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合理利用“导学案”让课堂成为提高效率的主阵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前的物理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学生通过教材难以真正有效的预习;教师上课需要在黑板上大量笔记,导致学生把宝贵的理解物理概念过程的时间转为了抄写黑板的笔记;课后学生无法通过笔记来把握重点和难点,失去了复习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尝试引入了“导学案”这一新的载体,以期待能够切实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许多已经使用“导学案”的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过于按部就班,虽有了清晰的条理和结构,却失去了师生间的互动,学生专注于“导学案”的内容而忽视了教师的补充和其他重要细节.一些学习较认真的学生由于有了“导学案”而提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对知识点也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导致新课不“新”.没有巧妙设计“导学案”极有可能使学生思维有局限性,也就不会从“错误”走向“领悟”,从而变成我们常说的学的太“死”.正是有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就需要思考我们的“导学案”,在肯定“导学案”的作用,坚持使用“导学案”的同时,也要改进我们的原有“导学案”的模式,使其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加强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我从传统“导学案”的不足、对“导学案”的思考与改进和一个“导学案”设计的简例三个部分谈一谈对“导学案”的认识.
一、传统“导学案”的不足
很多传统的“导学案”,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学案”变为书上教学顺序与教学模式的翻版
教师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往往以课本为基础,但有些教师设计出的导学案与书上的体系完全一致,只是把书上要问的东西搬到了“导学案”上,这样的“导学案”对学生来说意义不大,和通过课本预习、学习、复习的效果是一样的.学生甚至会把书上的很多东西照抄到“导学案”上,把“导学案”当做作业来“完成”,而不是利用它来“学习”.
2.“导学案”过于方方面面,变为教参
一些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过于面面俱到,每一个知识点后都配有为数不少的练习,生怕漏掉一个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从这样的导学案中很难看出重点与难点,更难启发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使用过程中,学生的精力分配不合理,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很难完成“导学案”所要求的练习的“量”,最后只能带回家,间接把“导学案”变成了回家作业.这样面面俱到的导学案导致上面所说的课堂上失去师生间的“互动”.
3.“导学案”不利于自学
很多“导学案”内容的设计留下了过多的空格,整个“导学案”看下来会误认为是一张练习卷,教师提示、内容补充等没有到位.学生拿到这样的“导学案”无从下笔,除非教师讲解,否则上面的格子都很难填写,从而使得“导学案”只能在课堂上成为教师上课的工具,很难作为学生预习的辅助.没有了预习的有效性,学生怎么可能从“错误”走向“领悟”呢?要么只剩下错误,要么突然“被”领悟.
4.“导学案”缺少有效回顾
很多的“导学案”一开始都有“知识回顾”这一环节,但奇怪的是大部分都回顾上一节的知识内容,很少有专门对本节新内容设计的比较有针对性的回顾.这样使得很多的回顾只是复习前一节的知识,对新的本节内容启发不大,甚至没有作用.这样使得学生预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对学习新的内容也会受到一些影响.
5.“导学案”没有针对性的练习
这个和上面所讲到的面面俱到,练习过多正好相反,“导学案”就是一个教师上课的过程,没有学生当堂练习的东西,练习就是回家作业.缺少课堂上乘热打铁的练习,无论从记忆的角度还是理解的角度都有所欠缺,所以“导学案”一定要有练习,但不可多,追求精!
二、对“导学案”的思考与改进
针对上述“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我从整个“导学案”设计的环节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改进方向.
首先是知识回顾环节.知识回顾是对前面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导学案”中的知识回顾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复习有所不同,“导学案”中的知识回顾要针对本节导学案接下来的内容,而不单只是上一节课的内容.比如设计“变阻器”这一节的“导学案”,知识回顾就要设计三个层面:第一层是最直接的电阻,因为变阻器本身边就是电阻.但即使是复习回顾电阻也切勿方方面面都复习,主要抓住影响电阻的四个因素复习,因为接下来变阻器就是改变其中的一个因素――长度.第二层是电流与电压,因为变阻器自身电阻的改变有可能引起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变化,必须让学生回顾电流和电压的知识.当然仍要抓重点,复习点在于会看电流电压表所测的电流电压(这个才是接下来最有用的地方).第三层是串联电路的特点,因为变阻器接入电路中要影响电流电压通常是串联的(并联也有,都是些较难的考题,实际作用不大).主要复习串联电路的“相互影响”和“一处断,处处断”的特点.所以,“导学案”的知识回顾一定要体现对新课知识的关联,这样的回顾才能有的放矢.
其次是预习环节.预习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初中生很难做到自主有效地预习,就需要教师引导.预习不像课堂,教师并不能面对学生,所以这种引导作用不能完全释放,而“导学案”恰恰能起到引导学生自我预习的作用.我认为“导学案”的预习作用主要在于精巧的设问,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寻找新的问题.比如“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节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预习环节:提出三个问题去引导学生:(1)根据前面学的凸透镜焦点的知识,想想如何找到凸透镜的焦点,写下你的想法并在课堂上交流.(2)拿着你的凸透镜,靠近书本的字,上下移动,你看到了什么?然后拿起凸透镜,对着窗外,通过凸透镜看,你又看到了什么?分享你看到的情况.(教师提前发凸透镜,做到每人一个,如果不够,请学生借用父母的老花镜)(3)通看课本,说说出现问题(2)的情况是由于什么造成的?预习不是简单的去问学生,去要求学生看书,而是真正的在引导学生自学,最好的自学就是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思考,在问题中寻找解决的方式方法.而最好的问题都是来源于生活的问题.
然后是教学设计环节,这是占整个“导学案”比重最大的一块,但也是最分化的一块,各个教师由于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同会有各种各样的教学设计体现在“导学案”的这一环节中.这里我谈谈个人的两点看法:(1)设计环节要适合本班学生的学情.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要体现其地位,教师一定要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方法而不是“最优主义”(其实不存在什么最好的教学设计)或是“拿来主义”(别人的也有可能完全不适合你).(2)苏科版的初中物理教材是以实验为主线的,所以教学设计中尽量不单独罗列知识点,而是把所有知识点都融入到各个实验当中,通过每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实验得出所有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根据这两点,我建议把“导学案”的教学设计环节设计成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实验及其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充分体现生活、物理、社会.
最后是小结与练习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是练习的设计.“导学案”中的练习不是回家作业,而应看做是对新学的知识的理性认识.我们通过一个实验得出结论、掌握知识点后,此时在学生大脑中还处于对这个知识或结论的感性认识阶段.利用合理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一方面把知识巩固,另一方面可以适当把知识加以应用,锻炼理性思维.作为练习,我不建议放在整个“导学案”的最后,或者作为“导学案”的一个环节,而是融入教学设计环节,做到讲完一块及时练习一块,乘热打铁.而且练习题不易过难过多,1~2个有针对性的题目即可.小结这个环节在“导学案”中往往是全部空白的,由学生或者老师小结好后填入.这种方法其实可以稍微改进一下:按照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把小结也进行分类,诸如分出:知识点、实验结论、基本实验重要操作步骤及其他细节处理.也可以尝试使用概念图、思维导图进行小结.这样的小结可以让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清晰,也利于学生以后利用“导学案”进行复习.
“导学案”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种新的尝试,利用好手头的“导学案”将会比传统的课堂讲授加学生记笔记更有效率.让我们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导学案”,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瓶颈,使课堂更加高效、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