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爱才是果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著名导演陈凯歌曾经执导过一部题为《橘子》的公益广告片,这部片子提示的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主题:“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
——是的,爱才是果实!如果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便不难从我们身边一个个骇人听闻的大、中、小学生的犯罪故事里得到警示和启迪;如果我们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我们更会从我们学生的成长历程中,窥见教育曾经的曲折与无奈。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德育内容的过于空泛以及远离生活的教学方式,造成了一些学生品德形成和人格塑造过程的疏离和分裂,有的孩子甚至形成了令人担忧的“双重人格”。在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中,孩子懂得道理了,似乎就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标,结果却导致了许多学生常常仅处于简单的认知状态,而行为的终极目标却没有达成。其中还有些孩子平时所行与所学的一套道理背道而驰,严重者甚至形成了扭曲的性格,造成了家庭、社会的悲剧。我们的德育过程中究竟忽略了什么,才造成了如此状况?我想,忽略的正是对孩子情感世界的关注,对“爱”的果实的培育。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一个人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没有一颗博大深沉的爱心,他即便懂得许多道理,掌握丰富的知识,又能为社会做什么呢?以往品德教育对孩子情感培养的忽视,使得我们的教育从目标上就存在着先天不足。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新课程标准弥补了这一不足,将对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为三维目标之一,体现了对个体体验的珍视,对生命发展的关怀!
每一个孩子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必然“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因此,要实现德育课程的情感目标,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首先必须走进孩子的生活。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的生活化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达成课程情感目标的主要背景。
一、源于生活,打开心灵之窗
脱离孩子生活之源的品德教学,也可能热热闹闹,但它只是把品德当做知识去灌输,而不是当做人格去培养,至多只是向孩子打开了一扇知识之窗。只有源于孩子生活的教学活动设计,才能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这也是达成德育课程情感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情感的熏陶常常是不落痕迹的,是润物无声的。如:教学《我的一家》,孩子们从介绍一家人的照片中,体会家庭的温馨;在《过家家》活动设计中,孩子们做着自己喜欢的过家家的游戏,体验到家庭小主人的责任和互相关爱的温情;《请到我的家乡来》则通过家乡一日游的全方位体验,激发了孩子们以家乡为荣的自豪感等等。当我们在孩子的生活中,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设计出源于孩子生活的实践活动时,我们的教育才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二、贴近生活,激起感情波澜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只要我们时刻关注生命个体的存在,贴近孩子生活组织教育活动,“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就会激起孩子们心湖的波澜,漾起情感的涟漪。
在教学《不说话的“朋友”》一课时,我感到孩子们对公用设施缺少实质意义上的关注,这可能与我们目前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有关,中国公民的公共道德意识并不是很强,所以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不是很深入,甚至在孩子身边还有很多破坏公物、损人利己的反面事例。我很想就此组织一次调查活动,可是又考虑到学生对公用设施缺少感性接触,调查可能流于形式,那样学生即使懂得了要爱护公用设施的道理,可内心仍可能无动于衷。为了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并结合我校学生寄宿制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那天是“母亲节”的前一天,课前我让班上所有的学生打电话对妈妈说一句祝福的话。孩子们全都簇拥到学校的电话亭前,给妈妈打电话。上课时,我便开始了解打电话的情况,结果,有十几个孩子说还没有和妈妈联系上,原因是等不到闲着的电话机。我故意问道:“学校不是有十几部公用电话吗?”孩子们立刻群情激愤,说有五部电话机都坏了,还有人将电话线拽断了。“有这样的事吗?”我见火候已到,便因势利导说,“不如我们就去看望一下这些不说话的朋友,看看它们哪些在为人们服务,哪些受到了委屈?”有了打电话的切身感受,调查过程孩子们非常投入,一反往常嘻嘻哈哈的样子,一看到被破坏的设施,就忍不住谴责那些不知名的破坏者。事实证明,贴近生活的活动,尊重了孩子的情感体验,唤起了学生内心情感的激荡,不需多少言语,教育的效果已在这份真情实感中了。
三、引导生活,提升情感品质
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影响的,这当中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因此,品德课程情感目标的达成,还离不开教师对源于学生生活的主体活动的恰当引导。
如在《邻居家的小伙伴》教学中,有部分孩子表现出了对邻居家孩子的反感,我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由于双方那种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习惯引发了矛盾。这是孩子真实情感的流露,不能忽视。怎么办?我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后实践活动:尽量找机会,每天对邻居家的小伙伴说一句赞扬的话,并做好记录。半个月后,我在全班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孩子改变了原来的态度,从心灵深处开始接纳邻居家的小伙伴,原来很困难的赞扬现在变得很自然。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的情感品质已经得到了提升——他们学会了发现别人,学会了以“宽容之心”赢得宽容,学会了通过“尊重别人”赢得别人的尊重。
我们的课堂是生成的,孩子的情感也是在活动中不断生成的,我们的教学只有走进孩子的生活,引领孩子的实践,才能真正陶冶孩子的情感世界,调动孩子的情感因素,实现德育课程的情感目标。
“爱才是果实”,老师们,别忘了在新课改的大树上,为我们的孩子培育这颗美丽的情感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