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入文字深处 寻情感密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入文字深处 寻情感密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简述本节公开课的教学过程,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探究在散文教学实践中教什么和如何教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过程;创新设计;教学反思

黄厚江老师说过,教学语文,要有一点创意。这句话被我深深记在心中,并努力贯彻执行。莫怀戚先生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集人性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展示了一幅一家三代人散步时温馨和美的画卷,字里行间触动着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挚爱亲情。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八年级的学生已学过《枣核》《背影》之类的叙事散文,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但对意蕴深沉的文章缺乏深入理解、反复品读的意识和能力,所以这篇短文背后的厚重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才可能被觉察。因此,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到家庭的亲情之美和生活之美;教学难点是领悟文中关于生命责任的深刻寓意。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品味文章闶滴淖窒路岣坏囊庠獭

我的创意是在第一个环节――以季羡林关于散文的名言导入后,从“问世间情为何物”为激趣开始的,在课堂开始的几分钟内,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后面的探秘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接下来,如何引导学生挖掘隐藏在文本里的微妙情思呢?我在第二个环节情感揭秘中,精心设计了四个情感密码:

1.“一段对话”,再现第2段中隐藏的对话场景,以母子扮演的动人情境,使人物的“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板书甲骨文“子、老、孝”的演变。揭秘:孝是民族的本色。

2.“一处分歧”,朗读两难选择和平衡老幼的对称句式,引发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诗一般韵律的特点,领悟正是美好的情感才赋予了如此和谐语言的道理;通过动作的细节描写揣度老人的性格特点。揭秘:付出是亲情的成全。

3.“几处春色”,拉近景物的特写镜头,呈现一家人散步在南方初春田野的画面,抓住字眼反复诵读,体会自然之景和情感表达的交融之妙;以写作背景悟创作意图。揭秘:珍爱是生命的春色。

4.“一个背字”,通过对文本语言的细致分析,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各抒己见,最终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揭秘:责任是生命传承。

在四个情感密码逐一揭示后,总结出:“问世间情为何物:尊重、孝敬、付出、成全、呵护、珍爱、责任”这几个关键词。

第三个“让思想在飞”的环节,让学生由散步这件小事将思维发散开去,联想到身边的小事,如至亲至爱的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等,重温亲人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体会人与人之间的责任感和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学法上,整节课围绕 “生命”这个主题、“亲情”这个主线,采用角色扮演、竞猜字谜、赏析句式、研读词语、揣摩心理等多种方式,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挖掘文字背后深刻的主题。

教法上,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男女生互读、分角色读、生生朗读PK、师生合作配乐读,在读中品味作者的遣词造句,感悟重点语句背后隐藏的情感,力图呈现一节“语文味”较浓的散文阅读欣赏课。

课后,结合听课教师的评价反馈,我进行了教后反思:这是一节成功的教学案例,因为我的一点创意,学生投入度很高,尤其在激趣导入之后情感探秘伊始。可是静下心来,一个问题蹦了出来――这看似热闹的、所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我给学生的可能只是“问世间情为何物”这句话,或者只是一道证明题,又或者是我个人的主观理解……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我给学生在课堂上留了足够的自由思考的空间了吗?除了这点创意,我还给学生留下关于课文的什么了?

我开始围绕课文再次进行反思。《散步》篇幅不长,却风靡海峡两岸,反响强烈,究竟它的魅力在哪?这其中蕴涵的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学生究竟能感受多深刻?在具体教学设计中,为了达到目的,有没有自觉或不自觉的 “不择手段”,逐渐陷入“模式化”“分析化”的过程中?会不会对文本整体把控不足,给听者一种学生的思维被牵着走的感觉,仿佛我指到哪,学生就必须想到哪?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不能不回归原点,思考散文的课堂究竟“该教什么”和“该怎么教”这个原始难题。

散文到底“该教什么”,扬州大市教研员陈玲玲老师曾指出,即教学生如何阅读散文、关注学生阅读中产生的困惑点、着力于文本的特质。因此,反思这节教学设计,正是有了过度“设计”之嫌,才偏离了对文本的解读,我所缺的正是最重要的东西――对文本准确的解读和利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某种程度上被我限定了,学生的想法在我的指引下沿着预设的路线顺着走,不许有偏离。如果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形成模块化、模式化,这就违背了“设计”的初衷。因此,对文本的解读准确是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把握的。教师首先要在课前反复研究文本,恰当地确定教学重点,真真切切地明白“教什么”,才能有方向地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悟作者抒写的独特情感。反之,如果教师的定位不准确,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和判断出现偏差。对这节课的解读我认为自己还应该把握的更简洁些,若能回归文本,借关键词句导入,围绕“最能打动我的一组亲情”和“最能打动我的一句话”这两个问题,再对关键的词句进行品读,循文入义,披文入情,凭借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的知识去感受,最终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的认同,这样会更容易找准这节课教学的切入点。

散文到底“该如何教”,俗话说文无定法,教无定式,散文作品的主题往往是深刻而含蓄的,作者的感悟却是独到而真实的。具体到这篇课文,无论是创设情境、反复朗读,还是同桌互动、小组交流都是一种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的有效形式。但如何发掘作者带给我们的真情实感,品出散文的“真味”,我认为重点在于走进文字的深处,抓住语言这个关键点。正所谓“字字珠玑,笔笔含情”,在《散步》一课中,我引导学生字斟句酌,抓住不可移易的“字眼”,如“熬”“摸”“铺”“总算”,用“删一删”“换一换”“想一想”的方式点拨学生,在语言的替换、去留等多样化品读中,让学生逐渐入情、会意,在文字上、细节中引导学生将文章读活。这样的教法无论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还是训练应试答题能力都大有裨益,这是充满语文味的散文教学,而这一点也是我这次教学设计上值得肯定的亮点。

我想,教师在酝酿教学创意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实”,其次才是“新”,所谓“实”,就是要实实在在从文本出发来设计学生的课堂活动;所谓的“新”,就是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学习收获增加和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创意,做到新而不做作,新而不浅薄。这样的课堂,少一点花哨,多一点读书的时间,多一些各抒己见的自由、多一种质疑和答疑的争辩,学生在思辨中获得知识和体验,而教师的角色理应是一个倾听者、点拨者和引导者。

入文字深处,寻情感密码。语言是切入点,情感是灵魂。散文的教学课堂,应该把握住语言和情感这两个关键词。教师首先自己要读懂文章,在课前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后才能真真切切的明白“该教什么”,才能有方向地创新教学设计。至于“该怎么教”,如果能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抓住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句,在课堂上巧妙地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和细细的品味,就能把整篇文章拎起来,那感悟理解蕴含在文中的那份独特的作者情感,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也就不成问题了。通过深入的教学反思,我这才感觉到为自己的这堂课弥补了一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