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学生主体。因此,教师应当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对学生作有效的指导,及时地协助、引导学生,在学生需要帮助时为学生出谋划策,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条件。这样才能让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新型课程好好的开设下去,为学生的终身服务。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 学生主体 教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可以说,综合实践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学生主体。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意味着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又有哪些作用呢?

主题的确定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方面,一般来说,它不是教师或课程编制者预先具体设计的,而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准备阶段,最好不由教师提供活动主题或问题来让学生选择,而应由学生自主地提出活动主题或问题。但是,由于学生往往缺乏提出活动主题或问题的经验,因此学校在实施的准备阶段就往往由教师提出活动主题供学生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在提出活动主题之前也应该对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调查,并适当引导学生明确活动主题或问题的意义,以便由教师提出的活动主题或问题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布鲁诺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内在兴趣。”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就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选题研究,主题突破有时可能超越了学生自身的水平,脱离了当地的条件,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活动会因为各种难以克服的因素而搁浅,最后是不了了之。例如,我们开展的“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的探究活动,在刚开始定题是“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那就有高中和初中之分,我们学校是一所独立初中,学生的调查范围也多是初中生,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就把“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探究活动”改题为“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的探究活动”。还有,有学生提出要研究环境问题,这时我们教师就不要强拧牛头,说我们研究环境问题中的××主题,而要经过同学们讨论,最后确定。例如调查我县的汀江河水质问题,就引起了许多学生的共鸣。这样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讨论出一个活动主题,而后再展开综合实践活动,题目由学生中来,任务又回到学生中去。因为是学生自己也关注的问题,学生研究兴趣也就高涨了。

二、制定活动方案和实施阶段,教师要注意及时地协助、引导学生。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是牧羊人,而是羊群中的领头羊,是引导者、参与者、管理者、积极的旁观者,绝对不能是保姆。活动中,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而应沉下心,跟学生们一起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绝不是指手划脚:你应该怎样怎样,而应视学生为朋友,以商量口气来建议:“这样做也许会好一些。”因此,确定了课题、明确了目标后,教师就要协助学生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应包括从哪些方面来展开课题研究、所需时间、小组内如何分工、拟采用哪些研究方法搜集资料等。学生对课题作了大体规划以后,再由教师把关,看其计划是否合理、可行。

活动的开展是在触发了学生的兴趣下来进行的,学生兴致浓烈,个个摩拳擦掌,大多希望能立竿见影。但是综合实践活动是需要课内外相结合的。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考虑到自身的学习生活,搞活动应不能影响正常的文化知识的接受,以及活动的效果等。于是,经过大家的商讨,进行“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 “调查汀江河水质情况”“红色之旅”等的探究活动,由于涉及面较广,大家把活动时间安排一学期完成。而“献给母亲的歌”“背起行囊走四方”等是结合教材要求以及贴近学生实际的,材料也易收集,则拟定一星期完成。还有,要探讨一个课题,必然要从多方面进行调查、研讨,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几个小组,其目的除了便于活动的组织开展外,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小组内再分工,而后再合作。由于每人的精力有限,调查的内容多、杂、面面俱到,时间花去许多,效果还不一定好。不如有的放矢。俗话说“术业有专攻”,进行调查实践也应如此。因此我们教师应把好关,指导学生既要分工又要合作,这样活动才能开展得顺利。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既不做保姆也不能采取“放纵式”,让学生自行活动,而应该全程参与,要及时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课题的进展情况,对研究中可能用到的方法如网上查询、社会调查、资料统计等进行相应的指导。例如刚开始的时候,好多同学不知道怎样去和别人交流,甚至遭到了被访问人或被调查人的拒绝,他们有些灰心。这时就需要教师站在他们的背后,帮助他们、支持他们、鼓励他们,告诉他们应怎样与别人进行沟通,给他们介绍了访问或调查的一些方法。还有教师在引导同学们完成各段任务时,应及时搞好鼓励性评价,中肯的提出建议,给学生排忧解难。在学生的兴趣不能持久时,教师还应帮助维持、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譬如,在活动中有的学生担心自己会犯知识错误,畏缩不前。我就这样开导他:有错才有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学,有学才有果。综合实践活动中只有积极参与了才有机会犯错误,怕什么?这说明了你的态度很好嘛,改了就是好的。犯了错误不要紧,目的就是改!有改才有发展。学生听完后,思想包袱放下了,学习热情又高涨起来。另外,在活动开展中,学生很可能浅尝辄止,或流于形式,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拓宽研究思路,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出课题的社会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活动生机盎然。

三、总结交流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反思,让每个人都能够“动”起来。

学生有始有终地完成研究性学习项目的任务后,就要将自己或小组内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自己的书面材料,也就是撰写总结和心得体会。这就需教师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不是到图书馆复印一些东西,或到网上下载相关内容放到档案袋就万事大吉了,而应该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将其归类,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整理活动资料,对搜集的信息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和交流。接着,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活动成果展示和情感交流的空间――可以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小组成员将所研究的课题的大致过程、研究发现、研究心得等向全体同学汇报,其它同学可以向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可以采用师生讨论会的形式,指导教师与小组学生一起讨论课题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也可以让学生写反思日记,来记录活动中的收获及心得体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还可以通过主题演讲、辩论赛等方式进行交流。例如,我在“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的探究活动总结汇报课上,就先由学生自编自导一个小品作为引子导入;表演结束后,马上让观众也就是参与这次活动的同学,结合自己活动的经历、体会说说看了这小品后的感受。接着用了小组汇报的形式,请主持人统一将各组所研究的课题的大致过程、研究发现、研究心得等向全体同学汇报;最后模仿电视“实话实说”栏目的形式,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当嘉宾,请各组同学向其它小组的代表提出问题或互相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们汇报交流后,我还召集了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并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精心设计,把自己的实践所得、所想等情况编成小册子,分发给学生、家长。而在“初中生上网的利与弊”中则采取辩论赛的形式。还有在“献给母亲的歌”中,除了让学生进行言谈交流外,我还侧重于让学生进行艺术表演――唱歌、诗朗诵、小品表演等,学生演得淋漓尽致,看的津津有味,对母爱的感悟也颇深。

当然,交流总结汇报活动课不应只是教师或“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活动场所,而更应该是全体学生活动的乐园,应使有不同爱好和兴趣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为此,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看到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我曾遇到这样一位学生,他的学习成绩不是很优秀,平时也不爱表现自己,课堂上从来都是默默无闻。但是我发现,每次我布置搜集材料的作业后,他搜集的材料总是最全面、最丰富和最生动的,有时还要附上精美的图片加以说明。后来我了解到,他特别爱看课外书,课外知识非常丰富,于是我就利用他这个优势,经常让他在课堂上把搜集到的材料为大家作介绍。没想到他的积极性特别高,每次都准备得特别充分,而且发言的时候声音特别洪亮。同学们都说他再也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高手”了,而变成了活动课深受大家喜欢的“小学者”了。可见尊重学生的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动”起来,这既是活动课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

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方面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获得体验以及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才能够将综合实践活动课深入、持久、高效的开展下去,让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新型课程好好的开设下去,为学生的终身服务。

参考资料:

①《抓住三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万前 胡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