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龙芯之父”胡伟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龙芯之父”胡伟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胡伟武是中国的著名计算机系统结构专家、龙芯CPU首席科学家,有“龙芯之父”之誉。他前进的足迹是中国计算机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M103诞生。它的平均运算速度为每秒30次。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的张劲夫将其命名为“八一型”计算机,还为M103机起了个小名“有了”,寓意中国计算机事业从无到有的伟大变化。

2002年8月10日,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通用高性能CPU芯片“龙芯1号”流片获得成功,次月投产,其性能与英特尔公司的“奔腾Ⅱ型”大致相当。它问世的意义不亚于“有了”的产生,从此中国的计算机有了一颗“中国芯”。而翻开这崭新一页的是年轻的胡伟武,他给当时的“龙芯”取小名叫“狗剩”,迎合中国人“贱名好养”的传统。

“龙芯1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芯片,它打破了国外在这一领域的垄断,为今后研制更高性能的通用CPU芯片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做自己的核心模块

2016年2月1日,新一代北斗导航“关键卫星”成功发射。卫星采用了具有抗辐照能力的“龙芯”中央处理器。

这并非“龙芯”首次上天。2015年3月31日成功发射的第16颗北斗卫星就首次使用了“龙芯”。专家指出,与国际上能买来的芯片相比,“龙芯”的处理能力及可靠性持平。看似仅是元器件实现国产化,但此举打破国际禁运封锁,又保障了星上软件及其供应链安全,价格上还比国际同类产品低一个数量级。

中国每年进口芯片要花费2000多亿美元,芯片已超过石油等大宗商品,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商品。2014年,中国出台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随后建立了1380亿元人民币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和近1400亿元人民币的地方基金,就是要解决中国的“芯片之痛”。

“龙芯的定位有两条:一条是保障国家安全,一条是支持产业发展”,胡伟武说。早在本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就已感受到来自市场和国家安全的双重需要,提出研制“中国芯”。2001年,龙芯团队应运而生。时年33岁的胡伟武带着几十名年轻人,仅用了一年时间,就研制出“龙芯1号”。

2010年,龙芯团队做出了抗辐照芯片样品,且抗辐照能力达到技术指标。得知情况的北斗导航总设计师林宝军专门找到胡伟武,希望将这一龙芯样品转化为产品。然而从样品到产品,“需要经过很多测试、实验、改造,其中抗辐照实验一个小时要花费2万元,而每款芯片仅抗辐照实验就要用近30个小时”,胡伟武回忆道。

龙芯抗辐照芯片的产业化费用,几乎全部由龙芯团队自掏腰包。“尽管我们面对的是国家重大需求,但产业化过程是龙芯的市场化行为。”胡伟武笑着说,在连续几年负增长之后,去年龙芯终于在抗辐照芯片销售上实现“略有盈余”。

对“原始创新”,胡伟武始终看得很重。早在2008年的五四青年节之际,胡伟武就在一首诗中写道:“修身立本,立志在先;创新报国,甘于奉献。”胡伟武说,作为中科院的一员,龙芯团队历来将自主创新作为安身立命之根本。“现在国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对于中国科学院这样的‘国家队’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有多少技术是由中科院提供的。”

“要想坚持自主创新,芯片和软件核心模块一定要自己掌握,而不是用国外的核心模块‘攒’芯片和软件。因为核心技术都在模块里面。”胡伟武告诉记者,龙芯团队一直在坚持做自己的核心模块,并坚持生态建设,力求打通芯片产业的技术链。“在打通技术链的过程中,我们也尝到了好处。”胡伟武说,“因为打通了技术链,所以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就能知道瓶颈在哪里,不会受制于人。”

从“白手起家”到“顶天立地”

胡伟武出生在浙江省永康县,随母姓。其父应一新曾是一所村校校长,兼任胡伟武所在班的语文老师。父亲不仅热心向他传授知识,还引导孩子做人。

1986年9月,胡伟武以永康县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中国科技大学求学。“当年科大招收的六七百名学生中,有13名是省级高考状元。那时,科大是理科生心目中最理想的大学。”

“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科学的高峰在不断创造,高峰要高到无穷,红旗要红过九重……”在中国科技大学求学期间,胡伟武不时在心里吟唱校歌《永恒的东风》。从科大毕业后,他免试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计算机系统结构专家夏培肃院士。

被喻为“现代信息技术灵魂”的芯片产业,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砝码。中国要研发自己的高性能通用芯片,很多人对此存疑。胡伟武他们承担这一重任时,外界的质疑此起彼伏:CPU的技术含量这么高,你们计算所有这个实力做吗?英特尔做了多少年才做出来的东西,凭你们几个没胡子的人两年就能做出来?人家都有奔腾4了,你才是个486,能和人家竞争吗?有市场吗?

然而,这一群年轻人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回顾整个过程,胡伟武觉得很像他小时学过的一篇课文《小马过河》:小马第一次过河,不知河水深浅。问老牛,老牛说水很浅,刚到膝盖;问松鼠,松鼠说水很深,会淹死的。小马自己下水试了试,发现既不像水牛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龙芯2号”研制成功后,龙芯项目组一直努力实现着和中国本土的IT巨头合作,以便迅速打开市场,完成市场化循环。“当然,我们要做的不是一个产业链,不是说我们做出一个产品来,拿到超市去卖给客户,我们要做的是产业环境。你看英特尔,它有它的产业环境,有人为它做套片,有人为它做板子,有人为它做软件,有人帮它卖,各种各样的应用,有很广泛的产业环境。而龙芯呢,它的面很广,它也非常重要,如果国家真正把它当作一个工业发展起来的话,我相信它是能够打破某些国家的信息垄断的,而时下我们要做的正是龙芯的产业环境。”

“我们科研院所经常说要‘顶天立地’。‘顶天’与‘立地’之间是‘或’的关系,但对龙芯而言,两者之间却是‘与’的关系。我有一个体会是,你顶得到天,你就很容易立地,我最便宜,我功耗最低,我做到全世界最牛。产品的性能、功耗、价格在某一块领域或者在某一个档次之内,我必须做到全世界最牛,我才能卖出去。集成电路有个规律,叫做‘winner take all’,赢者通吃。我的性能比你差1%,那么你肯定是100%的市场,而我没有,绝不会是你51%,我49%。龙芯也一样,你要在市场上有所表现,就要做到顶天的程度。其实,经过这么些年的努力,我们龙芯在某些产品的应用上已经达到‘顶天’的水平了。”

打破西方的数字霸权

父亲经常给孩提时的胡伟武讲有关的故事、的诗词。那时,胡伟武认为是自己心中的神。1976年,正在上小学的胡伟武从广播里听到逝世的消息,觉得天都塌了下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胡伟武阅读了更多的有关的书籍,他心中的神―――渐渐变成一个富有智慧、有人格魅力、感情丰富的人。胡伟武认为,时代虽然渐行渐远,但作为一代伟人,他的思想会一直影响今天甚至以后的中国人。生活中,胡伟武最爱听的歌曲是有关歌颂的红歌。

言及龙芯研发的体会,胡伟武说:自主创新首先要有信心和勇气。没有勇气,落后者永远落后;有了勇气去实践,落后者才有可能成为赶超者。作为龙芯课题组的组长,胡伟武号召整个小组“又红又专,但首先是红”。他一直强调要“用思想武装龙芯课题组”。

胡伟武说: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换的时代,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到了极限,自主创新能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枪杆子”,中国的科研人员理应做出应有的贡献。他指出,能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来源于实践,从产品和工艺开发的实践中生成。龙芯在能力建设方面,坚持自主创新,坚持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重视团队战斗意志的锻造。龙芯的使命就是为中国建立自主可控的计算机和软件工业体系做贡献,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如何将对思想的态度从一种纯粹的精神图腾转变为朴素的生存智慧与斗争哲学,胡伟武认为这有赖于不断挖掘思想中蕴含的超越具体时空局限的那些精神宝藏与方法体系,用于启迪并激励年轻一代:不必埋头于西方哲学的晦涩论说,只要善于把思想吃透用熟,就可以从容面对成长道路上的挫折与磕绊。

一支有灵魂的团队是一支坚韧的团队,是一支无坚不摧的团队。胡伟武十分欣慰:经过多年的发展,龙芯课题组已经成为一支富有战斗力的队伍,一支在科研工作中能啃硬骨头的队伍,一支在项目攻关中攻无不克、守无不固的队伍。“祖国培养了我们这么多年,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硕士博士,有多少人付出了心血。我们没有理由不报答她。青年人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无穷的动力,我们的青春才会放出绚丽的光彩,自己的事业也才能成功。”

这些年来,他压力非常大,研发、管理、教育等方面耗去了他的青春,显示出与年龄不相称的苍老,风流倜傥的他“早生花发”。

“现在龙芯的产业化应用正蓬勃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政府也支持。”胡伟武十分自信地说:“中国的整体科研实力,在我看来是相当强的。尤其是现在,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很短的时间内,包括在芯片领域已经很有建树了,已经打破了西方的数字霸权。我甚至相信,在全世界,只有中国才能打破这样一个局面,没有第二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挑战西方的数字霸权。”

正是有了这份勇气和执著,胡伟武他们才登上了技术的高峰,用热血、理想和激情,演绎了一曲昂扬奋进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