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商代江南 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青铜器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商代江南 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青铜器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洋洲是江西新干县的一座小镇,位于赣江中游的东岸。大洋洲镇旁的程家村涝背空旷的平地上曾有几个高大的沙堆,长年挖沙护堤的村民逐渐将此铲为平地,它的神奇传说一直流行在民间。1989年9月20日村民挖沙的铁铲无意中搅动了静静埋藏在这里的三千余年的遗物,出土文物达1375件,其中青铜器475件,玉器754件(颗),陶器和原始瓷器139件。这是一座商代大墓,距今约有3200年,这批文物数量大,品种多,器形奇,铸造精,雕琢细,纹饰美。中国青铜文明再次闪耀出迷人的光辉,改写了商代的历史,国人为之震惊,世界为之轰动。这一发现曾被评为“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再获“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殊荣。

青铜礼器是礼仪制度的物化,成为身份、地位和权力的标志,尤其是那些形制特殊,体大量重的青铜“重器”。大洋洲的青铜“重器”气势恢弘。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图一),通高1 05.0厘米,重78.5千克,是最大的青铜[,有“[王”之誉。此[甑鬲连体,鬲裆高,下四足。耳上各立一鹿,一雄一雌,回首相顾。鹿竖角,短尾卷,身披鳞片。甑腹饰四组展体的兽面纹。鬲足袋满饰浮雕兽面纹,它体形巨大,气势雄浑,奇美诡异,稳定性良好。

乳丁纹大方鼎(图二),通高97.0厘米,重49千克。腹上部宽纹带一周,线条疏细。每壁正中兽面纹,相邻两壁以角隅为轴饰省体兽面,两侧和下边乳丁纹带。足饰高浮雕羊角兽面。耳上各伏卧一虎。它是大洋洲的最大青铜鼎,铸造技术高超,铸型共用范、芯26块,壁薄规整,结合特殊。在它身上,中国青铜铸造工艺中分铸和浑铸技术结合的尽善尽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钺是一种劈砍兵器,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石斧。大型青铜钺体巨量重,已不实用,作为仪仗礼器来表现地位的高贵和权力的显赫。嵌红铜云纹青铜钺(图三),通高36.5厘米、刃宽36.3厘米,重11.4千克,身体特别厚重。体的中央镂出大口,上下各排列双行利齿,上5下6共22枚(残失6枚),分别突出两面。上边和两侧饰云纹,纹中宽凹线中嵌满红铜(现大部腐蚀丧失)。它是我国现存最早采用错金属工艺的商代器物之一。

这些青铜重器说明大洋洲墓主的势力强大,地位显赫,有专家认为他是这一方国的国君或最高统治者。

商代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入灵魂深处。商代信仰崇拜对象众多,上帝祖先、天地日月、山风雨雪等都成为祭祀的对象。在神灵世界,大洋洲在接受北方中原文化影响的同时,仍有其独特的系统,还有其特定的崇拜对象,器物也有所反映。

双面神人青铜头像(图四),通高53厘米,重4.1千克,中空扁体,两面对称。人首造型,面呈倒置等腰梯形,额宽,顶圆,边直,颌方。眼眶窝凹,眼球突出,内开大孔。鼻梁修长,翼肥蒜状,两孔较小。嘴张齿露,中牙铲形,侧牙钩卷。上竖方管,下接圆銎,旁安二耳,顶插双角。商代巫风盛炽。巫师的职责乃贯通天地,上天见神,使神降地。头像前后两面完全对称,一幅神秘诡异、威严慑人的面容,它半人半神正与通行于人神之间的巫师身份符合。顶上圆管插羽冠,下部方銎安装木柄,管銎相通。上管圆、下銎方的造型和古人天圆地方的理念正合。这些都寓含其贯通天地之功能。

羊角青铜兽面(图五),高16.5厘米,560克,薄体面具,浇铸成形,浮雕造型。额顶一对粗大羊角,外翻卷曲。脸庞窄狭,臣字眶目,大眼圆睁,十分突出。鼻低微隆,两翼宽阔,似见鼻孔,面无下颌。薄壁轻盈,眼实不透,不见孔洞,亦无銎管,无法系戴或固定,只能手持遮面。巫师本为常人,通神之事,非人可为,凭借面具改头换面,似神才能近神通神。现今江西农村每逢年节罩套面具,群跳摊舞,驱邪逐疫,祈求丰年习俗的文化渊源可追溯至此。

商代江西青铜文化是受商文化影响而独立发展的青铜文化。大洋洲青铜器反映了其礼仪制度受到中原影响很深,礼器以青铜器为主,常用器的形制与中原差别不大,主题纹饰仍然是兽面纹。另一方面它又强烈地表现出地方差异,不少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在青铜器的组合上非常独特,以食器为主,鼎鬲最多,这在“器以藏礼”的商代,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说明其社会生活条件或祭祀礼仪不完全相同。

大洋洲青铜鼎数量大,类型不少,腹分圆方;器形有别,鬲式、瓿式少见;足有扁足、柱足和锥足之分。兽面纹柱足青铜鼎(图六),通高70.2厘米,重13.6千克,圆鼎最大者。鼎立耳圜底,腹上纹带有六组兽面纹。足饰浅浮雕省体兽面纹。外底和足部烟怠明显,说明此鼎曾用于烧火烹饪食物。

大洋洲方鼎达6件,既有体硕雄伟者,也有小巧玲珑者。前者如乳丁兽面纹虎耳方形青铜鼎,后者如兽面纹青铜方鼎(图七),通高13.0厘米,重1千克。双立耳,外壁四周连珠纹,主纹为上下二层展体式兽面,上鼻勾戟高凸,下鼻平直低矮。二层之间中部素带相隔,两边目纹相分。足上高浮雕省体式兽面纹醒目突出,线条粗宽,鼻棱高勾,角大外卷。此鼎形体小,铸制精。

鼎和鬲皆属炊器,鼎为实心的锥足、柱足、或扁足,鬲则为内空的袋状足。兽面纹鬲形青铜鼎(图八),通高27.3厘米,重3.08千克。腹部以足为轴,装饰三组兽面纹,曲折角,高扉棱长鼻,粗眉圆眼,侧旁竖置夔纹。其纹饰繁缛,兽面纹高浮,其上再刻细纹,云雷纹衬地,俗称三层花。束颈鱼纹一圈。此器腹部分呈袋状如鬲,而三足确是实心短柱状,因而名其为鬲形鼎。

圆体的扁足青铜鼎是大洋洲最多的鼎类,共有14件,扁足有夔形、鱼形和虎形。扁足鼎的使用多于北方,样式丰富,以虎耳虎形扁足青铜鼎最多,故有人以为商代青铜扁足鼎为南方率先使用。鱼形扁足鼎(图九),通高26.7厘米,重2.1千克。腹部纹带为三组外卷角的展体兽面纹,低矮鼻,小圆目,纹线粗。组间省体兽面纹分隔。扁足呈不分尾的鱼形,双圆眼,张开嘴,咬接腹,上颌卷。身似刀,薄边锐,鳞层叠,尾端尖。扁形鱼足鼎为大洋洲所独有。兽面纹鸟耳夔足青铜鼎(图十),通高27.4厘米,重1.3千克。耳上伏凤鸟。鸟凸目,尖喙,花冠,敛翅,平尾,身饰纹,颈鳞片,腹雷纹。三夔形扁足。夔咬腹,上段阔,腹脊钝,尾宽平,纹线粗。腹部纹带是三组兽面纹。

商周有的青铜鼎作为盛器,寒冷时季熟食易冷,美味不存,于是常规鼎形改进创新,铸造出新功用的鼎,如兽面纹青铜温鼎(图十一),通高27.0厘米,重4.5千克。腹部各面饰上下两层环柱角展体兽面纹,两旁纵向共目夔纹。外底之上5.5厘米处的腹腔设有内底,内外底间形成夹层,一侧宽面横开一口。口前置门,门上二角伸出细轴,固定于口上左右二角的环钮之中,门可上下转动启合门下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