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医辨证论治肝硬化问题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医辨证论治肝硬化问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临床上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肝硬化病情复杂,迁延难愈,病死率高,是我国常见疾病和主要死因之一,西医至今尚无特效治疗。根据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等病证的范畴。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肝硬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近期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有所提高,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在不断发展,显示了其良好的前景,较西医治疗具有较大的潜力及优势。

【关键词】: 肝硬化;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565-02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虽无肝硬化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等病证的范畴。肝硬化的病因病机复杂,众多医家侧重点也各有不同。李佃贵等认为肝硬化病因病机尤为强调浊、毒、虚的共同致病,并认为“浊邪”在整个致病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其既是病因又为病果,肝硬化是由正气虚衰,浊毒内侵所致。肝硬化大多由湿热邪毒、虫毒、酒毒等侵犯肝脏日久,导致肝、脾、肾三脏受病,气滞、血瘀、水蓄而成,是本虚标实之证。邢登洲认为肝硬化的形成与体内湿热长期稽留,饮食失调,肝气郁滞,瘀血内阻,肝、脾、肾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肝硬化是由于多种原因致肝失疏泄,肝脾同病,久则必虚且入络,正虚血瘀是肝硬化的基本病机。尽管各医家观点不尽相同,但肝硬化为“本虚标实”之证则为各家的主要共识。

2 辨证论治

2.1 辨证分型

目前肝硬化的辩证分型尚未建立统一规范的标准,各研究者对此也各持己见。姚泽民等将早期肝硬化归纳为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脾两虚、肝肾阴虚4型;晚期肝硬化5种证型为脾肾亏虚、水湿内停型,肝肾阴虚、水湿内停型,肝肾精虚、湿浊蒙心型,肝肾精亏、湿浊内闭型,肝肾精亏、肝不藏血型。郭力平也分别从早期和晚期对肝硬化进行辩证分型:其中早期分为肝胆郁热、肝脾不调、气滞肝郁、气滞血郁、血虚、脾虚6型,而将晚期肝硬化腹水归纳为气滞水郁型、虚型、肝肾阴虚型3种证型。根据病机的传变规律和病情演变的不同阶段,可将肝炎后肝硬化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辨证以这三期动态征候作为分型依据。早期以湿热困阻、脾虚肝郁为主;中期以水湿内停、瘀血阻络为主;晚期则以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为主。

2.2 单味中药的辨证选择

目前西医治疗肝硬化的药物多数疗效尚难肯定,而部分中药在辨证治疗肝硬化中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些早期肝硬化亦可通过中药的治疗而得到抑制,而晚期肝硬化患者也常因中药治疗延缓了病情的发展,提高了生存质量。治疗肝硬化应分型与分期论治相结合,并根据现代中药研究成果选择疗效确定的药物。如健脾益气,养血柔肝类可选用:红参、党参、砂仁、白术、当归等;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类可选用:丹参、炙鳖甲、龟甲、穿山甲、红花等;疏肝通络类可选用:穿山甲、柴胡、郁金、青皮等;凉血止血类可选用:三七、地榆、小蓟等。当早期正气尚可时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使血脉通利,气血流畅,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到晚期正气已虚,不耐攻伐,用平和之品且与扶正药相伍治疗。化瘀药有丹参、郁金、川芎、穿山甲、鳖甲、龟甲、当归、三棱、莪术等,扶正药有黄芪、白术、薏苡仁、山药等。不论肝硬化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都应辨证选择中草药治疗,其中抗病毒如山豆根、虎杖、羚羊角等;活血化瘀,软肝缩脾如穿山甲、藏红花等;提高人体生命物质蛋白如西洋参、何首乌、冬虫夏草等。在治疗早期肝硬化肝气郁结证时,虽应辨证选用疏肝理气药,但肝硬化的病理基础是肝纤维化,而大多数疏肝行气药的抗肝纤维化作用较小,若适当加用丹参、赤芍、穿山甲、冬虫夏草、汉防己等有抗肝纤维化功效的药物,则会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2.3 复方为主随证加减治疗

在肝硬化治疗方面,西医除了对症支持治疗外,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上的重要特征,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的中药复方是其主要应用形式,在治疗肝硬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清除毒邪,健脾化湿,化瘀软肝为治疗总则,拟清化软肝汤(丹参30g,焦白术15g,茯苓30g,砂仁10g(后下),鸡内金10g,栀子12g,白茅根50g,谷精草20g,炙鳖甲30g,郁金12g)并随证加减治疗。肝蕴热毒证,加羚角粉6g(或水牛角30g),亦可主方加黄连10g。血瘀阻络证,若吐血、大便色黑者加田七粉6g(冲服);若肝脾肿大者加穿山甲10g,三棱9g,莪术9g;若面色少华萎黄者加阿胶10g,龟板胶l0g(炖服)。水瘀搏结证,若见腹大肿满甚,大小便不畅者加土元10g,大黄15g,大腹皮30g,柳根白皮30g。气水互结证,加柴胡12g,木香l0g,大白10g,二丑20g。肝肾阴虚证,加蒸首乌30g,生地30g,黄精30g,乌梅肉10g,玉竹20g,杭白芍20g。脾肾阳虚证,加附片15g,桂枝l2g,炮姜20g,炙甘草20g,紫河车10g,海龙6g,海马6g。

2.4 辨证分型论治

气滞湿阻型治宜健脾利湿、疏肝理气,予平胃散合疏肝散加减(水邪内停有腹水者加冬葵子);湿热郁结型治宜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予茵陈四苓汤加减(大便不畅者加生大黄,水肿甚者加陈葫芦、冬葵子、玉米须);血瘀水停型治宜温中健脾、行气利水,予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水邪过重加服舟车丸3g);肝肾阴虚型治宜滋养肝肾、利水消肿,予六味地黄汤加味(虚热甚者加白薇、银柴胡);脾肾阳虚型治宜温补脾肾、化气行水,予附子汤加减(腹水重者加生姜皮、黄芪,肾虚较重者加鹿角片、补骨脂)。

3 结语

由于肝硬化起病隐匿,早期病情轻微,缺乏特异性,所以病情常被患者及家属忽视,多数患者就医时已是具有明显症状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失代偿期,这就给中医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使得肝硬化的预后欠佳。面对肝硬化一旦形成就难以逆转的特点,以及失代偿期出现的复杂严重的并发症,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中医“治未病”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在肝硬化中医辨证施治过程中,要注意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即当疾病尚未发展为肝硬化时,应对原发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防止其发生;而当肝硬化形成后,更应积极的辨证施治,缓解病情及延长代偿期;当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并发症后,在辨证治疗并发症使其消失后,要防止并发症再次发生。虽然目前对肝硬化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仍有一些不足,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中医药必定会为肝硬化的防治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邢登洲.肝硬化中医辨治的临床体会[J].甘肃医药, 2008,27(3):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