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加强四个对接的考察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加强四个对接的考察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县政协组建调研专班,深入到乡镇、村及县工业园区,采取实地调查、集中座谈、点题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工业与农业对接、田间与车间对接、企业与市场对接、产业与项目对接”(以下简称“四个对接”)为主要内容,进行了广泛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进“四个对接”符合竹溪发展实际,干群一致拥护

面对“调结构、保增长”的新一轮发展机遇,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作出了“推进工业与农业对接、田间与车间对接、企业与市场对接、产业与项目对接”的科学决策。“四个对接”发展方略的提出和实施,尤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县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乡村积极行动,企业积极响应,农户拍手称快。在调查中,乡村干部、企业法人和广大群众一致认为:

(一)推进“四个对接”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一统三分”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竹溪作为全市“一统三分”发展战略试点县,通过实施“四个对接”可以改变过去农村办农业、搞原料生产,城镇办工业、搞原料加工,城乡两分割、工农两脱节的“二元”经济结构,促进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加速县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

(二)推进“四个对接”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选择。县委、县政府准确把握中央、省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从竹溪特殊县情出发,以实施“四个对接”强特色产业发展之基,固兴工强县富民之本,促进人口的内聚外迁、产业的内聚外拓和资金的内聚外引,全面提升农业工业化、工业现代化、农民知识化、乡村城镇化水平。

(三)推进“四个对接”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升级的必由之路。通过实施“四个对接”,可以突破传统的区域界限,改变过去小而全、杂而散的局面,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业关联度,建立优势产业带,促进特色产业向原料专用化、加工精深化、企业规模化、产品功能化、质量标准化、产销一体化、资源高效化方向发展,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走出一条“小基地—大板块—专业县—跨县经济区”的逐步升级之路。

(四)推进“四个对接”是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强县富民的必然途径。强力推进“四个对接”,能够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引导农民把山间、田间作为工业生产的第一车间,按照工业品的生产规范来管理和经营农产品生产,把农业后续车间的利润返还到第一车间,建立工农“双赢”的利益共同体,达到山间与田间对接、产业与工业联姻目的,实现农业农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破解“三农”难题,使广大农民依附产业链条脱贫致富。

二、各级各部门积极响应,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起步工作

在调查过程中,调查组听到最多的是乡村干部谈论如何实施“四个对接”,县直部门怎样服务“四个对接”。在蒋家堰镇看到是的千余干群齐心建设桑蚕基地的大场面,在中峰镇庙耳沟看到的是乡镇干部和群众一道正在栽植和管理金银花及花卉苗木,处处呈现出创新发展、竞争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产企对接基地建设积极主动。各乡镇抢抓春季有利农时,围绕全县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建设柚子、桑蚕、黄姜、玄参、魔芋、辣椒、石榴、核桃等优质原料基地2.5万多亩。

(二)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正在起步。县河生态农业示范园、水坪循环农业示范园、城关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中峰产企对接品牌农业示范园、蒋家堰多功能农业示范园、鄂坪观光农业示范园六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如中峰产企对接品牌农业示范园涉及庙耳沟、双河口、青草坪3个村,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道路畅通、塘渠配套、设施完备的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花草相映、林果共存、环境优美的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集花卉、经济林、水生菜一体化种植和新良种、新技术推广示范的现代科技农业示范中心。目前,示范园内已栽植香橼500亩、金银花100亩,栽植各类花卉苗木100余亩,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初现雏形。

(三)乡镇开展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中峰镇按照打造溪城人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的产业发展定位,制定了推进工农对接、促进产业升级的实施方案,着力加快“双万吨”(万吨有机贡米、万吨魔芋面)产业发展。蒋家堰镇按照“高山魔芋低山茶,南种黄姜北植桑;开发稻田养龙虾,调整坡地栽木瓜;风险共担以工促农,利益共享以农强工”的整体布局,着力加强以关垭子多功能生态农业观光园、小坝子高效农业示范园和鄂陕工业园区为主的“两园一区”建设。

(四)工业园区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围绕将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百亿农民工业园,正在着手开展“一园五区”(医药化工区、绿色食品区、新型建材区、煤电一体工业区、能源林产品加工区)规划布局、项目策划、企业引进工作。园区企业也根据各自实际开展了产企对接起步工作,湖北银松生态食品有限公司、创艺皂素化工公司分别采取订单农业、契约农业的方式,在水坪镇船形寨村、双竹林场建起香橼基地2160亩,在蒋家堰镇莲花村新建黄姜基地500亩,顺溪豆制品公司在中峰镇联姻建设辣椒基地100亩。

三、推进“四个对接”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条件:

1、农特基地初具规模,区域聚集效益初步显现。年,全县以茶叶、烟叶、魔芋、蔬菜、药材、洋芋、干鲜果等为主的农特板块基地总面积达到50万亩,农民人均1.6亩。

2、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全县现有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年农业加工增加值7.5亿元,农民人平从农特产业中获取收入1000多元。华驰公司今年一季度投资3500万元实施二次技改工程,8条双烯生产线、6条沃氏生产线、600吨皂素生产线已建成并投入生产,顺溪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二期“2500吨腐乳加工”项目于月下旬开工建设,梅子贡茶业有限公司茶微粉项目也已开工建设,这些项目的建设投产将大大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

3、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品牌开发成效明显。以茶食品、茶微粉、黄姜皂素、魔芋食品、中药饮片等为主的产业深加工取得成功,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龙王垭”、“梅子贡”、“亲家母”、“顺溪”、“采皇木”、“双竹”牌魔芋面条、“竹溪贡米”等多个品牌荣获湖北省著名商标等称号,“龙峰茶”、“竹溪贡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4、产业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在过去的产业建设实践中,我县有过发展茶叶、烤烟、蔬菜等特色产业的成功经验,也有发展油茶、生漆等失败教训。通过调查,烟叶产业在我县发展成功在于:一是有可靠的投入保障机制。从种苗、肥料等生产物资到烟水、烟电、烟路、烤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或烟草企业都有产业政策及资金扶植,不需要农民投入;二是有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烟叶产业在收购环节中由国家指令性收购,有合理的收购指导价格,农民有稳定的收入,财政有可靠的税收,实现了县乡财政增收、群众致富、干部受奖,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干群发展的积极性;三是有专业化技术服务队伍。烟叶生产过程中,烟叶企业有专业化技术服务队伍为烟农提供免费的生产技术服务,确保了产业健康发展。茶叶产业发展成功在于:一是农民有种植的积极性;二是有退耕还林政策支撑,基地面积得以上规模;三是有龙头企业带动,茶农有收入;四是有品牌支撑,产品有一定市场;五是有科技服务支撑,新产品开发有保障。

(二)不利因素:

虽然我县工农对接有了良好起步,但目前总体发展格局是:“有基地无块头,满天星星无月亮;有品牌无规模,守着金牌仍受穷;有加工无原料,工农脱节两分离;有产业无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有市场无效益,农民增收难上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业与农业脱节、田间与车间脱节、企业与市场脱节、产业与项目脱节。

1、农民难组织。由于受区位条件限制,长期的农耕习惯,我县在农业产业发展规模上是“版图的大块头,经济的小个子”;在产业发展结构上是“小而杂、品种全”的散放,没有“拳头力量、经济柱头”的集约;在产业发展效益上是“品牌有名”而“收益不大”。目前,由于信息、市场、技术服务不对称,全县又缺乏统一的产业建设总体规划,产业、企业、农户、市场没有形成有效对接,各乡镇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比较盲目,农产品品种多、规模小、批量小、效益低,产企各自为政,市场风云不定,农民收入不稳,出现了政府号召农民不响应的尴尬局面。如水坪镇梧叶沟村一方面正在发展桑蚕,而有极少数老百姓却在挖过去发展的桑蚕。面对市场风险农民怕上当,自身素质低,科技水平低,小农意识,小富即安,土地产出率低,农民对土地依附度大大降低;种植与收购脱节,市场紧俏时,企业抢着收购;市场供过于求时,龙头企业拒绝收购,企业承诺不兑现,农民一朝遇蛇咬,十年怕井绳。

2、企业怕参与。一是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全县目前只有省重点农业企业2家,市级重点农业企业8家,龙头企业总量较小,农特产品资源转化率低。这些龙头企业中“小龙”多,“大龙”少,农产品加工程度还不到30%,比发达地区低50个百分点以上。二是龙头企业实力小、带动力不强。我县大多数企业加工的是初级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带动力不强,税收贡献率低。例如,龙王垭、梅子贡目前仅能辐射带动水坪前进、汇湾等周边茶园,兵营、县河等大批茶叶新区缺乏加工车间,基地利用率低。云浩药业主营药品批发营销,中药饮片项目未成规模生产,无法大量吞吐中药原材料。科玛协力处于停产状态,本地鲜芋基本由蒋家堰、天宝个体户收购,经简单粗加工后销往外地。三是园区企业真发展、大发展的意识不强。当前,已入园企业“真迎检,假发展”的现象较为普遍。少数业主本着“真占地、套项目、谋私利”的想法入园占地,不把心思放在如何做大做强企业上,如何研发产品、开拓市场、创建品牌上,如何提高素质、诚信经营、依法纳税上,而是天天谋划如何套用国家项目资金,如何侵吞国家土地,如何偷漏减免国家税收上。对工农联姻,就是指望政府牵好床(建基地),自己上床睡觉(坐收渔利)。

3、乡镇有难处。一是工作难落实。当前,乡镇出现“班子成员咋分咋干,一般干部少干多看”的不良现象,对发展产业干部缺乏热情,工作安于现状,大事小事一般干。用老百姓的话说:“乡镇书记忙的上跑下颠,班子成员隔岸观火干叫唤,一般干部签了到鬼都难见。”二是经费难保障。乡镇无固定经费来源,正常运转困难。党委书记、乡镇长一天忙于跑项目、跑关系,心事难于集中谋划产业发展上来。三是干部怕担责任。在目前的体制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乡镇干部扮演着宣传者、发动者、组织者、实施者的多种角色,使原本应由企业、农户承担的市场风险无形中转嫁于乡镇政府和乡镇干部,市场一旦波动,农民把一切罪责都怪到了干部身上。

4、体制不顺畅。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条块分割,产加销、贸工农相互脱节现象。农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由政府的不同部门分别管理,表面上看许多部门都在抓农业产业化,但由于缺乏沟通,部门各自为政,政策措施不配套,形不成合力,产生不了整体效应。同时,有的主管部门职能未转,观念不变,还习惯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命令、下指标”的运作方式,不调查研究,闭门造车,结果造成农业产业化不能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转。如湖北银松生态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果汁所需香橼品种与我县今年春季栽植的香橼品种就有差异,符不符合企业生产标准还有待实践检验。

5、服务有短板。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及农民参入“四个对接”没拧一股绳,劲没往一处使。一是没有后劲。政府投入不足,投入结构不尽合理。由于县级财力薄弱,用于农特基地发展的后续资金不多(如茶叶管理、茶叶加工机械投入),基本上是撒胡椒面,基础设施建设、基地改造升级、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产品开发等缺乏资金支持。国家、省、市各级涉农项目资金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缺乏统筹协调,投入随意性较大,政策性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风险大,有效抵押物不足,金融支持乏力,农民贷款难,龙头企业融资难,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实力较弱,担保成本高,数额小、期限短,无法满足企业需要。二是难以集约。产业发展必须是集约化种植,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土地二轮延包、林权制度改革等把村集体掌控的土地、林地资源全部分配到农户,集体再无资源支配权。土地流转等机制不健全,土地、林地流转处于自发的、分散的、无序的小规模状态,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导致乡镇、村组发展特色产业无抓手,土地流转难、集约经营难。三是链条不紧。从全县药材种植、魔芋产业来看,药材有产量没产值,魔芋有产量有产值,但附加值利用不高,属于典型的基地没能与企业对接上,缺乏中介的协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出现田间与车间对接的链条不紧。再如茶叶只有品牌的“官方市场”,没有大路货的市场舞台,只有“官方”送货员,没有“大路货”的推销员,属于典型的企业与市场对接不紧密。四是中介组织不完善。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于年,截止年底,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家,其中:种植业10家,养殖业6家,农业服务业3家,加工业1家。当前,我县的专业合作组织和市场中介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运作不规范等问题,使其很难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很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专业协会存在着官办性质、企业参与度低、功能单一、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等问题。

四、对推进“四个对接”的建议

(一)强化对接意识,从思想上率先实现对接。目前,有的地方和部门对“四个对接”理解片面、认识模糊、行动迟缓。全县上下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坚持以“四个对接”统揽工作大局,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以思想大解放促进工作大落实,以工作大落实促进经济大发展。

在思想认识上,破除五种陈旧观念,树立五种新的理念,即破除坐井观天的小农意识,树立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建设大基地,开发大品牌,扶植大龙头,培育大产业,实现大发展;破除合资合作中怕肥水外流的保守思想,树立竞争发展的新理念,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企业更新设备,改进工艺,推广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破除自己不会干、不愿干,还嫉妒别人干的狭隘思想,树立联合发展新理念,企业间开展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农户间开展大户与小户联合,整合资源要素,实现工农相互促进、比翼发展;破除依赖扶持、依赖照顾的惰性思想,树立抢先发展的新理念,开展全民创业,人人争当新兴产业的开拓者,现有产业的排头兵,重点产业的领路人;破除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片面思想,树立统筹发展的新理念,干今天、想明天、谋后天,对认准了的产业要做特做深做大做强,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在工作思路上,要坚持逆向思维的方法,以企业为载体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引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相关产业发展带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现基地与农户对接、产品与品牌对接、生产与服务对接,扩大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引领农民依托产业发家致富。

在发展目标上,通过3-5年的不懈努力,实现“双百工程”目标,即:按照“南特北茶”产业发展思路,结合产企对接发展产业板块基地100万亩;按照策划大项目、实施大品牌、实行大招商、引进大企业的建设思路,将县工业园区建成100亿元农民工业园,带动全县20万农民进入农业产业化链条,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在实施步骤上,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一年打基础,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大见成效。

(二)科学规划引领,从示范带动上实现对接。

1、科学制定总体规划。规划是龙头,是建设的前提。要聘请资深规划设计单位,着手开展“四个对接”规划工作,对我县产业布局、基地建设、工业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品牌创建、市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全方位、综合性、高起点规划。规划要体现出高端性、权威性、连贯性、统筹性、前瞻性和系统性。“四个对接”规划应与《竹溪县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纲要》和《竹溪县“一统三分”发展规划纲要》相对接,充分吸取其合理成份,科学地加以充实与完善,保持规划的一致性与连贯性。要充分考虑“四个对接”在未来发展中的空间和趋势,使区域规划与城镇发展得到了很好衔接。规划一旦制订,县委、县政府要严格督办各乡镇按照产业规划进行产业建设,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各乡镇不得随意调整产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不懈地抓产业建设,促进产业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2、抓好示范带动全面。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以示范带动为抓手,县、乡、村、企业四个层面要分别办出高规格、大规模、高质量的示范样板。县委、政府应将基础较好、行动迅速、积极性高的中峰镇确定为工农对接示范乡镇,将县工业园区确定为产企对接示范园,将龙王垭茶业集团、梅子贡茶食品开发公司、创艺皂素有限公司确定为产品与品牌对接示范企业。在特色基地建设方面,县、乡两级要围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品牌农业、观光农业、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着力建成具有竹溪特色、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县内龙头企业也要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分别有选择性的兴办200亩以上的高标准特色产业示范基地,以示范效应带动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三)制定配套政策,从工作机制上实现对接。

1、建立政策导向机制。县委、县政府应尽快研究制定《关于推进“四个对接”统筹城乡发展的决定》、《关于推进工农对接加快建设百万亩特色产业基地的决定》、《关于建设百亿元农民工业示范园的决定》等政策文件,对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品牌开发、科技服务、政策保障、激励机制予以明确规定,强力推进“四个对接”。

2、建立工作运行机制。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协会运作、品牌经营、稳步推进、分步实施”的运作方式,初期主要由政府组织引导,为工农对接提供平台和相应支持,按照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网罗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组建各类产业协会,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市场风险,保护农民利益。

3、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县委、县政府成立竹溪县推进“四个对接”统筹建设委员会,由县委主要领导亲自任主任,下设若干工作组,由县级领导挂帅任组长,分工协作抓好推进工作。避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4、建立项目集聚机制。实行“项目集聚、资金捆绑、力量集中、各计其功”的办法,将项目、资金统筹用于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县委、县政府应制定出台《涉农项目及涉农资金统一调配管理使用办法》,明确涉农项目资金的统一调配主体,调拨、管理、监督主体,根据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涉农项目资金投入渠道、使用主体、使用方向、持续投入年限等,改变过去涉农资金部门说了算、想怎么投就怎么投、想投给哪个乡镇就投给哪个乡镇的不良现象。

5、建立整体联动机制。在产业发展上要做到县、乡、村、户、企业五轮一起驱动,围绕“四个对接”各尽其责,各展其长,共炒一盘特色菜。

6、建立发展激励机制。一是实施以奖代补,激励产业发展。加大产业建设特色乡镇、特色村、专业大户奖励力度,采取政策性补贴、财政扶贫贴息贷款、以奖代补、项目倾斜等办法,推进优势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增效益。对乡镇和农户新发展特色产业基地,经验收合格的,在种苗投入上给予一定的补贴。每年对乡镇评选推进“四个对接”一、二、三等奖,分别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工业园区新建的企业、新开工的项目,给予开工开业奖励并在税收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对新建特色产业基地和改造老基地,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按其收购农产品的数量和金额给予一定的政策性补助;对新组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加大激励性政策支持,支持工业园区内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建设。对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允许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品牌产品开发。凡获得国家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县政府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对入驻工业园区企业自主建立的研发中心获得市级、省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称号的,财政一次性分别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

(四)明确工作职责,从工作手段上实现对接。

1、政府层面:从建设法制政府、服务政府出发,改变传统管理方式,重点抓好“企业办不好、农民办不了”的事情,重点解决农业转型中的市场准入、土地流转、水电路基础条件等问题,为企业跑项目、抓协调、优环境、帮融资,为工农对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企业层面:要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企业不找市场找县长”的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做法,企业的主要职责是研发产品、开拓市场、创优品牌、创新技术、依法纳税,办好产业示范基地。

3、乡村层面:主要做好产业建设规划、宣传、发动、引导、组织、实施工作,着重培植龙头企业、板块基地、中介组织、现代农业示范园、特色产业大户。

4、县直部门:主要做好产业规划对接、项目立项申报、对上争取政策扶持、对口帮扶共建、开展技术服务等工作,从政策扶持、原料生产、贷款融资、财政贴息、项目申报、环境治理、劳动用工等方面做好服务。

(五)围绕发展抓服务,在发展环境上实现对接。

1、规范土地流转,破解土地难题。要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土地有序、规模流转,鼓励土地使用向企业和产业大户集中,有效解决产业大户发展无土地、农户种地效益低的问题。要大胆创新能人经济新模式,积极发展农庄经济、专业合作社经济、公司型经济,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水平。

2、拓宽信贷渠道,破解融资难题。要抢抓目前适度宽松的信贷政策机遇,降低信贷门坎,简化信贷手续,提高信贷额度。同时,采取政策性贷款、民间融资、信贷担保、就业再就业小额贷款等多种途径,打破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制约。

3、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破解营销难题。打破产业、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鼓励个体大户、中介服务组织、专业协会、乡村干部、国有企业、相关部门参与流通,在全县形成农产品多层次、多渠道的营销大网络。建立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凡是对农民有利,对搞活流通有利,守法经营,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不管是本地还是外地的,都应一视同仁,给予平等的“国民待遇”。

4、抓好农民培训,破解分工分业难题。要坚持“因材施教”,按照受训者的文化程度、学习意愿和接受能力,区别不同情况,分门别类地安排实用技术培训内容,采取基地培训、现场培训、典型示范、电教培训、点题培训、资料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促进农民由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由现在的因地种植向因需种植转变,由分散种植向标准种植转变,使农业种养尽快与工业化接轨。

(六)注重处理好几个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

1、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对经实践检验符合竹溪发展实际、农民种植积极性高、相对收益较好的产业要发扬光大,对新上的项目要充分论证,切忌一哄而起,一哄而散。

2、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农业产业受自然制约的因素比较重,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必须在建设产业基础上下功夫,从长计议,扎实推进,从而保证产业稳步发展。尤其要注重产业后续建设、资金投入和管理工作,避免出现“建设时轰轰烈烈、管理时疲于应付、见效时基本荒芜”的现象发生。

3、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产业建设有时间周期,不可能朝发夕至,立竿见影。只要符合竹溪实际、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增加财力的产业,就要一抓到底,切不可今天种烟,明天种魔芋,后天改种药材。

4、处理好支持与包容的关系。县委、县政府尽管出台了许多保护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和规定,但是少数单位从本部门利益出发,片面强调上级规定,死扣部门规章,合乎要求的拖着办,领导协调的看着办。要扶强壮大龙头企业,就要多理解、多包容,多启发引导、多教育帮助,切不可横加指责,蛮横干预,野蛮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