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五岁登台,九岁挑梁,裴艳玲从艺至今已整整六十年。从最初的京剧,到河北梆子再到京剧、昆曲,她都潜心研究,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最终做到了京昆梆皆精,文武昆乱不挡。从艺60年以来,裴艳玲创作、演出的剧目数以百计。代表作品《沉香》《钟馗》《武松》《闹天宫》《林冲夜奔》《响九霄》等,在戏曲界都赢得了极高的评价。早年她曾受到、等领导的接见,被曹禺称为戏曲界的“国宝”,被评选为“2009中华文化人物”、三次获得河北省劳模荣誉称号、河北省政府批准的第一批省管优秀专家等。最近几年,她又连续荣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特殊贡献奖、“梅花大奖”(三度梅)、“文华表演奖”等重大奖项。在从艺六十周年之际,为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传统戏曲艺术,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裴艳玲推出了一系列演出纪念活动。
裴艳玲舞台艺术形象展
艺术生涯的一次回顾
在裴艳玲从艺六十周年之际,由河北省艺术摄影家学会和八一书画院河北分院联合举办的“裴艳玲舞台艺术形象・贾占生摄影展”,再现了裴艳玲精彩的艺术生涯。这次展出的作品是贾占生拍摄并珍藏多年的精品。
河北省文化厅艺术处调研员、省艺术摄影家学会副会长贾占生坚持跟踪裴艳玲的艺术演出足迹拍摄20余年,目前已存照片数万张。其作品构图严谨,用光讲究,抓拍恰到好处,不仅真实传神地还原了裴艳玲塑造的各种艺术形象,还以摄影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进行了升华。出于对裴艳玲艺术的敬佩和喜爱,在裴艳玲从艺六十周年之际,贾占生将其拍摄并珍藏多年的裴艳玲部分影像进行展出。
在谈及多年来追随裴艳玲的感受时,贾占生说:“我敬佩裴先生的追求精神和坚强毅力,更喜爱她塑造的艺术形象。每次看她的演出,都受到心灵的震撼、艺术的启迪和思想上的感悟。因此默默‘追星’,对她进行远观近瞧、上下打量,或静观默察,或潜心研究。几十年来,竭尽己之所能,至今未得其神髓。她在舞台上的表演,虽鲜活灵动,却也瞬间即逝。因此,常借助相机的镜头,长拉短推,捕捉其艺术和生活的精彩瞬间,使之定格,以图复瞻,永久审视,终生效仿。久而久之,落得个箱满钵盈,满载而归。希望大家从不同侧面了解这位艺术大师的艺术和生活,走进她的精神世界,欣赏她的精湛艺术,分享其艺术人生的快乐。”这番话也道出了看过裴艳玲表演的观众的心声,那就是每次看完裴艳玲的表演总有一种“长恨春归无觅处”的感觉,而本次图片展让我们顿觉原来“转入此中来”。
裴艳玲业跨“京昆梆”三个剧种。此次展出的70余幅照片,是她在京剧和昆曲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部分生活影像,其中不乏精彩之作,具有很强的艺术观赏性和宝贵的史料价值。
寻源问道
对戏曲艺术的深刻思考
由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主创、主演的《寻源问道》,自2011年11月,受邀参加“2011林兆华国际戏剧邀请展”演出之后,2012年开启了全国巡演计划。相继在上海、扬州、南京演出。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和广泛赞誉。与此同时,在全国戏剧界也掀起了一场关于探寻戏曲艺术本源、匡扶戏曲本义的大讨论,引起学界、艺术界、新闻界、网络上的广泛关注和争鸣。
“寻源问道”是裴艳玲2011年底创造的一种戏曲演出形式,在表演过程中裴艳玲脸不涂油彩,身不着戏衣,自始至终穿着“水衣子”表演。舞台上场门儿,旧式一桌一椅权作扮戏缧头之用,侧后悬架上吊挂着刀、枪、圈、剑等一应所需道具。把历来不曾示人的后台元素简明扼要地呈现于前台,让观众完整地了解戏曲产生的整个过程。整场演出,裴艳玲自当主持人,她以自己几十年艺术实践将整个演出串联起来,其间或戏里戏外的插科打诨;或针砭戏曲时弊的箴言妙语;或学演戏曲的规律性总结;更多的则是对传统戏曲精神的追寻和仰止,对当今中国戏曲坚守与创新的精辟论断。
裴艳玲晚年何以此种形式演出?为何名起《寻源问道》?源于与著名话剧导演林兆华的学术碰撞,源于对当今戏曲乱象的深刻思考。
面对当前戏曲创作观念的五色杂陈、戏曲舞台上的粗制滥造、戏曲表演上的“假大空”:对演员这一戏曲表演主体的弱化、对声光电景等旁逸斜出枝节因素的虚张声势的无限夸大、对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徒有虚名的“大制作”,更是对时下一些于戏曲不懂装懂、胡编乱造、离经叛道的“门外汉”编导对戏曲本源和精髓的任意糟蹋,为了正本清源、扶本固正,裴艳玲与林兆华两位艺术家,共同策划了《寻源问道-裴艳玲》的演出。
中国戏剧网评论道:《寻源问道》寻的什么源?问的什么道?裴艳玲道出答案:行当和底线。所谓“行当”,就是演员的角色扮演,“戏剧”和“戏曲”仅一字之差,但在表演上却大相径庭,“现在一些并不了解戏曲的导演来给戏曲界排戏,挺滑稽的。比如配器,大部分成了‘交响乐’,戏曲演员反而成了‘伴唱’。传统生行的戏,尤其老生戏,配器就是两件文乐(京胡、小三弦)和三件武乐(大锣、小锣、鼓),这样才能托出演员的嗓子,唱出的声音好像在云里飘着,让大家听了绕梁三日”。
人民日报2011年11月29日的文章中写道:26、27日,《寻源问道》裴艳玲戏曲专场在京演出。这两个夜晚将如何镌刻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的演出史上,是留给时间的问号。毋庸置疑的是,这两个“燃烧”的夜晚,将不仅仅是一段美谈一段掌故……从北京文化地标性建筑首都剧场本身来说,它第一次由戏剧场变身戏园子,被拱手让给了戏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从这位被曹禺、吴祖光誉为“人间国宝”的艺术家角度来说,这是她首次在国内以排练的形式,举办京昆梆专场。更重要的是,此次专场,既是65岁的裴艳玲终其一生的艺术浓缩,又从细节中无声地传递着她对戏曲传统的尊重、对戏曲艺术的理解。
甲子四折
精湛技艺的集中展现
2012年11月16日、17日晚,65岁的京剧名家裴艳玲在首都剧场上演《甲子四折・裴艳玲从艺60周年戏剧专场》,以纪念自己一个甲子的艺术生涯,同时也为“第三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拉开帷幕。在两晚的演出中,裴艳玲版的“活武松” 、 “活石秀” ,“如角色附体一般”精准别致的人物诠释和出神入化的矫捷身手,精彩纷呈,令人叫绝。演出现场掌声叫好声不断,结束时谢幕多次,观众们久久不肯离开,感人至深。
本次的《甲子四折》包括昆曲《浣纱记・寄子》和京剧《翠屏山》《平贵别窑》《武松醉打蒋门神》四出折子戏。裴艳玲唱念做打俱佳,在《寄子》中出演“白髯老翁”伍子胥,苍劲悲怆,让人为之落泪;《平贵别窑》则吸纳了所有流派的长处,节奏感强,揪人心弦;而《翠屏山》中的“少年英雄”石秀,则痛快诙谐,身手矫健。最吸引人的是她的武功,从“砍身”到“飞脚”,从“扫堂腿”到“旋子”,甚至连危险系数较高的“抢背”,65岁的裴艳玲做起来都是轻松自如,流畅连贯,这些连年轻不伙子都怵头的基毯功,让一个65岁高龄且膝盖有伤的女人演绎得如此轻松自如,真是宝刀不老,观众叫好声掀翻全场,纷纷震惊道“太神了!”正如濮存昕在演出前的致辞中所言:“老祖宗传下来的活儿一点都没糟蹋。裴艳玲,那是一个传奇。”
中国剧协随后举办了裴艳玲《甲子四折》演出座谈会,首都专家学者都对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裴艳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与体验,技艺规范扎实,人物塑造传神,而且善于把握演出节奏,给人以流畅、痛快的观剧感受。专家学者们还建议裴艳玲将身上绝活儿多传给年轻后辈,让京剧艺术绵延不断,绝活儿不绝。
戏剧界纪念
裴艳玲从艺60周年
2012年11月18日,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共同主办的裴艳玲从艺60周年《甲子四折》专场演出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杨承志在座谈会上盛赞裴艳玲的艺术成就和为人从艺精神。她说,这次裴艳玲先生《甲子四折》两个专场演出,以传统京昆最传统、最古典的表演方式诠释京剧、昆曲的博大精深,以一文一武的“双出”形式,彰显裴先生作为文武老生高超精妙的唱、念、做、打功夫和能力,全面展现了中国戏曲之美,倾倒全场观众。
她还充分肯定了裴艳玲以高度的艺术定力追求崇高的艺术理想,勇攀艺术高峰,体现了一个民族戏曲艺术大家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她擅长运用戏曲艺术家过硬的功夫和魅力展示戏曲艺术的本质美与吸引力,这为戏曲舞台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美学启示,倡导了正确的艺术发展走向;裴艳玲忠实继承传统而不拘泥传统,在继承基础上与时俱进,扎实创新,为人民奉献出一部部精美的戏曲精品,铸就了今天的辉煌。裴艳玲德艺双馨的优秀品德和戏如生命、戏比天大的职业道德令世人敬仰。她是“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模范,受到人民的爱戴。
刘锦云认为,裴艳玲从艺60年,可以概括为“裴艳玲现象”,而这一现象对传统戏曲的继承发展提出了两大课题: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教育和戏曲流派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