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字体设计多元性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哥特文化源于中世纪欧洲,其意义与时俱进,由单一到多重,发展出哥特文学、哥特音乐等哥特亚文化。受其影响的哥特体辨识度高、特色分明,但同时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在设计工作者的探索下,哥特体突破了地域、表现形式等局限,焕发新生,这都为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关键词:
哥特;哥特体;多元性
1.“哥特”一词意义广泛,它原指的是一支游荡在波罗的海和黑海一带古老的日耳曼部落。同时,人们也将12世纪至15世纪间,由教堂建筑艺术发展起来,进而影响了整个欧洲西部的艺术运动称为“哥特”。这场轰轰烈烈的艺术思潮以服务宗教为宗旨,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围绕着教堂展开,例如雕塑、壁画、版画、彩绘玻璃、手抄本等,无一不忠实地以哥特艺术的表达方式复述着圣经新约和旧约中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哥特式教堂建筑。哥特式教堂多采用尖券和肋骨拱顶的类框架体系,运用飞扶壁、束柱、尖塔、玫瑰窗,花窗棂、透视门等造型语汇,形成了瘦骨嶙峋、玲珑剔透的外观,产生了向上升腾与超凡脱俗的幻觉[1],象征着天主教信仰的超脱与教会权利的至高无上。1764年,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HoraceWalpole)发表了小说《奥特朗托的城堡》(TheCastleofOtranto),标志着哥特式小说时代的开始(因为大部分此类小说都将故事背景置于幽暗的哥特式教堂而因此得名),至18至19世纪的文学界,哥特文学发展成为魔幻、恐怖和浪漫主义的混合体。在绘画方面,19世纪的英国画家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JohnEverettMillais)以及约翰•拉斯金(JohnRuskin)进一步拓展了哥特艺术的表现新形态,其追随者们更是在此基础上,孜孜不倦地挖掘此类神秘、病态且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主题。
2.哥特文化的盛行体现到视觉符号领域,哥特风格的平面设计应运而生,并逐渐在电影海报、电子游戏、书籍装帧等领域被广泛使用,与商业文化紧密相连。哥特风格的平面设计具有独特、鲜明的视觉表现力,在色彩方面偏好深色,刻意营造出神秘、黑暗的视觉效果,表现手法往往具象写实,但并不追求夸张、华丽和强烈,而是在含蓄中体现出其另类的风格[2]。到了近代,这股哥特之风越刮越猛,甚至掀起了哥特亚文化之潮,席卷音乐、电影、服饰、平面设计等多个领域。起源于好几个世纪以前的“哥特”从未过时,反而在当今时代焕发出无穷的创新力。随着人们审美倾向的不断改变,哥特风格的平面设计也随之变革,表现形式更多元化,尤其是字体上的体现尤为突出。
3.何谓“哥特体”呢?如前文所述,“哥特”一词的含义经历了一个由单一到多重的过程,在其影响下,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最独树一帜的应该是“哥特体”,一种外形华丽、辨识度极高的字体形式。和“哥特”这个词条一样,哥特体也有很多含义,它也被称作黑体(blackletter)或者是无衬线体(sans-serif)的一种,11世纪至17世纪间在欧洲被广泛使用。
4.追根溯源,哥特体来自于安色尔体,其最初的造型也较为圆润饱满,不过迫于当时羊皮纸不仅造价高昂且笨重不易携带,出于节约空间的考虑,人们将哥特体进行了造型上的浓缩,并且意外地发现,改良后的哥特体结构更为紧凑,视觉效果更为醒目,久而久之,形成了我们比较熟悉的哥特体形式。哥特式字体纤细、修长且紧凑,上行符(小写字体中超出x字母高度部分)与下行符的区别愈来愈不明显,字形棱角愈发凸显,冷峻高耸的气势仿佛哥特式教堂一般尖锐(见图1)。从整体效果而言,字体的黑色部分深沉浓郁,视觉冲击力要远远强过于字母负空间的白色,类似于至今仍广泛使用于日耳曼语系文本的黑体字。
5.“哥特”一词与其认为指的是它的字体形象,不如说它呈现出无拘无束却又躁动不安的神韵,在很多方面与哥特建筑风格不谋而合。哥特体在其表现形式上常重复着相同的结构,这种构成形式一方面增强识别度,让人过目不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不可思议的节奏韵律感。和罗马字体不同的是,哥特体从未获得过“官方认可”,正如哥特建筑在艺术史上的尴尬地位。因此,哥特体有很多非正式的变体。虽然这使得我们无法像分析罗马体一般对其进行理性严谨的分解,但其多样性与多变性却保证了哥特体的独特性与开放性[3]。或许正因为此,哥特体格外受到平面设计工作者的青睐,在各种设计领域里大放异彩。
6.比如在平面设计领域,哥特体的多元性让人印象深刻。哥特体虽如哥特文化一般特立独行,却有着很强的兼容性,它茂盛的生命力使其如同爬山虎一般,蔓延于视觉传达的方方面面。哥特体最初紧随着哥特文化现象出现,比如哥特电影海报,哥特音乐专辑封面等,随着其丰富的表现性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工作者们所发掘,哥特体也以越来越具有时代性的新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7.哥特体与东方文化的有机融合。作为汉字书写艺术的中国书法,是一种以汉字为依托的独特的视觉艺术,但是这种独特性并不妨碍不认识汉字的人欣赏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包容万象,它与哥特体本是两种来源于完全不同背景的文化现象,两者的结合既赋予了汉字别有异域风情的阳刚味儿,也赋予了哥特极具东方文化特色的神采。除了与文字的结合,韩国的艺术设计者们也尝试着将哥特体与传统纹饰融合为一,在此设计理念引导下,哥特体一扫人们观念中阴暗、忧郁的旧有形象,换之以东方文化所擅长的含蓄与温婉,令人耳目一新。从造型上,它跳脱了哥特体一贯刚硬的外形,而多采用东方人更能接受的柔和线条,呈现出万花筒一般繁复华丽的造型特点见(图2);从色彩上,它采用了视觉刺激效果较弱,明度和纯度都偏低的颜色,一方面更符合东方人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也能更自然地适用于多种场合,比如运用于服饰,桌游(扑克牌)等。
8.从使用范围角度来看,哥特体的运用也延伸到产品商标,企业CI等商业运作程序中。为适应现代审美趋势,哥特体也进行了一系列改良:线条更为流畅,整体造型更为简洁,几何特征更为明显。从表现手法看,很多艺术设计者已经不满足于二维平面,而尝试着从三维角度来表现哥特体;从情感表达来看,哥特体亦不再局限于诠释恐怖、张扬、神秘等艺术特色,而是和动物造型相结合,完美地代言了略带喜感的字体变形(见图3)。
9综上所述,作为哥特文化的分支,哥特字体一直以一种略受冷落的身份存在于设计史上,令人欣慰的是,艺术设计者们源源不绝的灵感和令人钦佩的不懈坚持与尝试,赋予了这种古老字体以新生。21世纪是消费时代,人们消费的不仅仅是物体,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当流水线的操作生产已经不能满足于人们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时,也许我们应该放缓脚步,回头从新审视那些被我们遗忘在历史长河里的美。结合新时代的审美情趣,哥特体焕发出崭新的光彩,也为我们带来更多启示。
参考文献:
[1]杨潺.中世纪英国哥特建筑探析.[J].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周潮.新哥特风格平面设计研究.[J].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作者:郭静怡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