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析特殊四边形小综合题解题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沈岳夫众所周知,特殊四边形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中考考试的高频考点.现以2012年的中考试题为例从四方面进行解析,供读者在第三轮专题复习时参考、借鉴.
策略一运用平面几何知识解决最值问题
1.利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求最值
例1以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中心O为端点,引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分别与正方形的边交于A、B两点,则线段AB的最小值是.
解析:如图1,因为四边形CDEF是正方形,所以∠OCD=∠ODB=45°,∠COD=90°,OC=OD.又因为AOOB,所以∠AOB=90°.进而得∠COA+∠AOD=90°,∠AOD+∠DOB=90°,所以∠COA=∠DOB.所以证得COA≌DOB(ASA).得OA=OB.因为∠AOB=90°,所以AO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得AB=OA2+OB2=2OA.要使AB最小,只要OA取最小值即可.根据垂线段最短的性质,当OACD时,OA最小.因为四边形CDEF是正方形,所以FCCD,OD=OF.所以CA=DA,所以OA=12CF=1.所以AB=2.
图1图2评析: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垂线段最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知识,题目具有代表性,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本题关键是判断AB=2OA时,AB最小,即OA与OB分别与正方形边长垂直时AB有最小值.
2.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求最值
例2 如图2,菱形ABCD中,AB=2,∠A=120°,点P,Q,K分别为线段BC,CD,BD上的任意一点,则PK+QK的最小值为( )
(A) 1 (B) 3 (C) 2(D) 3+1
解析:分两步分析: (1)若点P,Q固定,此时点K的位置:如图3,作点P关于BD的对称点P1,连结P1Q,交BD于点K1.由线段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性质,得 P1K1 = PK1,P1K=PK.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得P1K+QK>P1Q=P1K1+QK1= PK1+QK1.所以此时的K1就是使PK+QK最小的位置.
图3图4(2)若点P,Q变动,如图4,根据菱形的性质,点P关于BD的对称点P1在AB上,即不论点P在BC上任一点,点P1总在AB上.因此,根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所有连线中垂直线段最短的性质,得当P1QAB时P1Q最短. 过点A作AQ1DC于点Q1. 因为∠A=120°,所以∠DAQ1=30°.又因为AD=AB=2,所以P1Q=AQ1=AD·cos30°=2×32=3.
综上所述,PK+QK的最小值为3.故选(B).
评析:本题通过作点P关于BD的对称点P1,则点P1必然落在边AB上,且P1Q即为PK+QK的最小值.由于点P1、Q均为动点,结合“垂线段最短”可知:当P1、A重合,且AQ1DC时,P1Q最短.解此类问题时,要充分借用正方形(例1)、菱形(例2)的对称性(当然,命题载体还可以换作其他具有轴对称的图形,如等腰三角形、圆等),通过一次或多次“轴对称变换”,把不能拉直的路线(折线)化归为能拉直的折线,综合已学知识把问题得以解决.
策略二运用构造法
1.构造出特殊三角形
例3如图5,菱形纸片ABCD中,∠A=60°,将纸片折叠,点A、D分别落在A′、D′ 处,且A′D′ 经过B,EF为折痕,当D′FCD时,CFFD的值为( )
(A) 3-12(B) 36
(C) 23-16(D) 3+18
图5图6解析:如图6,延长DC与A′D′,交于点M.因为在菱形纸片ABCD中,∠A=60°,所以∠DCB=∠A=60°,AB∥CD.所以可得∠D=120°.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A′D′F=∠D=120°,所以可得∠FD′M=60°.因为D′FCD,所以∠D′FM=90°,进而得∠M=30°.由于∠BCM=180°-∠BCD=120°,所以∠CBM=180°-∠BCM-∠M=30°.所以∠CBM=∠M.所以BC=CM.设CF=x,D′F=DF=y, 则BC=CM=CD=CF+DF=x+y.所以FM=CM+CF=2x+y,在RtD′FM中,tan∠M=tan30°=D′FFM=y2x+y=33,经整理得,xy=3-12.所以CFFD=3-12.故选(A).
评析:在直角三角形或能构造出直角三角形的图形中三角函数就存在,三角函数说得直观一点就是边的比值.经观察、分析,其核心的构题方法是:首先根据题中条件D′ FCD,自然想到延长DC与A′D′,交于点M,进而得到∠M=30°.其次,通过计算,可得BC=CM=CD.设CF=x,D′F=DF=y,则BC=CM=CD=CF+DF=x+y,FM=CM+CF=2x+y,这样通过数形结合及三角函数可简捷地求出CFFD的比值.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尽显此题在数学基础与能力上的区分甄别功能,同时也使此题反映了应用与创新的光芒.
策略三运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
1.运用等积转化
例4如图7,线段AC=n+1(其中n为正整数),点B在线段AC上,在线段AC同侧作正方形ABMN及正方形BCEF,连结AM、ME、EA得到AME.当AB=1时,AME的面积记为S1;当AB=2时,AME的面积记为S2;当AB=3时,AME的面积记为S3;…;当AB=n时,AME的面积记为Sn.当n≥2时,Sn-Sn-1=.
图7图8解析:如图8,连结BE.因为在线段AC同侧作正方形ABMN及正方形BCEF,所以BE∥AM.所以SAME=SAMB.所以当AB=n时,AME的面积为Sn=12n2,当AB=n-1时,AME的面积为Sn=12(n-1)2.因此当n≥2时,Sn-Sn-1=12n2-12(n-1)2=12(n+n-1)(n-n+1)=2n-12.
评析:此题是一点传统的经典几何题,其解法较多,可用面积差、补形法、等积法等方法,但例中所用的方法最为简捷.主要考查了三角形面积求法以及正方形的性质,根据已知得出正确图形,得出S与n的关系是解题关键.规律探究题考查学生细致的观察、严密的思维、准确的推理,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面积求值问题通常作为填空题的“小压轴题”,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应引起重点关注.
2.运用等量代换
例5如图9,P是矩形ABCD内的任意一点,连结PA、PB、PC、PD,得到PAB、PBC、PCD、PDA,设它们的面积分别是S1、S2、S3、S4,给出如下结论:
①S1+S2=S3+S4, ②S2+S4=S1+S3
③若S3=2S1,则S4=2S2, ④若S1=S2,则P点在矩形的对角线上.
其中正确的结论的序号是 (把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在横线上).
图9图10解析:如图10,过点P分别作四个三角形的高.因为APD以AD为底边,PBC以BC为底边,所以此时两三角形的高的和为AB,所以S1+S3=12S矩形ABCD;同理,可得出S2+S4=12S矩形ABCD.所以,②S2+S4=S1+S3正确,则①S1+S2=S3+S4错误.若S3=2S1,只能得出APD与PBC高度之比,S4不一定等于2S2,故结论③错误.由于S1+S3=S2+S4,又S1=S2,则S2+S3=S1+S4=12SABCD,所以④一定成立.
综上所述,结论②和④正确.
评析:本题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能够得出②成立.要判断④成立,在这里充分利用所给条件,对等式进行变形.不要因为选出②,就认为找到答案了,对每个结论都要分析,当然感觉不一定对的,可以举反例即可.对于 ④这一选项容易漏选.
策略四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1.由角的不确定性进行分类
例6在面积为15的平行四边形ABCD中,过点A作AE垂直于直线BC于点E,作AF垂直于直线CD于点F,若AB=5,BC=6,则CE+CF的值为( )
(A) 11+1132 (B) 11-1132
(C) 11+1132或11-1132 (D) 11+1132或1+32
解析:当∠A为钝角时,如图17,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15,CD=AB=15,BC=6,所以AE=156,AF=3.由勾股定理,得BE=532,DF=33.由于33>5,故CF=DF-CD=33-5,CE=BC-BE=6-532,所以CE+CF=6-532+33-5=1+32.
如图12,当∠A为锐角时,同理有CE+CF=(BC+BE)+(DF+CD)=6+532+33+5=11+1132.故选(D).
图11图12评析:此题主要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面积公式、勾股定理等知识点,是一道较难的题目,难在“先构造图形,再构造运算”.由数量关系可知,图形有两种情形,确定图形以后根据面积关系建立方程得到相应的长度,再运用勾股定理分别求出CE、CF的长度.但是,这一道题还有一个陷阱,因为选项A和B合起来就是选项C,相信很多同学很容易选择C,而是一个错误的选项.
2.由翻折后边的不确定性进行分类
例7长为20,宽为a的矩形纸片(10
解析: 由题意,可知当102a-20,即a
【评析】此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与矩形的性质.此题难度较大,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与方程思想的应用,注意折叠中的对应关系.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2种情况:①20-a>2a-20;②20-a
例8如图14,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BDCA的路径运动,回到点A时运动停止.设点P运动的路程长为x,AP长为y,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
解析: 根据题意,求出点P运动的路程x与点P到点A的距离y的函数关系式,然后对x从0到2a+22a时分别进行分析,并写出分段函数,结合图象得出结论.
因为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所以BD=2a,则当0≤x
当(2+2)a≤x≤(2+22)a时,y=(2+22)a-x.
结合函数解析式可以得出第2,3段函数解析式不同,因此(A)选项一定错误;根据当a≤x
评析:解答此类问题的策略:可以归纳为三步:“一看”、“二写”、“三选”. “一看”——是指认真观察几何图形,彻底弄清楚动态问题从何点开始出发,运动到何点停止,整个运动过程分为不同的几段,何点(时刻)是特殊点(时刻),正如本题,动点P按沿折线ABDCA的路径运动,因此,y关于x的函数图象分为四部分:AB,BD,DC,CA,这是准确解答的前提和关键;“二写”——是指计算、写出动态问题在不同路段的函数解析式,注意一定要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出在特殊点的函数的值和自变量的值;“三选”——就是根据解析式选择准确的函数图象或答案,多用排除法.可先排除不符合函数类形的图象选项,再根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或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进行排除,然后选出准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