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现代柴烧之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现代柴烧之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当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压得人们喘不过气的时候,人们开始探寻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回归到自然、质朴的生活状态,而柴烧恰恰是一种回归心灵的艺术。柴烧是一种古法陶瓷烧成技术,从古至今一直沿用了几千年,直到21世纪烧成方式的改变,柴烧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着现代的审美方式发生转变以及在新的艺术思潮的冲击下,柴烧已经不是单一的烧成工艺,经过去芜存菁的透彻洗礼,现代柴烧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美学神经。

关键词:现代柴烧;过程美;传统与创新

柴烧是一种古老的陶瓷烧成技法,木材、水、土胎、火候、柴窑等媒介缺一不可,与中国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古代,柴烧被视作一种费力、费时的粗活。木材是烧窑最主要的燃料,烧制陶器时用匣钵罩住坯体,用釉将匣钵之间的缝隙封住,从而将木灰与火隔离开,避免与坯体直接接触,使产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体上走了火的痕迹,这在中国古代社会正统的制瓷标准中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都是不被欣赏的,认之为“瑕疵”,而这种“瑕疵”就被我们摒弃了。然而,正是我们所摒弃的这一部分,被邻国日本所接纳。原因是日本的瓷器直到17世纪才出现,而受中国和朝鲜制瓷文化影响之前,日本也自成体系的发展了自己的制陶和烧陶体系。这种将坯体直接暴露在窑室内的做法,产生了崭新的烧成理念并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价值,正是得益于这种美学价值的完好保存,新的烧成理念才得以在当代盛行起来。在当代中国制瓷、烧制技术极为成功的条件下重拾起这种与传统柴烧审美截然不同的现代柴烧。现代柴烧技法所追求的是木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当代柴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柴烧烧制作品时不再使用罩住,意味着对烧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病”的认可。它的特点是使得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与一般的漂亮釉水不同,窑内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体之上,在高温烤制下形成温泽光润、层次丰富的自然灰釉;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其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质感,及各种颜色的变化,留下了火驻足过的痕迹,自然而无粉饰之气,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它烧窑的成果。

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油然而生,这正是柴烧陶艺家们为它痴迷并投入身心去努力追求的原因所在。传统重的是技术,而当代更加重视观念和对人性自由的追求。创作者关注的不是造型和装饰的设计,而更多在于窑炉烧制时候的气氛、陶土的品类,以及作为燃料的木柴品种、烧成的时间、温度的控制等对一件作品最终形态的影响,作品的细节因此呈现了较多偶然性的特征,作品的品格也因为这些偶然性的细节而被呈现。当代的陶艺家们赋予陶瓷更深远的定义,在原有的烧成理念上,更是倾注了艺术家的心血并改进了很多烧成方式,从传统的养分中汲取经验并创新,在传统与创新间架构起一座桥梁,大大地丰富了其精神内涵,使传统柴烧在当代大放异彩,从而形成现代柴烧之美

柴烧的陶艺作品与一般窑的差别在于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产生落灰经高温融熔成自然的灰釉,体表的色泽完全来自土胎、火候和木灰的交融,藉由自然落灰留在作品上形成一种自然釉。这种自然落灰釉受火痕与背火面产生的阴阳变化和它在烧制过程留下的火痕,一起构成柴烧陶艺难以复制的美妙特效。现代柴烧为了追求这种火痕和阴阳变化,会在满窑的过程中对的火的路径加以预判,根据坯体的体感、形态加以区分,错落开来,还可以在坯体前摆放事先准备好的不同形状的挡火墙,这样一来,使火痕跃然呈现在坯体上。

土胎的选择尤为重要,一般陶艺家的柴烧作品,泥土都是经过自己调制的,土胎的好坏有很多的考量条件,耐高温极限、柴窑属性、木柴总量,以及陶艺家最终追求的烧成效果等,想产生的是一种温和内敛、古朴自然的沉静之美。

木柴的好坏决定着草木灰的落釉效果,窑的温度是否高以及保温效果,一般在每次烧窑前,木柴需要提前三至五个月准备好,甚至半年以上,以保证木柴的干燥。木材不宜过潮,否则水气会影响木柴的燃烧,造成温度上不去,另一方面,在烧成后期,大量的水气窜入窑内,会改变窑内的燃烧气氛,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仅以木柴来提供热量,普通的柴窑需要3至5天,需要时刻守候在窑前,轮流地添柴以保证热能持续不断的供给,且不同的升温阶段,投柴量和速度,都是要根据窑内的实际状况加以分析而决定的,这是一项非常消耗体力和精力的工作。这是带着一份希望在坚持,希望柴烧呈现出让人感动的作品,并可以透过作品获得心灵的满足。

柴窑烧成过程中,燃烧产生的灰烬极轻,随着热气流在窑内飘散。当温度达到1200℃以上时木灰开始溶融,木灰中的铁则使陶坯中的铁形成釉,呈现不同的色彩变化。这种方式形成的釉被称为“自然落灰釉”,自然落灰釉的作品乍看不甚起眼,但越看越耐看,越看越耐人寻味。

如图所示的这两幅图片,是东北地区永胜窑烧成的作品,由陶艺家林松创作。可以直观地看出两件作品在釉色上有明显不同,第一件张扬的外部形态不失内敛,釉色沉稳、敦厚,第二件作品打破传统器皿的造型,落釉层次分明,效果不俗,整体釉色可以用惊艳来形容,风格略有不同。但这两件作品的确出自同一窑,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其产生不一样的艺术效果呢?这里面的学问讲究就很多了,只有通过长期烧柴窑累积经验,才能大体掌握柴窑的“脾气秉性”,从而烧出自己想要的效果,但这需要一份超出常人的执着。

柴烧釉色的形成具有不同于青花的洁净、优雅的艺术特色,柴烧作品的敦厚、沉稳以及不可复制的特点,赢得了许多陶艺家的青睐,这也正是柴烧作品的迷人之处。

现代柴烧不仅仅是一种劳力密集型的烧成方式,更是考验着体力、耐力、精神和观念的艺术。但陶艺家们依然选择用这种方式来创作作品,除了对柴烧的热爱之外,更是为了坚持以最纯粹的方式来表现“土”与“火”交互形成的自然之美,并藉此来抒发陶艺家的内在热情与体验极致的创作乐趣。创作者在泥土与柴火间与自然对话,悟得柴烧之美,悟得生命之美。

作者简介:关涛(1968―),男,辽宁沈阳人,研究方向:工艺美术。

孔佳良(1990―),男,黑龙江富锦人,研究方向: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