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昆山市城乡一体化考察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昆山市城乡一体化考察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成都回来后的第四天,即3月9日,我们几个人又踏上了前往江苏省昆山市的路,此行的目的仍然是对城乡一体化工作进行了专题考察和调研。在昆山市我们实地察看了千灯镇大唐农业生态园,千灯镇大唐社区、炎武社区,周庄特色古镇等,并与昆山市农委有关领导进行了座谈交流,总的感觉是:昆山市把城乡一体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明确,政策措施配套具体,组织领导强劲得力,对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借鉴作用。

一、昆山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做法和经验

昆山市是江苏省的一个县级市,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是上海经济圈中一个重要的新兴工商城市,拥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著名园区,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中,昆山市从2005年起连续蝉联第一。近年来,昆山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破除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上,缩小了城乡差距,全面了提升小康社会建设和城市化、现代化水平。

(一)“四个阶段”筑牢了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昆山市经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上世纪80年代,走的是从农业县向工业县发展的过程,通过引进国内资金和一些台资,逐步从农业占主体变为工业占主体;二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昆山开始从发展内部经济转向主要以引进外资为主,实行外向型经济,通过引进外资启动整个昆山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90年代中期,昆山发展由散转聚,即由原来的工业发展比较分散,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鼓励和服务,创造环境条件,将所有的产业和财力集中起来。四是进入21世纪,昆山经济发展由低转高,即逐步由原来相对比较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向高科技的产业研发基地转移。昆山市通过农业转工业和内转外、散转聚、低转高的过程,工业产值到2007年已突破了4000亿元。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财政收入和经济实力的加强,农民和城镇居民享受一样的待遇,城乡一体化也就实现了。

(二)“三大合作”构筑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发展,最首要、最关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昆山市牢牢抓住农民增收这个统筹城乡发展的牛鼻子,通过实施“农业富民专业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村级集体经济“三大合作”改革,积极构筑“人人有技能、人人有就业、人人有物业、人人有股份、人人有保障”的“五有”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在做强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实现了农民的持续增收致富,进而在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走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富民合作社就是由农民自愿入股投资,以建造标准化厂房、商铺和农贸市场、运输码头等物业经营为主的合作组织;社区股份合作社就是把村级集体经营性净资产,以股份形式量化到农户分红的合作组织;土地股份合作社就是把过去农户实物形态分地改为价值形态持股,以农民承包土地入股经营为主的合作组织。目前,全市入社农户已达9.6万户,占到了总户数的93.8%。

(三)“三个统筹”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昆山市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同等对待、通盘考虑、统一筹划、协调推进,实现了城乡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全面发展。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将昆山全市927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和城镇布局,分别从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小城市和特色镇、农村新型社区、自然村落五个层面加以推进,形成了中心城市与中心镇、特色镇各展所长、各具特色的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格局。二是统筹产业发展。以开发区为龙头、各镇工业园区和各类功能园区为依托,不断加大片区整合力度,拓展发展空间,整合各类资源,提高土地的投资强度和集约化利用程度,促进产业规模化和人口集聚,形成了大开发、大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的片区发展格局。三是统筹公共财力。昆山市建立了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增收机制,先后实施了“富民工程”、“三有工程”和“富民强村工程”,举全市之力采取“产业、就业、物业、创业、合作、保障、帮扶和强村”等富民举措,使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987元,这其中政策性转移支付收入占到16%,投资性、经营性、资产性收入占到42%。

(四)“八个一体化”形成城乡繁荣发展新格局。从2003年起,昆山市就从规划入手,尝试变“二元结构”为“一元结构”,经过五年探索,初步实现了城乡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等八个方面的一体化,开辟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路径。发展规划一体化让城市工业文明与乡村传统文明和谐并存;产业布局一体化提升了园区功能,构筑起产业集聚平台;资源配置一体化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集约度,也让农民在置换中得到了土地溢价;基础设施一体化对重大基础设施做到了城市和农村统一布局、统一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让城乡居民不出村和社区就能享受行政管理、日常便民、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社会治安和党建活动等6项服务;劳动就业一体化使全市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实现就业;社会保障一体化通过建立以低保、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征地补偿、拆迁补偿为主体的“五道保障”,整体提高了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管理服务一体化让广大农村居民也享受到了优质高效的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

二、昆山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几点启示

(一)产业发展是基础。昆山市之所以能够靠自身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发展,其关键在于产业发展一直十分良好,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产业资本大量聚集。在20世纪80年代,昆山市就抓住改革开放大好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进入90年代,又抓住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依托上海实现了乡镇企业向外向型经济的跨越。进入21世纪,昆山市又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村级经济和新型合作经济,民间经济十分活跃,所以劳动力需求多,生产要素需求大,村民们修建的标准厂房或集体宿舍供不应求。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政府在解决社会不和谐、城乡差距大、制度不健全等难题时,显得游刃有余。昆山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是第一要务,产业发展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全域规划是前提。昆山市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坚持全域规划理念,把城市和农村作为整体统筹考虑,并打破传统理念,着重按照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分别明确区域功能,实现了全市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的城乡协调。生产空间既有工业园区,也有农业园区。生活空间既有既有三产集聚的现代城区,也有田园景色的农村居民集中区。生态空间既有城区中的园林生态绿地,也有乡村中的林网湖面。在规划指导下,无论是产业还是城乡发展都能在空间上准确定位。昆山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定要打破规划管理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避免只注重城市规划,忽视农村规划,更要避免城乡一样化。

(三)城镇集聚是载体。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平台,农民居住城镇化需要载体。昆山的经验表明,小城镇是联结城市与农村的最好节点,也是承载农村人口转移和城市资源下乡的主要载体。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不仅能加快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也可以实现基础设施集中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按现行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村人口集聚到小城镇,勿需退出承包地,可以避免户口转移到大中城市带来的生存压力。昆山的经验告诉我们,引导人口向小城镇集聚,不仅可以减轻大城市的压力,也有利于迅速改变乡村面貌,集约节约利用农村土地。

(四)政策机制是动力。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政策激励和引导。昆山市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发挥政策机制的作用,允许跨村跨镇发展共享收益的政策,在严格执行规划的同时也注重了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在全国率先实行农村“五道保障”制度,使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享受一样的社会保障政策,促进了城乡和谐。昆山的经验告诉我们,良好的政策机制可以转化为推动统筹发展的强大动力。

(五)以人为本是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昆山市给我们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很好的示范,突出表现在拆迁过程中对农民实行“拆一补一”政策,政府让利于民,农民通过拆迁不但不会遭受任何损失,反而可以获得财产性收入,使征地拆迁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途径。此外,在财政收入的分配上更多地向民生倾斜;在社会事业方面对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一视同仁,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