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段推进 因材施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班级授课制的统一授课模式下,往往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跟不上”的状况,因此,探索出一套分层教学的模式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不仅是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的需要,也是提升课堂效能的题中之义。近年来,笔者结合本校特点探索形成了“统分结合”的“三段推进”式分层教学课堂结构模式,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策略。在该模式下,笔者首先将班级学生分为A组与B组两个组别。尖子生与上游学生划为A组,中游学生与少数学困生划为B组,人数比约为3∶4。
一、“统分结合”的“三段推进”式分层教学课堂结构模式
“三段推进”就是把课堂教学分成三个阶段,即“引入段、内化段与应用段”。根据课型,我们重点研究了两类课的“三段推进”式课堂教学模式:一类是新授课,另一类是复习练习课。
1.新授课
在每个阶段,既有教师传授基础知识的统一讲解,又有根据不同学生安排的不同层次的课中习题;既有合在一起的统一反馈讲评,又有不同层次的分开讲练。
“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简案
复习引入、传授新知阶段:
①老师每天的零花钱是10元,那么一星期的零花钱是多少?如果一个月按4星期算,一个月的零花钱又是多少?
②提出并解决问题: 一些同学正在进行广播操比赛(出示主题图),请你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信息?请你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三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③学生尝试解决问题。(A组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
④反馈交流。
重点反馈:10×8=80(人) ,80×3=240(人)。
说一说数量关系。
(以上环节统讲分练)
课中习题、内化新知阶段(要求A组同学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①小芳坚持锻炼身体,每天跑两圈。跑道每圈400米,她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②照片放进相册,每本相册有24页,每页可以放4张照片。两本相册可以放多少张照片?
集体反馈交流。
(以上环节分练统评)
练习应用、形成技能阶段:
①某种饼干一盒有4袋,每袋有6块,10盒共有多少块饼干?
②妈妈买了5盒钙片,1盒有4板,每板15片,一共有多少片钙片?
③我家三口人,一个人每月大约产生37千克垃圾,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个用乘法两步计算来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B组学生独立完成①和②。A组学生完成③,先设计问题,再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以上环节分练分评)
2.练习课与复习课
练习课与复习课的“三段推进”式分层教学结构模式相对简单一些,知识整理阶段通常以“分”为主,让A组学生独立回顾、复习整理本单元或者本节的主要内容、知识点,而B组学生则是在教师的帮助下以表格、问题等形式在半扶半放中回顾整理知识点。而在交流内化阶段则以“合“为主,A、B组学生共同反馈交流、整理完善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练习应用阶段则基本上与新授课类同。
“年、月、日”复习课简案
知识整理阶段:
A组学生独立整理本单元知识,B组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整理知识。
年 平年有( )天,闰年有( )天,每年有( )个季度,今年第一季度共( )天,是( )月
月 每月有31天的有( )月份,这些月都叫( )月,每月有30天的有( )月份,叫( )月。平年2月份有( )天,闰年2月有( )天
日 一昼夜有( )小时,下午2时用24时记时法是( ),22时30分就是( )
(以上是分的过程)
交流内化阶段:形成知识网络。
(以上是合的过程)
练习应用阶段:(略)
二、课堂分层施教策略
1.问题分层,优先作答
课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分层。难度不大、学生普遍乐于回答时,要给予B组学生优先回答的机会,对较难的问题可以采用A组学生先回答、B组学生听后复述的形式进行。
数学组一位教师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充分关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
摸球体验环节片段:老师有两个盒子,一个盒里放8个黄球,另一个盒里放4个白球、4个黄球。一次只能从任意一个盒里摸出一只球。
①体验“一定”:摸到黄球的有奖,你打算从哪个盒子里摸?
为什么会这么好运气,人人都有奖?
(体验“一定”的过程比较简单,我们发现,教师更多地把机会留给了B组学生,特别是班里的几个学困生)
②体验“可能性”:摸到白球的有奖,谁来试试? 教师预设了一些问题:
A.你想摸哪个盒子?
B.他摸到的球一定能中奖吗?为什么?
C.那你们觉得他有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呢?(学生尝试)
D.你觉得他能中奖吗?如果再让他摸一次呢?
E.为什么有的人有奖,有的人没奖呢?
“可能性”问题相对较难理解。教师设计了从采访学生摸哪个盒子的球―猜测一定能中奖吗―说理由明白不确定性―再猜测能否中奖及下次能否中奖来体验可能性。这里我们看到执教教师有意识地请A组、B组学生共同参与,有时在B组学生回答基础上请A组学生补充完善,有时在A组学生说理由基础上请B组学生适当重复,在学生优劣互补的回答中逐渐完成了“可能性”的体验。
2.习题分层,优先板演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开展同一内容的教学活动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亦可以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即使是同一道习题,也可以“分”层教学。
数学组一位教师执教“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时,在初步了解了笔算乘法的算理后,教师及时安排了尝试练习,计算21×23、44×12,要求A组学生直接列式计算。对于B组学生,教师则给予了“半成品”(如右图所示) 。
对A组学生来说,总体理解能力较强,目标定位在自主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并独立笔算。对B组学生来说,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教师扶着他们再次经历笔算过程,师生共同填一填、说一说,确保每一位学生都理解。
同时,学生在课内练习基本题时,教师要把板演的机会优先让给B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许多时候一个学困生的解题错误可以代表一批学生的错误,教师可以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3.反馈分层,优先讲评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励,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对于不同的学生,评价标准也是不同的。对于A组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为主,在充分肯定正确想法的同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寻求发散思维,不断超越自我;对于B组学生采用表扬性评价,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寻找其闪光点,充分肯定点滴进步。
尤其在练习后的反馈,教师要更多关注B组学生的解题情况,优先讲评、互评B组学生、学困生的作业,留出一定的时间让B组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错因以及纠正的方法,在第一时间里订正错误,这些都有利于提高B组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例如,组内教师在执教“表内除法复习与整理”一课的“解决问题”环节时出示:
糖果批发价:21元买3包,我要买5包。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对于A组学生要求提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而对于B组学生要求可以是提一步计算的问题,也可以是提两步计算的问题。
教师先让B组同学来回答。B组一学生回答:“一包几元?”教师没有急着作出评价,而是让其他学生来评价。其中一个A组的学生俨然一副小老师的样子,说:“这个符合一步计算的问题,很好。”B组学生受到A组学生的肯定评价后满意地坐下了,而A组学生在评价的同时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B组学生充分理解用除法计算的一步问题后,再让A组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思。这样的小步子评价不仅夯实了班中每一位学生的基础,而且还有利于优秀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和数量关系的本质把握。
课堂分层施教的三大优先策略充分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三段推进”式的课堂结构模式注入了活力,使枯燥的模式彰显“灵动”,使分层的理念深入到课堂深处,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我校数学组基本解决了学生主体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课堂作业分层、教学评价分层等一系列分层教学的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分层的模式探究与策略方面更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向着“人人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一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增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浙江省奉化市方桥小学 3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