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古典诗歌鉴赏的教学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典诗歌鉴赏的教学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典诗歌鉴赏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作用。新课改特别强调审美教育,而诗歌鉴赏是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途径和重要内容。系统、深入地研究诗歌鉴赏教学的规律,寻觅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体会,希望对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有一定帮助。

诗歌鉴赏的要点是对诗“意”的把握。对诗“意”的解读除了要打通阅读经验和诗歌内容的内在联系外,还要充分尊重诗歌的个性。每一种文学样式都是一个自足而完善的系统,其解读当是尊重这种内在规定性的自然而然的生成过程。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大致按照如下环节进行。

第一,定“调”。首先看诗歌的题目、作者和背景,得出有价值的信息,尝试确定诗歌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解读作的准备。比如由背景赏析《登高》一诗。我们知道,这首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当时的杜甫正卧病在地处长江之滨的蘷州。此时,诗人处境十分困难: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病痛,时局的艰难,给诗人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他支撑着病体,临江登高,触景伤怀,因此,本诗抒发了作者天涯漂泊,老病孤愁的思想感情。

第二,明“义”。理解词句的表层意义和内涵是深层解读的基础。词的理解要有特定语境的解词能力,句的理解要注意对倒装句的识别。明“义”特别需要对词句隐含信息的敏锐领会能力。比如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伫倚”的结果却是“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草色烟光”之景却与“无言谁会”之情结为一体,徒自凭栏、希望成空。

当然高考中也经常会出现“炼字”、“诗眼”等题目。可能在读的过程中更能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另外,还要注意对用典、譬喻、委婉等艺术手法的正确理解。

第三,造“象”。从诗作本身出发,充分调动知识、经验储备,展开丰富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增添内容,再造诗歌中的形象和情景。这是诗歌意蕴探析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象”是诗人言“意”的主要手段,只有正确、清晰地还原诗歌中的形象、情景,才能准确把握其意蕴。

可遗憾的是,现如今,很多学生不能认真细致地想象联想,仅凭心中破碎的模糊的印象来草率地推断诗歌的意蕴,偏差、错误就不足为怪了。个别学生甚至根本不经过这一必须的过渡阶段,仅凭字面意思和所谓的阅读经验就迅速的给出答案,所以离题万里也就在所难免了。

在实际教学中,我采取了“说”“写”“画”的方法,让学生把再造之“象”给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促使他们深入、切实地造“象”,也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特别是“画”,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鉴赏兴趣。有时候,我也找来经典的“诗意图”供学生读、赏,以培养他们的“画”感,提高他们由“象”到“意”的转化能力。

第四,解“意”。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景语”借助特定景、物、人、事的状写来立“象”以言“意”,读者需要调动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思考力甚至直觉,在以往知识经验特别是情感经验的基础上揣摩、体味、感悟,准确领会诗的意境、意象、形象和事件的深层内蕴,对“事”“情”“理”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解读。事实上,整个解意的过程都离不开“读”,要做到感性和理性的融合,要做到口里有声,脑中有画,心中有情。这几个阶段也是常常同时进行、密不可分的:明“义”的同时,自然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联想来造“象”,一点一点的重构诗中的形象世界。随着形象的显现动用感性和理性的力量去揣摩和体会其中的疑云。破碎的、不完整的逐渐完整、清晰,“意”也逐渐明朗。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首先会结合具体例子对诗歌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理解古典诗歌这种文体独特的特点;然后再结合具体诗歌做好解读示范。示范时思路一定要清晰,过程要可感,我想,经过这样的训练、感悟,学生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就会得心应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