本文认为,从中短期看,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主要影响的将是慕课技术广泛融入校园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会涌现大量小慕课,从而有可能对国家高等教育的业态产生长远深刻的影响,其中一个方向,就是低成本地实现一种有质量的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

关键词:慕课;慕课技术;混合式学习;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

“慕课”这个词,作为“MOOC”的译文,应该是2013年4~5月间开始被人们接受并逐步用起来的,在2014年5月中央电视台的一期节目《慕课来了》后达到了被关注的高潮。但慕课到底是什么?就像云计算兴起的时候什么都是云计算,大数据兴起的时候什么都是大数据,现在慕课兴起了,各种在线教育的形式都在被贴上慕课的标签。好处是有的,那就是进一步烘托了气氛;不好的地方,就是概念有些乱,常常发现人们在同一个词语下说不同的事情,讨论不容易进展。而一会说慕课很热,必须赶紧抓住,一会又说慕课已经处于Gartner创新曲线的底端,没什么意思了,也都和到底在说什么慕课有关。为此,我这里先做一个区分,那就是“小慕课”和“大慕课”,或者说狭义的慕课与广义的慕课。为方便起见,在后面的行文中用宋体“慕课”表示“小慕课”,用黑体“慕课”表示“大慕课”。

什么是“小慕课”?我定义为由MOOC这四个字母直接刻画的,在Coursera或者edX、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开放平台上提供出来的那一门门课程。特征至少包括讲课视频、习题作业、测试考试、论坛互动等元素,还包括很关键的内容――课程的执行有管理。

什么是“大慕课”?那就是小慕课的实现技术,以及不断发展这类技术,并以这类技术推动在线教育活动的理念与实践,包含小慕课,但内涵外延要大很多。这样区别一下,在讨论中产生困惑的时候,就可以问,你说的是小慕课还是大慕课。当一个学校或者企业声称做慕课的时候,就可以问,你说的是小慕课还是大慕课,或者是除了小慕课之外的某些大慕课内容。当我们分析慕课对中国教育或者社会的影响的时候,也可以问,你说的是小慕课还是大慕课。

一、北京大学一年多的实践情况简要

北京大学从2013年初开始进行慕课方面的工作。最初,我们是以小慕课为驱动的,立了一个目标――5年开出100门,也就是周其凤校长当时公开说的,让全国人民共享北大。而且学校的文件明确提出第一批课程要在2013年秋开出来。这个目标非常清楚、不含糊,因此工作也好做。2013年秋,我们一下子开出了11门,今年春天加上这个秋季学期,我们就有了30多门,注册学习的也差不多有30万人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快发现,慕课做出来后,也是完全可以用于校园教学的,部分教师开始在校内利用这些慕课资源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活动,这就是大慕课了,我们最大的一次SPOC实践有500个北大学生参加。而这反过来给我们以启发:在一所大学,长远看,用大慕课带动小慕课,也许是一个更好的策略。也就是说,我们广泛鼓励动员教师利用在线教育的最新技术成果,改进自己的教学,有些人有些课不一定适合做慕课,但也可以在教学中部分采用慕课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并推动慕课的形成。于是,我们在学校开展了一个教师慕课相关技术培训班计划,号召教师参加,不一定要做完整的慕课,但要掌握相关技术,且能够实践。上学期办了4期,来了100人,相当踊跃。那些人中,有不少后来表示要开慕课。

二、北京大学为什么会积极投入这一领域

北京大学为什么积极投入慕课工作?其实上面的介绍已经谈到了。总的来说,第一,相信利用慕课相关技术能起到大范围提高校园教学水平的作用,从现在起,我们的教师就要学会运用。第二,相信慕课相关技术能让我们低成本地提供开放课程,从而可以共享北大优质教育资源,是我们更加广泛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成为校园教学活动的一部分。第三,相信慕课的生命力,同时也感到有许多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亟待解决,北大应该带头实践和研究,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上面这些,算是“高大上”的认识,也是我们真这么想的。除此之外,也有现实的考虑,那就是想明白了,投入产出比真的很值。这里,我有一个高校投入慕课产出比的理论。学校决定要做这件事,最后落实无非是要投入一些人力物力。可以换来什么产出呢?第一是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实体课的质量。我去年开了一门慕课,有切身体会,虽然那已经是教了好几遍的课了,但是要准备慕课,还是需要把课程内容重新梳理一遍。而一遍慕课教下来,就不仅仅是梳理了,而是经受了一次洗礼,质量本身得到了提高。第二是可以改进教学效果,利用慕课的资源,进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改革。第三是可以提升学校的声誉,尤其是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例如北京大学过去一年的课程,注册人来自100多个国家,有些坚持下来拿到证书的还是非华裔的。第四,虽然慕课提倡学习免费的理念,但未来也有可能通过增值服务产生一定的收入。如果平均每一门课的投入不是很大,例如10万元,而有上述那么多好处,真是没有理由不做。

三、我看到的教师投入慕课的动力所在

当然,学校积极的事情老师不一定积极,而老师不积极这事要么做不成,要么很不情愿地对付做成。可在北大,我们已经看到了好几十个积极分子。他们的动力在哪里?“高大上”的理由,可能每个人都有一些。从工作中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来看,我认为,第一,有些老师(尽管不是很多)天性使然,对新事物有热情,能有机会做感兴趣的事情,就是回报,不怕付出辛劳和花时间。第二,学校的态度与鼓励措施也是一个重要砝码。这种鼓励,不一定就是经费之类,还包括是否算作正常工作等。第三,好的慕课,会给老师带来很大的荣誉和成就感,例如从课程论坛中看到一些素不相识的学生由衷地发出的赞叹。第四,没亲身体会的人容易意识不到,但也许是最重要的动机之一,那就是教慕课,或者说利用慕课技术开展在线教学活动,没有想象的那么费劲,尤其是当把眼光放得稍微长一些之后。也就是说,会更加节省或者说更有效地利用教师的精力和时间。看到了这四点,我认为就是想明白了,也就会卯足了劲,跨过第一次开慕课这个门槛。我相信,随着慕课越来越普及,老师们会慢慢都明白过来。就像以前我们都用粉笔黑板上课,没人强迫,现在都用PPT了。其实PPT也是有门槛的,为什么都愿意用,就是因为它本质上是提高教学工作效率的。想一想,慕课其实是一样,因此未来教师们都会纷纷自己行动起来,不用动员。现在我们之所以还要动员,是因为要抓住时机。

四、关于慕课在中国的走向

慕课的前景会怎么样?我现在说的是大慕课了。过去一两年来,人们用了很多很大的词来形容,比如“海啸”、“风暴”、冲垮大学的围墙,等等。每当看到这样的评论,我就在想:然后呢?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十年之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生态或者说业态,会是什么样的图景?慕课以及与慕课有关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技术,未来十年在这一图景的浮现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人类有一个情不自禁的情结,那就是一旦出现某种新兴的通信和信息传播技术,就总想把它用于教育,克服以传统教室为基础的课堂的时空局限性。一百多年来我们看到的函授教育、播音教育、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的相继出现就是这种情结的体现。技术的革新确实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让教育生态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尽管我们也发现其中的一些技术基本上结束了在教育上的历史使命。慕课来了,未来会怎样?我相信慕课这样的技术,对于帮助解决当下中国最应该解决好的几个教育问题,比如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控制教育成本等,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想和大家畅想一下未来十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慕课理念和技术支持下的走向。首先,也是目前正在发生的、最重要的一个现象是在线教学活动将广泛地融入传统大学的正规教学计划中,SPOC、翻转课堂就属于这一类。然后,在这种在线教学活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慕课会百花齐放,越来越多。尽管现在全世界真正算得上的慕课还不到1000门,已经开出慕课的学校不到300所,但是我认为,这些数字都将会越来越大。于是,我们将会看到互联网上会有大量的、应有尽有的免费慕课资源,它们将激发各种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提高质量、提升价值、增进效益。最后,我们的政府一定会发现可以低成本地实施一种对中华民族很有意义的战略,那就是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战略。

在最近3~5年,我们会看到基于慕课技术的在线教学活动将广泛融入大学生的教学计划中,这是对学生、对教师、对大学都有利的一个趋势,教育企业也有很大的机会。体现形式,就是一名大学生四年正规学习(约2400个学时)场所分布的变化。我们其实一直都知道,学生学习计划的执行,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里,而是分布在课堂、实验室、野外或者其他实习场所。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这个分布将会多一个维度,那就是网上,也就是“慕课时”取代一部分传统课时,同时也就创造了让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的课堂时间得到更好利用的条件。

5年后,慕课大量出现在网上,凡大学课程目录中的课程大都能找到至少1个慕课版本,开放、免费,无障碍的共享。一个低成本实现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的时代即将到来。所谓“全民义务”,就是每个公民都有权利接受这样的教育,有义务完成这样的学习,而国家有责任组织实施(不收学费)。“高等教育”,此时就是最好的(最适合的)慕课组合,直接来自不一定是同一所高校的主力教师。系统地接受高等教育,不一定要上某一所特定的大学。“基本”,指教育的目标不是专业训练,而是面向素质培养,包括人文精神、社会知识、科技素养等,旨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完成了这样的教育,可以再去上大学,从事特定专业的学习。而这样上大学不需要4年了,也许2年就可以。几十年前,我们曾经有过扫盲运动;现在,我们实行的是9年义务教育,条件好的地方能做到12年。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我们能够看到利用慕课低成本实现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的前景。

根据上面这些讨论,我认为慕课在中国的走向可以大致展现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近3~5年,在这一阶段中,尽管我们很可能听到一个生活在山里的孩子学慕课的励志故事,但社会资源将主要投入在提高已经接受高等教育那30%人群的教育质量上。在那之后,各种慕课已经呈现在互联网上,运行的方式也探索成熟,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会行动起来,结合各种民间的力量,从教育上全面地帮助那剩下的70%人群,我们看到的就不再是个别人身处逆境发奋学习的事迹,而是学习型社会的一种常态。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我认为中国有可能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