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读到写,水到渠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常有家长跟我说:“孩子在家可喜欢看书呢,看的书也挺多的,可是写作文的时候却不怎么会写,感觉难以下笔。”其实,不仅是学生,教师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估计是我们读书太随性了,只是粗浅地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没有注意到作者的表达方式。我们知道,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果在读书时只注重了解文章的人文性,而忽略了作者是如何运用语文这个工具来表达观点看法的,那么,在写文章的时候又怎么能把这个工具运用自如呢?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天和学生在一起读书,对孩子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感悟语文课本中优秀文章的人文内涵,更要注重提高学生在日常口语交际以及写作中运用的能力。
一、敏感地积累,有针对地练习
随性读书,自然闲适固然是读书的美好境界,然而有效性差些。要想有效,就需要在读书时感觉敏锐、反应快速,要有目的地读书。读书不仅应该知道写了什么,而且应该知道是怎么写的。对好的标题、词语、句子、结构安排等要有一种敏感性,敏锐地捕捉这些美点,到了写作的时候就找到我们平常说的灵感。
在我们的课文当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比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容量大,重点突出;再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里“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音调高亢,言简意赅……学习课文时,我们要充分地用课范例,及时引导学生做有针对性的练习,即“趁热打铁”。如果没有针对性,那么练习就成了徒劳。
二、真切地感受,准确地表达
众所周知,我们考试时的现代文阅读题全是课外的。但是,专家和有经验的老师们都会说答案全都在语文课本里。这会令很多人不解。其实,阅读就在于一个字――真。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静下心来读文章,真正地理解分析,切实体味推敲,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以《孤独之旅》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首先从“长大”这个话题谈起,引导学生关注同龄人――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成长。然后让学生熟悉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杜小康所说的四句话为切入点,提挈全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杜小康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这些话的?杜小康说这些话时是什么心情?什么是真正的成长呢?”等等,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杜小康。
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受课文、感受人物,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只要有感受,敢于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写作就不会那么发愁了。
三、细心地观察,艺术地提炼
作文写作不只是靠灵感,也不只是需富有哲理、发人深思的一两句话,而是应该细心地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观察需要持之以恒,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灵感,作文写作才会得心应手。一件事、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亦认为只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发现美并不难。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努力去培养学生发现美、观察美的能力,在布置作文题时从小事写起,具体到一件事上,例如:观察母亲做家务时的动作、父亲生气时的眼神等等。
观察得多了就有了写作的素材。“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能如实地记录生活是不错的,但是如果能提炼到生活的精华就会更好了。提炼就是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由表及里地加工。比如写母爱,你观察到了十个美点,却不必写十点。那么,这就需要你提炼要点了。
综上所述,作文写作是一个不间断地从读到写的过程。只要敏感地观察生活、积极扩大阅读范围,用笔记录点滴生活,相信经过长期的坚持锻炼,学生一定可以突破障碍,作文写作定会水到渠成。
(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第三中学;04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