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二月春风似剪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二月春风似剪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从贺知章的《咏柳》谈起,写了如何品味记叙文的语言:一、审视语言的形象美 二、捕捉语言的色彩美 三、品尝语言的含蓄美。

关键词:品味 记叙文 语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读过贺知章这首《咏柳》的人,一定都会被诗人笔下描绘的春柳那动人的形象所吸引。碧玉妆成,绿丝万条,那细细的叶儿,像是用剪刀细细地裁出来的一般。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春天那一派蓬勃的生机!

春天,给柳树带来了新的生机。诗人,又将春天带给柳树的生机,用语言传神地再现于读者的面前,而且超越了时空的界限,长久地活在一代又一人们的心田。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因此,凡有成就的作者,都在语言的运用上花了大量的心血。他们的心中,贮存着一股股骀荡的二月春风,形诸笔端,就成为一篇篇锦绣文章。那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仿佛是作者精心剪裁出来的一般。

那么,什么是作者心中的“二月春风”呢?对生活的透彻理解理解,对人生的精妙感悟,对事物的独到观察,以及在文学艺术方面所作的丰富的积累和高超的造诣,组成了这“二月春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它们就可以变成一把锋利无比的“剪刀”按照表述的需要,恰到好处地裁剪出一幅幅语言文字的锦缎,铺缀成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作品。因此阅读记叙文,对于读者来说,抓住了作品中的生动的语言,不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且更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从作品成功的遣词造句中,还可以获得营养与借鉴,进而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

下面,我就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品味记叙文的语言。让我们都能领悟到作者心中的“二月春风”,都能感悟到作者“似剪刀”的神来之笔,进而更好地领略记叙文的奥妙与精髓。

一、审视语言的形象美

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

一个“热”字,到了老舍的笔下,化成了可见可感的具象。怎么个“化”法?用形象的笔墨,写出对“热”的具体的感受,以唤起读者的共鸣,将“热”传导给读者,是这一段采用的主要方法。热得“发了狂”,地上“像下了火”,使人“觉得憋气”,“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作者通过这些足以引起读者联想的语言,将“热”具体化了。

其次,则对被“热”控制的景物,作传神的勾勒,将“热”立体化。柳树,马路,便道;狗,骡马,小贩;柏油路面,店铺门前的铜牌……这一些勾勒,与人的感觉相呼应,作为一种气象的“热”,就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读这样的作品时,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这热的氛围之中了。

注意作者紧扣事物特征,全方位多侧面地对景物进行描写,通过比喻、拟人等语言,突出所描述的对象,这是审视语言的一种方法。

二、捕捉语言的色彩美

很多记叙文,在刻画人物时用色彩表示作者对人物的态度,突现人物的性格、遭遇或命运。

鲁迅在《故乡》,是这样刻画少年闰土的: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⑵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请看,深绿、金黄、碧绿,“背景”多么明朗;在这样的背景下,项带银圈的闰土手捏钢叉向猹刺去的形象多么可爱!

然而,现在的闰土呢?出现在作者笔下的却是: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刻画人物,当然有多种方法,然而作者通过色彩及其对比、变化的描绘,同样极鲜明地反映了人物的遭遇与命运,反映了人物的鲜明的态度。

三、品尝语言的含蓄美

“言语不多道理深”,如口含橄榄,回味无穷,如面对芝兰,幽香扑鼻,如欣赏名画,能产生丰富的联想。于是,这样的文章,会让你捧读再三;文章中的句子,也会长留于记忆之中而无法忘却。这就是记叙文语言含蓄美的魅力。怎样来品味语言的含蓄美呢?

方法之一:记叙文的语言,要善于从看似不合长情或自相矛盾的表述中,辨别出其中比常情更为真实而深沉的底蕴。

我们来看看鲁迅的作品。在《孔乙己》中,鲁迅刻画了一个叫孔乙己的人。在作品中,这个人活动的“舞台”主要在酒店的门前。酒店,是这样的布局: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在这柜前,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买一碗,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只有穿长衫的,才跺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菜要酒,慢慢地做喝。

然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既是穿长衫,又不到里边喝酒,只是“站着”,与“短衣帮”为伍。这就是孔乙己的“不同寻常”之处,也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外在的一种“标志”。这含蓄的话,有着很强的概括力。

这篇作品的最后这样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是一种猜测,“的确”则是一种“肯定”。猜测他肯定死了,可见孔乙己这个人在当时地位的卑微,命运的悲惨,是死是活,人们并不放在心里。这含蓄的结尾,能勾起人们多少感喟!

每一篇好的记叙文,在语言上都有美的表现。对于阅读者来说,贵在发现,贵在开掘,贵在获得。走马观花,粗枝大叶,无法获得美的真谛。

形象美、色彩美、含蓄美,这是品尝作品美的一种角度。还可以从别的角度去分析。粗犷、雄浑是一种美,豪放、洒脱也是一种美,飘逸、清淡是一种美,凝重、浓艳也是一种美。只要把握了美的标准与分析、鉴别的方法,在阅读每一篇记叙文时,语言的美,一定会向你不断地扑来,你会沉浸在美的氛围之中,不断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使自己的表达,也变得比原先更美,更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