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精彩多多,亮点闪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彩多多,亮点闪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小学拓展型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学校通过“小学科技社团”,结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开展拓展活动,“拓展”的理念深入到潜意识中,看到了新变化、新气象、新惊喜,精彩多多亮点闪闪。拓展,增加了“宽度”;拓展,增进了“深度”;拓展,提高了“精度”;拓展,获得了“成功”;拓展,激活了“兴趣”;拓展,看到了“创新”。

关键词:拓展;亮点;宽度;深度;精度;成功;兴趣;创新

小学拓展型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这学期的开学准备伊始,学校又对拓展性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调整:每周三下午的第一、二节为社团活动、选修课时,比以往更合理、更有实效。

小学科学的拓展型课程还在实践探索中,学校组建“小学科技社团”,吸收爱好科学的学生参加。随着拓展活动的持续、有效开展,“拓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拓展”行动于潜意识中使小学课堂教学得到了新变化、新气象、新惊喜,精彩多多,亮点闪闪。

而常规的科学课堂教学,围绕课时教学目标,突破课时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周密,环环相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学课堂教学的多种维度的发展与提高。师生对教材中的例题把握得比较好,落实知识点,训练指定的某一层次能力素养。久而久之,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不能融会贯通,能力水平不能获得足够发展。这是以往课程设置的一个缺陷,科学课堂教学越来越狭隘,路越走越窄。拓展型活动课程的推广与实施,能有效改变课堂教学的这一现状。

一、拓展,增加了“宽度”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拓展”,能增加“宽度”。方法很多,可以对教科书中的实验探究活动进行修改变化,可以对知识点进行延伸,可以对能力水平的层次进行跨越式训练……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探究“宽度”、知识“宽度”、能力“宽度”。

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形状与结构”时,引领学生探究物体的形状结构,发展他们对力的认识,知道力还有使物体形变甚至破坏的作用。根据课时的具体内容,第1课“抵抗弯曲”,第2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研究条形材料抗弯曲能力与形状的关系,进行适当整合。首先教师边指导边演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的测试,着重讲一些实验的条件、规则、注意点。接着放手让学生实验探究“抗弯曲能力”,记录相关数据。再进行交流,探讨存在的疑难,引导学生再进行拓展探究活动。

在这一拓展活动中,横梁的材料不局限于课堂作业纸,还有卡纸、复印纸、彩色纸,不同材料的不同形状的抗弯曲能力差异很大,新发现多多;同一材料的形状,有教科书上的一字形、U形、W形、L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还有某个小组特有的梯形、■形、■形……

在实验材料、形状等方面都进行了拓展,增加了探究实验的“宽度”,对“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获得了较多的感性认识,获得了较多的实验数据。

二、拓展,增进了“深度”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拓展”,能增进“深度”。任何一个知识、能力、素养,都存在这一个体系,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不断向纵深发展。在拓展活动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培养,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深度”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3课“空气的热胀冷缩”后,开展科学拓展活动“放飞理想――制作燃放孔明灯”。热气球为什么能升空呢?孔明灯为什么能升起来呢?先通过课件演示热气球的充气升空过程,初步感知空气受热后膨胀能产生上升力。接着教师演示孔明灯的升起过程,蜡烛的燃烧使灯罩里的空气升温,受热后慢慢膨胀,灯罩慢慢竖起来,最后悬浮,再慢慢脱离手掌升了起来。最后学生制作完成孔明灯,燃放孔明灯,在各小组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感受:空气受热膨胀,产生上升力;停止加热,温度下降,空气缩小,由于重力的作用,孔明灯慢慢下降。

这次拓展活动,与课堂里的探究实验(气球皮受热鼓起来,受冷瘪垂下去)相比较,现象更明确,过程更具体,产生的效果也是“惊起四座”,增进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深度”探究。

三、拓展,提高了“精度”

在科学课堂教W中,进行有意识的“拓展”,能提高“精度”。在一些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中,条件的些许差异,哪怕是一点点的差异,也会对实验测得的数据产生作用,正是这些差异的数据,说明了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精度”。可以说每个小组的实验探究活动很难得到相同的数据,有些还会差异很大,这并不是活动的不认真,而是各小组条件的差异造成的,这恰恰是提高了“精度”。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中第4课“我的水钟”时,学生对制作水钟的兴趣很高,但限于课堂上时间、材料的限制,决定开展一次“制作一个40分钟的水钟”的拓展活动。下一节课堂上,学生展示了各自的水钟。刻度上的间隔千差万别,有宽的窄的,长的短的。在探究讨论时,大家比较谁的较准确,决定课堂里现场检测。老师现场也用矿泉水瓶当场做了一个,增加参照对比。5分钟……10分钟时……进行刻度对照,15分钟时决定检测结束。

在对照结果的交流中,不同水钟的刻度纸的标识宽窄、长短,是由各自的水钟特性决定的,受水的多少、滴速的快慢、滴孔的大小等因素影响。这些刻度纸的时间标识不同,差别很大,正是拓展活动能提高“精度”的有力证明。

四、拓展,激活了“兴趣”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拓展”,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在课堂小结时,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对知识进行延伸,指引学生对此课时的主题再拓展,能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7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时,在小结时,学生认识到了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密度),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同时也产生了疑问,那“浮沉子”的沉浮又是什么原因呢?惊叹:“瓶子里的水没有变化呀!”用手捏一捏,浮尘子的沉浮状况就发生了变化,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蕴含了哪些科学道理?惊奇的现象总是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拓展活动中激活了“兴趣”。

五、拓展,获得了“成功”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拓展”,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有些实验探究活动,在课堂上失败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充满“失败感”。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再进行拓展活动实验,通过自己的摸索,通过自己的钻研,通过自己的拓展活动,获得预期效果。这时的“成功”是真正的成功,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时,在单元练习中,最后一题:动手做一做,根据示意图,用筷子搭建一座廊桥。在课堂活动中,每位学生边学习演示图,边动手搭建廊颍结果却是失败,失败,又失败。在多次失败中,还是不得要领。在拓展活动训练中,通过老师演示指导、同学合作,终于懂得了其中的门道。但学生还是遭受了很多次的失败,在失败面前,奋勇前进,取得了一小点一小点的进步。开始搭成功了6根,后来10根,再后来12、15……在每一次的成功中,明白搭建的动作要领,在每一次的倒塌后,寻找、弄明白为什么倒塌,应该如何改进搭建方法。

在众多的课堂模拟实验探究中,由于种种原因限制了活动的开展,通过开展拓展活动训练,有充裕的时间,经历众多挫折,从而获得“成功”。

六、拓展,看到了“创新”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拓展”,能看到学生的“创新”。教师的演示,教科书的图文,能指导学生进行常规的探究实验活动。在活动汇报中,针对存在的疑难,再进行拓展,就可以看见学生智慧的火花,看到学生的“创新”。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2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时,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几种形状,要善于拓展,善于创新。圆形时,在顶端放垫圈比较难,会滑落,会滚动。在困难面前,有一位学生在圆形上剪了一个小口,可以把垫圈放到圆形内部,发现抗弯曲能力增强了,也方便了测试。在拓展活动中,抛开了某些条条本本的禁锢,使学生的脑洞大开,智慧闪闪,看到了“创新”。

开展小学科学拓展活动,充分利用每周三下午两节课的时间,把社团活动与选修课程结合起来,把拓展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开发,为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开辟了一片蔚蓝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叶宝生.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和方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庞丽娟.新小学科学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华彬,梁玲.小学科学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