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问题类儿童百科全书的编辑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问题类儿童百科全书的编辑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十万个为什么》至今已有50岁了,可它仍然是最热销的童书之一,迄今每年仍有几万套的销量。究其原因会发现,《十万个为什么》在出版之初秉承的编辑理念就是创新,它打破了当时科普读物非薄即少的现状,找到了用“百科”式回答自然科学各种问题的编辑方法。

从2007年2月开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纂出版了《中国儿童好问题百科全书》的前四册,到2008年3月出齐了十册。这套书自出版后,多次印刷,不仅成为中国出版集团推荐的长销书,还被评为2008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书,2009年获得第四届中国出版集团优秀图书奖。2009年1月,又出版了《中国儿童好问题百科全书》(拼音版),销售情况良好,一年当中连续印刷3次。《中国儿童好问题百科全书》为中国儿童学会创新思维、将来成为祖国创新型人才开创了新路,也为编辑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百科全书到问题类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是指概要记述人类一切门类知识或某一门类知识的完备的工具书。特别是自18世纪后进入现代百科全书的发展时期以来,其工具书的检索功能日益凸显,在结构上以条目为主体,以条目构成知识体系和供人查阅。比如英国Dorling Kindersley公司在中国1994年推出的《阶梯新世纪百科全书》,按34个门类精选426个条目,每个条目为一单元(一或两页),全部条目按英文字母顺序编排。书中附有大量生动精美的彩图,与简明有趣的文字解说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一般来讲,百科全书内容(条目)的编排不外三种方式:分类编排、字顺编排和分类与字顺相结合。但如果具体到儿童百科全书上,面对思维体系还没达到一定严密程度、注意力极易转移的儿童,这种严谨周密的编排方式并不符合儿童的认知习惯,那可不可以为儿童有所改变呢?德国的出版人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自1948年始陆续推出《什么是什么》系列科普百科丛书。它突破了词典式的字母顺序编排法,而代之以回答问题的方式成书。例如,其中有一本《恐龙世界》,在恐龙世界的大标题下,涵盖了一系列的令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如神话和传说中出现的龙是恐龙吗、为什么恐龙都有非常古怪的名字、什么是恐龙、恐龙的祖先是谁,等等。我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至今已有50岁了,可它仍然是最热销的童书之一,迄今每年仍有几万套的销量。究其原因会发现,《十万个为什么》在出版之初秉承的编辑理念就是创新,它打破了当时科普读物非薄即少的现状,找到了用“百科”式回答自然科学各种问题的编辑方法,从教科书和课堂教学的条条框框中跳出来,形式新颖活泼。

《中国儿童好问题百科全书》编辑理念的形成

2001年5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纂出版了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这套专门为9~15岁读者编纂的大型原创百科全书,内容丰富翔实,图片精美,设计独到,受到小读者、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连续几年获得多项国家级大奖,成为社里的拳头产品。它的成功正是在于创新,是首套中国原创以图为主的儿童百科全书,填补了当时国内同类图书市场的空白。秉承这种理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于2006年开始策划出版《中国儿童好问题百科全书》(以下简称《好问题》,共10册)。

《好问题》的设计初衷,在于为中国培养一批有创新思维的儿童。因为只学会寻找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就说过:“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与国外同龄儿童相比,中国儿童虽然在知识的丰富性、广博性上要领先一些,但在对知识的运用、发散思维方面并不能让人满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和《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上学就看》,已经实现了“培养孩子寻找知识的兴趣、方法、习惯”和“好玩、有趣、有用,帮助孩子完成上学前后的过渡”的理念。为了引导孩子学会发散思维,赶上国外的同龄儿童,又将编辑重点转向了“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让孩子提出更多的问题”。

《中国儿童好问题百科全书》编辑理念的总结

编纂《好问题》,目的是重视、保护、引导和发展孩子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为中国培养一批有创新思维的孩子。它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而是要让孩子问更多的“为什么”,让他们在阅读同龄人提出的大胆、有趣、奇特、少见的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了解事物的联系、差异和矛盾,培养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学会提问的方法,增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了这套书,孩子们会变得敢问、爱问,而且会问,所以《好问题》的创新确定为三点:

一、问题的创新

有了《十万个为什么》等品牌图书珠玉在先,市场上其他问题类儿童百科丛书则品种多,精品少,雷同现象严重。而且最突出的问题是,这些图书中的问题都是由编辑根据自己的判断挑选的,不是儿童自己提出来的。这意味着,其中很多问题都不是儿童真正想知道的。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题的提出如此重要,所以,编辑自问自答的旧模式必须打破。

在制作《好问题》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采取的做法是:向全国范围内的儿童征集问题,再由编辑进行甄别筛选,分类编排成册。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行为,它确立了以孩子为提问主体的编纂思路,这也是其他同类图书没有过的,是一种问题的创新。

儿童提出的问题确实与编辑自己挑选的问题有很大不同。编辑自己挑选的问题,更注重知识性,成人化明显;儿童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新奇有趣,很多都是成人认为熟知却很难回答的,有的甚至还存在很大争议,但这些问题才是儿童渴望知道的问题,是儿童观察生活后提出的问题,是有些儿童想不到的问题。如,胃为什么不能消化自己?时间为什么看不见?水和火有影子吗?没有地球引力树会长在天上吗?细菌分男女吗?

这些问题经过编辑加工成书后,广受儿童青睐,他们迫切希望看到自己提出的问题被收入书中,更急切地寻找那些问题的答案,甚至纷纷写信或以电邮的形式向出版社提出新问题。至此,第一个编纂理念得以实现:让孩子敢问、爱问、会问。

二、答题的创新

我国的学校教育有一种不好的习惯,课堂上老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经常是满堂灌,做作业大多是只有唯一答案,考试试题也是主观题少,客观题多,这对于培养创新思维的儿童是非常不利的。在家里,家长也习惯于让孩子乖点、听话点,似乎只有又乖又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形成了严重忽视对儿童创新思维培养的教育倾向。

要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思维就要多样化,不能只给儿童唯一答案。唯一答案不仅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也不符合《好问题》的出书宗旨。所以根据儿童的特点和认知习惯,应该改变儿童过去单一的思维模式,在回答问题时,首先注意答题思路的创新:①对只能有唯一答案的,直奔主题,简单明确;②对有多个答案的,要分别给出,有的还得做对比、类比;③对答案有争议、没定论的,要告诉儿童可能的答案,并明白地让他们知道这类问题,目前科学家还在探索当中,同时鼓励他们自己多看书,将来有可能的话,也去参与研究;④对没有答案的,应该留下目前探索的结果及一些思考。比如,“世界上的第一个人叫什么名字” 这个问题可以说有多个答案,也可以说没有答案。目前的科学探索也只是一些推断,所以根本无法说得清世界上第一个人的名字。要想得到答案,还得继续探索。面对这类问题,最好是把知道的情况如实摆出来,并说明这些情况不是最终答案,以保证知识的科学性、严谨性以及知识的多面性和未知性,让儿童在读书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突破唯一正确的思维定式,转向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并从中获得求知的乐趣,以便能长久地保持探索的热情。

其次,是答题形式的创新。它包括语言的创新和叙述的创新。

语言创新主要是打破过去编辑儿童百科全书使用的相对规范的语言模式,比儿童百科全书的语言更通俗、更儿化、更贴近儿童,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让他们更有亲近感,愿意读下去看个究竟。如,《好问题》中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人要用鼻子和嘴呼吸而不能用皮肤呼吸呢?原稿在解释的过程中,使用了诸如“气体交换”、“黏膜”、“腺体”等多个专业术语,儿童不好理解。所以编辑用“呼吸”来代替“气体交换”,还用举例的方法说明什么是皮肤的“呼吸”。同时,进一步说明“用塑料布把皮肤包裹住”皮肤有“很难受”的感觉,再去掉难懂的术语“黏膜”、“腺体”等。因为儿童有过一些体验,所以这种解释足以让他们理解皮肤呼吸是怎么回事了。这时,再告诉儿童皮肤的“呼吸”同鼻子和嘴的呼吸不一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呼吸。然后自然引入鼻子和嘴怎么呼吸,通篇都是通俗化的语言,却把该说的重点都说了。达到了与儿童拉近距离,让儿童易懂爱读的目的。从而,儿童也就有了探索创新的可能。当然,儿童化的语言是丰富生动的,同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问题不同、语境不同,儿童化语言也要有相应的变化,这样才能更吸引儿童。

叙述的创新主要是打破了过去编辑儿童百科全书的相对统一的叙述模式,根据提出的问题选择叙述方式,如开门见山式、概括式、反问式等,对儿童启发诱导,让回答简单化,使儿童容易理解。如《好问题》中有一个问题是:木瓜又不是木头做的瓜,为什么偏要叫“木”瓜呢?原稿是先解释什么叫木瓜,然后介绍木瓜与海棠的关系、木瓜的样貌特点,最后说明木瓜的功用。虽然整篇文章开宗明义、条理清晰,但详略比例不够得当。儿童最想知道的事情,包括标点用了不到50字,而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却占到全文的三分之二。编辑时,从儿童熟悉的事物入手,将叙述简化为:“你一定吃过很多种瓜吧?你有没有发现,是瓜都有瓜皮、瓜肉和瓜子。”一开篇,就用问话的形式引起儿童的注意,然后再把他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总结和提炼,说出瓜的共同特点:“是瓜都有瓜皮、瓜肉和瓜子。”接着,再举例说明几种瓜与木瓜的不同点,即前者长在藤上是草本植物,后者长在树上是木本植物。儿童们平时看到或知道有些瓜长在藤上,像黄瓜等,这样再告诉它木瓜长在树上,是木本植物,所以叫木瓜,儿童就好理解了。这样既表述准确,又生动有趣,达到了引导儿童去思考的目的。

三、版式的创新

一套书的质量好坏决定它的寿命,一套书的形式新旧决定它的销量。在注重图书质量的同时,图书的编排形式也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大胆创新,充分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图书才能发挥真正的效用。

版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封面设计突出主题,封二的内容介绍和封三提供的提问题平台加强了与儿童读者的互动;②在版权页后专设一页内容为“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的治学格言(李政道),强调提问的重要性,从而强化了编辑理念;③内文所有配图都是手绘彩图,且多数是由编辑自己先设计方案,再跟美编沟通后绘制而成,既保证了图文的准确契合,又使配图好玩有趣。特别后6卷在每个分支后,还加入了多格漫画。

儿童都喜欢漫画,他们是看着漫画长大的,漫画带给他们快乐、美好的享受,也给他们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增加漫画,就是要增强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好问题》受到儿童们的特别喜爱,让中国儿童在快乐阅读中获得更多自信,从而敢问、爱问、会问。

编辑只有始终保持创新,并时刻以儿童为念,才能真正为小读者编出更多的好书。

作者单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