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引导学生充分感悟过程,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引导学生充分感悟过程,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前,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在我们身边依然存在着这样一些不良倾向:急功近利,重解题轻发展,重理论轻实验,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思维。广大物理教师必须根据学科特点,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经历过程的感受与体验,在欢愉的探究中领悟结果,自主构建知识

【关键词】物理教学 引导学生 感悟过程 自主构建 获取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22-02

当前,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在我们身边依然存在着这样一些不良倾向:有些教师为了提高所谓的教学质量,急功近利,重解题轻发展,重理论轻实验,把学生训练成解题机器;有些教师由于存在偏狭的应试导向意识,你考什么我教什么,你不考我不教,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思维。这些只顾眼前利益的做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说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教育改革必须以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为起点。为使我们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物理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经历过程的感受与体验,在欢愉的探究中领悟结果,自主构建知识。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只有引导学生充分感悟过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物理知识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学习)才能产生智能的意义,才能变成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可见,物理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当中,必须灵活处理教材,从“用教科书教”向“教教科书”的转变,积极创设条件,充分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清晰地感知物理现象,进而扎实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比如,在“力”一节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亲身感受到的有力的作用的例子,于是,学生举出:球拍打球,球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均发生改变;磁铁吸引铁钉,铁钉由静止开始运动;手拉弹簧,弹簧会伸长等等。这样,充分让学生在过程的体验中感受到所谓的“打”、“吸引”、“拉”等均是物体间的作用方式,这些被作用的物体包括球、铁钉、弹簧,它们或者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者发生形变,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过程的熏陶中自然能够牢固掌握力的概念,并弄清力的作用效果。又比如,在“楞次定律”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大胆地把教材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探索过程中需要记录的东西表格化,放手让学生到实验室亲身体验、感受,探索出规律,学生在探索中学会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同时领悟了表述物理规律的语言的严密性和简练性,体现新课标“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课后不少学生感叹:物理真神奇!

二、只有引导学生充分感悟过程,才能帮助学生扎实地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

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然而,我们身边的物理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师代替学生做实验而采用“讲实验”、在黑板上“演示实验”等的现象,这严重制约了学生实验技能的发展,甚至妨碍了学生实验技能的形成。不少“高分低能”的“产品”就是在这文明的“造假”场所中生产出来的,这难道不令人吃惊吗?走出此教学误区的最简单做法就是教师大胆放开手脚,积极参与、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探索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一定技能。

比如,在“探索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教学时,笔者作了教学尝试,要求学生先猜想:弹簧的弹力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然后要求同组同学交流合作,根据本组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再到实验室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操作处理实验数据,讨论得出结论,并比较不同小组实验方案的优缺点,然后写出实验心得体会。笔者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验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能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并讨论实验方案,确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能够对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和反思,强化对结果进行质疑、改进方案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在实验的探索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提出实验研究课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精神,符合新课标对物理实验能力的要求。

三、只有引导学生充分感悟过程,才能使学生既获取物理知识又学会科学方法

实践证明,重大的科学理论的诞生,往往都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产生,物理学发展史是一部物理学方法的发展史。方法是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沟通知识和能力的桥梁,科学方法是通向知识海洋彼岸的捷径,是能力构成要素之一。

然而,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版本教材的编写完全是以知识内容为体系来表述的,而方法则以分散的形式隐蔽在知识的表述之中,因而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以致忽略甚至不理会知识中所渗透的科学方法的挖掘,造成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的需要。然而,方法教育比之知识教学,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往往较为含蓄,但它处于更高的层次。这就要求广大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必须最大限度地创设情境,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寓科学方法于知识传授之中,让学生在知识探索过程中得到物理科学方法的熏陶,让学生在知识海洋的遨游中获取更多的“渔”,为学生将来进入信息社会能捕获更多的“鱼”打下坚实基础。

比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节的教学中,牛顿第二定律的推导过程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笔者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让学生在初步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取科学方法,领会科学方法的作用。又如,在 “回旋加速器”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展示一个滑动变阻器的实物并提问学生,变阻器的电阻线为什么一圈圈绕在瓷筒上,让学生在直观的感知中,通过积极的观察、思考和讨论后知道:目的是为了能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获得较长的长度。这样,回旋加速器中之所以要化“直”为“曲”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又能让学生在过程的参与中学会类比的科学方法。再如,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节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初中接触过,笔者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或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举行小型辩论会,讨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观点,充分让学生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接受理想实验方法的熏陶,使学生在多维的体验中既明“知”又懂“法”。让学生学会用各种方式查找资料,自主学习,给学生提供讨论、发表见解的机会,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四、只有引导学生充分感悟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科学的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然而,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这就要求广大物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机会,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体验与内化,为学生将来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

比如,在“电能的输送”一节教学后,笔者利用假日,组织学生参观本市的火力发电厂,观察、思考发电的过程中用到学到的物理学中的哪些知识。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之后,能感受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学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比如,在“光电效应”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收集有关爱因斯坦的资料,初步了解爱因斯坦是怎样发现光电效应的。让学生在过程的参与中明白: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科学观念时常会发生重大变化,变化与延续是科学的永恒特征,大多数情况下科学知识内容的变化是对先前知识的修正。这样做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孕育科学精神,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总之,物理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充分感悟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和思考的过程中,在感悟和认知的冲突中,自主发现、构建新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索兴趣,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科学的价值观。最后,笔者想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韦斯科夫(V.F.Weisskopf)的一段话作为结语:“科学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公式、名词,科学是好奇,是不断发现事物和不断询问‘为什么’,科学的目的是发问,它主要是询问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获取。”

参考文献:

[1]梁树森:《物理学习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