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巧妙设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巧妙设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在小学音乐课教学活动中,教师设置事实性、选择性的设问比例偏高,思考性和观点性的设问偏低,很难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一个巧妙的设问可能会引发学生的一场思维革命。如何巧妙设问呢?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巧妙设问 有效性

新课程的设问理念改变了自孔子以来就一直提倡的“师问生答”的设问模式。不少教师为了能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设计了很多问题让学生“思考”。简单的满堂间带来的不过是学生的简单参与,并没有真正地走进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课堂设问中。一个巧妙的设问可能会引发学生的一场思维革命。那么,怎样设问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对小学的音乐教学活动中的课堂设问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对如何改进课堂设问进行探讨性总结,以达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课堂设问存在的问题

某小学的音乐课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老师把不同区域的《茉莉花》视频、音频比较一番后问了几个学生同一个问题:“你听了这些民歌后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很优美、很柔和。”老师所期盼的效果并没有如期出现。为何在该教学活动中老师没有真正得到所期盼的效果呢?

1.问题的设置没有坡度,指向单一。老师简单的提问诸如“是不是”或者“对不对”,没有循序渐进的坡度,问题单一性太强。问题的本身其实已经给了学生明显的答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无需做复杂的多视角思考。这种易于设置、易于操作、已有确定结论的设问好处在于既套用了新课程理念又便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但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空间的拓展来说没有一点实际意义。

2.事实性和选择性的设问,缺乏技巧性。事实性设问是指教师设置了诸如“这个曲子的名字是什么?”或“那首歌我们什么时候学过的?”等问题,表面上看是个问题,但其所指向的答案是明确的,也是唯一的,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这样的设问没有为学生提供思维拓展的空间。选择性设问是指教师设置了诸如“好听吗?喜欢吗?想不想学?”等无疑而问的问题。这样过于简单、毫无意义、带有明显暗示性的设问,学生心里早已有数。这些为了达到引人思考的目的设问,没能为学生提供思维拓展的空间。

二、灵活运用课堂设问

某小学教师在讲授“前十六后八”的节拍时,选用了一个小鼓和包含着前十六后八节奏的绕口令作为辅助练习道具。她对学生说:“现在小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帮助,你们愿意帮助小鼓解决困难吗?”她把绕口令一分为四放在信封里交给四个讨论小组。经四个小组的学生讨论、展示成果后,教师问:“小鼓在你们的帮助下,已经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你们听听,小鼓想对你们说什么?”接着,她用鼓棒在小鼓上敲出了一个“前十六后八”节拍。

从上面这个较生动的教学案例中,本文对如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设问做出如下总结:

1.巧妙设计,精设促思。独立性差、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是小学生的特点,课堂的设问就显得至关重要。上述案例中小鼓遇到了学习困难,让学生们帮助小鼓学习,在学生们的“帮助”下,小鼓“顺利”地学会了这个节奏。学生的思维已经跳出了原有思维的框框,拓展思在那一刻找到了空间。

2.掌握特点,创境设问。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在情境与设问的交融中找到问题所在,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得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述案例中老师把小鼓拟人化,把小鼓遇到的困难绕口令形象化,把绕口令一分为四让四组学生讨论、练习,让困难“强大”却又留有“战胜”它的空间,让小鼓“弱小”却又留有“以弱胜强”的勇气。设问创设的意境,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亲切的形象,让小学生更乐于去接受,从而兴趣更浓地去学习。

3.连环设问,问少意精。一个主从关系清晰的连环设问,对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有着其他设问模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它需要老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和敏锐的思维。

4.注重效果,夸张设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他们对文字不是很敏感,如果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表情、身体语言、音调夸张一点的,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要求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至于难到什么程度,可以用前面提到的“三个夸张”来加强这个难的“度”。这样能很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参与解决问题的愿望。

在音乐教学中,要教会认知水平低的小学生学会思考,首先要做的是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而方法就是从每节课的优质设问人手。一堂课设置的问题不用太多,但一定要精辟巧妙,有坡度、有观点,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在循序渐进中完成设问三个步骤:问事实性的问题;问观点性的问题;让学生概括其他同学的回答,最后形成一个结论。有思考价值的音乐课堂设问,对学生、对老师同样是挑战,同样是一场思维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