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中职数学“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中职数学“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把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应用于中职数学的教学当中,学生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使学生以研究者的方式参与教学,通过发现、探索从而获得知识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探求和理解,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技能的主动探究者。通过“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枯燥的课堂生动起来。

【关键词】做中教 做中学 中职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的方法论,贯穿于其所有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和“学”都是在“做”中进行的,主张“教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广泛性等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于是,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成为数学课改的主旋律。通过“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让教师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做带学、以做施教”,而学生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使学生以研究者的方式参与教学,通过发现、探索从而获得知识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探求和理解,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技能的主动探究者。

一、理论意义

中职学生大都数学基础较差,学生面对具体的数学学习,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障碍,他们不明白学习数学的目的,对数学不感兴趣,加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上课时听不懂且不想听,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造成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不佳。为了优化我们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

1.有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做中教,做中学”进行探究式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教师提供了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途径。也是目前课程改革的需要。

2.有助于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营造浓郁教研氛围。全组教师围绕探究教学这一中心去进行教学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研究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基本的立足点,促使教师更新观念,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同时研究的成果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切实可用的教学案例及资源库。

二、“做中教,做中学”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由于教材、教学安排、学校设施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很难全面展开这样的教学。当然,“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当中还是有很多的章节都可适用,以下我截取一部分的数学教学进行说明。

1.“做中教,做中学”在《函数奇偶性》的运用

函数是中职数学的基础也是重点、难点,但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讲却是一个重大的难题。因此在教学时,我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数学教学,利用常用软件《几何画板》来绘制函数的图像,并让每一个学生借助于计算机操作,进行函数的学习,当学生绘制出各种各样的函数图像时,他们充满了成就感。例如在讲《函数奇偶性》时,首先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较难理解,其次对于为什么要先把自变量变为负数代入函数解析式进行化简。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先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画出常见的二次函数图像 (这是初中知识而且在讲函数表示法时也让学生画出图像),教学生设计动画(叠层、触发器),让学生看懂这是关于 轴对称的图像,观察图像特征由此得出:①自变量 取相反数时所对应 的值如何变化(当然是不变的);②自变量 取相反数时跟原点0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第一个难点。然后再让学生由具体到一般的规律总结得出函数的偶函数定义从而解决第二个难点。按照同样的方法得出奇函数的图像及其图像特征、定义。尽管《函数奇偶性》作为《函数》的重点、难点,但是通过学生的动手、观察,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有成就感而且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还我们信息科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之余还能学习PPT的制作,一举两得。

2.“做中教,做中学”在《椭圆》的运用

“做中教,做中学”的精髓还在于把间接的经验和知识还原为活的、有实用价值的知识。这个还原的过程则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始终思考的心灵。一双敏锐的眼睛,让你去观察世界里的现象是什么样子,而始终思考的心灵,则让你不断发现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

解析几何是数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圆、抛物线、椭圆、双曲线的生成都可以通过学习,动手操作得到,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比如在学习椭圆一课时,首先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4―5人一组,要求每组学生课前准备好一张硬纸板,一根绳子和两个图钉。上课时,让学生将绳子的两端用图钉固定在硬纸板上,然后用铅笔将绳子拉直,笔尖在纸上移动(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一次),这时学生会惊喜地发现出现了椭圆的形状,然后我再用多媒体演示,验证学生的图形是正确的,这时再请学生归纳出椭圆的定义由我来完善定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尝到了发现的喜悦,接着我又提出如下问题:在绳长2a不变的条件下,请学生再动手试一试:①当变化两个图钉间距离2c,画出的图形――椭圆又有何变化?②当两个图钉合在一起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③当改变两个图钉距离正好等于绳长2a,画出的图形是什么?④当两个图钉固定,能使绳子长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吗?能画出图形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兴致勃勃,经过实践,学生很容易理解《椭圆》的定义,突破重点、难点,而且对形成椭圆的条件有深刻的印象。

3.“做中教,做中学”在《旋转体》的运用

立体几何部分教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而学生基本上都缺乏一般的空间想象力,因此学好该内容有较大的难度,根据以往教学的经验,历届学生学到该内容都很吃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着将“做中教,做中学”引入数学教学,让学生在讲解旋转体,同样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4―5人一组,要求每组学生课前准备,对于做模型,大部分的学生兴趣较高,但一些较懒散的学生依然不认真对待。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团体协作精神,对每组的模型都打分,做得不好的小组,小组成员都不能给分,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在讲圆柱、圆锥、球的定义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指导自己做的模型得出定义及结构特征,还利用课件展示旋转动画而得到的图形。同样通过做模型,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对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样对学生求旋转体的表面积、体积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这样的尝试,我感到学生通过“做中学”,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教师通过“做中教”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应用了数学知识,而且发展了团队合作,创新设计的能力。

当然,这样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仅仅透彻地把握单学科的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熟悉更多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可以说,正是实实在在的“做”逼着教师去学、去提高,也让教师不得不转变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从“一言堂”的课堂主体到学习引导者的转变。让学生不仅可以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枯燥的课堂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杨国全.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指导.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