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小学低年级游戏教学的功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小学低年级游戏教学的功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呢?笔者通过长期实践,游戏教学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以需要和兴趣为首要条件的。他们对有兴趣、有感彩的内容会主动去追寻和掌握。游戏教学活动中的趣味性、探索性,使他们较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可以影响他们对渗透在游戏形式中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促使学生从游戏的动机向认识动机转化,从而引导学生的认识兴趣从一般的、偶然的兴趣阶段向比较稳定的认识兴趣转化,认识兴趣又可以引起学习的兴趣和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因素。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游戏教学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手段,让学生在唱唱、跳跳、说说、画画、玩玩中获得知识,充分体现了乐学的原则,同时也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游戏活动时,孩子们用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鼻子的嗅觉,舌头的味觉,皮肤的感觉,四肢的触觉,全身心地体验愉悦,投入学习。特别是在竞争性的游戏活动中,儿童为了达到取胜的目的,产生了不甘落后的上进心理,不仅使他们兴趣盎然,更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促使学生智能的发展

游戏教学一般都包含智力成份,如进行观察、分析、思维、猜测、想象等活动。因此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正如陈鹤琴指出:游戏能使脑筋锐敏。判断力、知觉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等都能在游戏中渐渐养成。

游戏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是因为他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来帮助帮助儿童理解物体之间的共性和物体的运动,使知觉更有概括性,还可以帮助他们扩展兴趣的范围,使思维更加开阔。游戏教学 还有利于儿童认知结构的成熟和发展。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他们所掌握的游戏动作图式,根据教学需要把它组成各种游戏活动去引导他们认识新的事物,一开始,学生们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虽不够熟悉,但他们对教师所组合的游戏图式确是比较熟悉的。所以游戏教学有利于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图式去整合外部的信息,同时通过学习又可以进一步调整和发展自己的图式,使他们的认知能力逐步得以发展和提高。

游戏教学还可以克服学生思维的片面性。小学生的思维非常具体,往往只能理解事物的直接关系,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们看问题常常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有人称之为“自我中心思维”。在游戏活动中,当学生扮演别人时,由于角色的需要,必须以别人的身份出现,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比较自然地学会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逐渐克服“自我中心”的观点和思维的片面性。有时候,游戏活动的规则也会要求儿童从新的角度看问题,这都会使他们逐渐克服思维的

固定性,能够从具体事物中超脱出来,变得更灵活。

游戏教学还特别有助于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游戏角色就是替代他人,把自己想象成其他人,游戏的材料就是一物替一物。这些想象活动,就是把过去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所保留的生动形象,在游戏活动这种新的情境中重新组合起来。真正的游戏活动应该是在儿童能够将真实的情景改造为想象的情景时产生的。如果儿童不会进行改造,不会想象,他也就不会进行游戏。小学生在表演课本剧时,通过想象去体验角色,这种表演才能成为表演游戏。如果缺乏想象,只

是按课文内容背诵,就不成为游戏。

三、 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小学生的骨骼比较柔软,富有弹性,肌肉收缩力较差,需要适宜的活动。在课堂上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会使有关的肌肉群总是处在紧张的状态。而大多数游戏教学都要求学生开展积极的、多方面的身体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促进儿童血液循环的加快,使骨骼、肌肉都得到更多的养料,并且由于身体经常改变姿势,也可以使各个部位的紧张和粘连的状态得到缓解。有人把儿童这方面的需要称为外感官刺激的需要,游戏教学可以使这种需要在课堂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另一方面 ,小学生的神经系统还不够成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疲劳,通过游戏活动和书本知识教学相互交替,有助于儿童左右脑交替得到休整,符合大脑皮层镶嵌活动的规律。当教学信息与儿童机体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出现了矛盾或这些信息不能引起儿童兴趣时,他们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坐不安定、做小动作等现象,产生不利于学习中优势兴奋灶形成的情况,以致影响到教学的效率。由于游戏教学具有趣味性,因此它可以帮助学生调节上面出现的这种矛盾,在促进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平衡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游戏教学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它可以缓和课堂上的紧张气氛,营造令人奋发向上的氛围。教学游戏中的竞赛性可以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可以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并有利于克服腼腆羞怯的心理,提高并保持良好的身心愉悦状态,合理的游戏规则,适当的奖惩,培养了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

四、 促进学生情趣和修养的提高

小学语文游戏教学活动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其中的文字、色彩、声音、图象、动作以及创设的情景都是时刻存在的无声的教育。游戏教学经常结合唱歌、画画、朗诵等,令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对美的内涵的理解,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游戏的反映是创造性的反映活动,儿童在游戏中主动地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结合游戏学习文学、艺术、语言、音乐及美术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儿童对自然、社会、生活、艺术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在游戏教学活动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自治、克己、合作、服从等种种美德的养成,再也没有比在游戏活动中来得快。诚实、独立、至于公平、诚信、尊重他人,尽自己义务,这些行为也都是游戏的附属产品。游戏可以缩短儿童掌握社会道德行为规则的过程。儿童在游戏中懂得道德行为准则,养成良好道

德行为习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品质。

五、 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从个体发展来看,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是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掌握中介工具不断发展的。游戏活动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它是同伴之间进行交往的重要媒介。

个体适应群体需要的情感和愿望的形成是社会上最高级也是最困难的工作。这种形成就是群体成员的社会化。对儿童来说,在游戏教学中所开展的同伴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促进他们早期社会的一种重要契机。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所指出的“孩子们到学校不只是为了学习,也是为了和同伴们会面,和他们一起玩,彼此交换新闻及玩具等等。”根据一些社会学家们的分析,儿童参

加教学活动的愿望除了有求知的欲望外,还有社会归属或团体归属的欲望,即期待归属于团体,得到同伴的承认,期待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关怀等。教学过程应是这些愿望得到满足、调节并不断提升的过程。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儿童在同伴之间的社会交往的机会十分有限,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而渗透了学习内容的游戏教学活动则可成为儿童在课堂上开展社会交往最有效的形式之一。

儿童在游戏中接触同伴,模仿成人的行动,亲身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处理自己在集体中的行为。通过集体游戏,孩子们能逐步学会和同伴们如何友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