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山东省域因素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山东省域因素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山东省硕士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由个人、社会、地区等诸多原因引起的,其中地区性因素成为影响研究生就业状况的关键。本文详细分析了齐鲁文化、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侧重点以及山东高校的差异性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以期能够为研究生就业现状的改善提供帮助。

【关键词】山东硕士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003-01

受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硕士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地区产业结构、民众择业心理、政策引导方向、高校差异性都可能对研究生的实际就业行为产生影响。随着山东省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目标的不断落实,对山东地区研究生就业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以特定区域为切入点,较为系统地运用相关就业理论和方法对山东高校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影响因素作了探索性的分析,希冀能够为研究生就业质量的改善有所裨益。

1 齐鲁文化对硕士研究生求职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的齐鲁文化原本是区域性文化,由于其一系列思想体系和重要观念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最终走出山东,成为中华文明的的基础文化和主流文化。孔子创立的儒学是汉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官学 ,儒学的仁德之道,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统一, 于东亚文化和华人世界也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儒学在宗法、等级社会的背景下形成的礼,靠刻板习读四书五经培育的智,在封建时代对维护君主、特权阶级的统治及社会稳定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山东位于儒家文化圈的核心,某些思想绵延数千年依然对山东地区的人们影响至深。山东硕士毕业生特别是山东生源的研究生的择业心理和求职行为不难发现儒学观念的烙印。

儒家文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是形成山东地区进而带动整个民族过于重视功利性教育的原因之一。出身社会底层的人把读好书、上大学作为向上流动的最优路径,家长的殷切期待,社会差距的刺激让不少学子在内心深处自觉产生“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教育期待。儒家指出“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是成为统治者的途径,即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获得更高的学历才能摆脱草根的命运,将来走向仕途,收获人人艳羡的名望、财富和权力。劳动有了贵贱高低之分,不少人只想做“劳心者”,对“劳力者”则嗤之以鼻[1]。这种价值观导致很多毕业生考研时尽可能选择那些“走仕途” 相关的而就业市场上需求量不大的学术型“冷门”专业 ,而社会急需的职业技术类专业却生源不足,乏人问津。

“公考热”的背后不能说与传统文化中“官本位”的思想毫无关系。不少本专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扎堆报考公务员,一心求稳定和高待遇,以为只有进入公务员队伍才能建功立业、声名远扬、光宗耀祖,才能在今后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本质来看实为“官本位”意识的泛滥。它与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扩张和超越性价值相联系,是高等教育向世俗社会妥协并向功利主义越走越近的具体表现。

齐鲁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中华文明相一致,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鲁文化博大精深,对其应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辩证解读。齐鲁文化中的另一成分--齐文化倡导农商皆重、义利兼行、礼法并用,是一种在现代社会也值得大力提倡的宝贵

理念。硕士毕业生理论水平高,分析能力强,因此更不该被传统文化中的陈旧内容所羁绊,要放远眼光,拿出魄力,朝自己最想要的就业理想去奋斗。

2 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侧重点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

山东省区域经济结构的特点对山东硕士毕业生选择工作的方向有直接影响。从产业结构看,山东省三大产业比例不协调:高耗能工业产业比重偏高,但是产出以工业初级品为主,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不多;农业规模庞大,基础却不稳固;第三产业与新兴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新医药和海洋科技等)发展滞后[2]。这种经济格局之下,就业市场上对从事初级体力劳动的人员需求量极大,高级专门人才的求职空间被大大压缩。调查中2011届硕士毕业生有近50%的人选择出省就业,主要原因是山东省对这些专业的需求太少,他们到外地工作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也非常明显,沿海城市青岛、烟台、东营、潍坊和省会济南的经济总量接近全省总产值的一半,中部地区虽有淄博等工业重地,但是其他各市发展比较落后,总体格局与全国东、中、西部的划分类似。另外,城乡两级分化严重,农村地区和西部个别县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十分有限,青壮年劳动力多数去大、中型城市务工,留守劳动力的发展能力欠缺,新农村建设举步维艰。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地域集中在济南、青岛这两座山东实力最高的城市,其次是一些人均经济排名靠前的地级市,去农村工作的几乎没有,从农村走出来的硕士研究生也不愿意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就业。

未来山东着力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带,做强文化产业,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努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结构合理、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这将给高学历人才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3 山东高校的差异性对就业的影响

山东省共有研究生培养高校29所(2010年山东统计年鉴数据),其中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属211、985工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211工程大学。除这三所在国内知名度较高外,其他省属、市属高校虽然在某些学科的建设上比较出色,可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影响力都尚待发展。学校的综合水平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行情”息息相关。当毕业生的学历处于同一层次时,毕业学校的作用就会走到台前,为每个求职者的竞争力加分或减分。

高校招聘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最为苛刻。以某校为例,应聘讲师工作的需有海外博士学历,应聘学生辅导员的放宽到硕士,但是本科和硕士必须毕业于211、985全国重点大学,那些毕业于普通高校的硕士们连“参赛”竞争的资格都被刻意剥夺了。社会上对高等教育毕业生存在这样一种理解:名牌大学教学质量好,毕业生的素质也高;普通学校硬件、软件实力都达不到名牌高校的水准,其培养的学生工作能力相对较差。高校与毕业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名牌学校弱势专业的就业情况也要比普通学校的王牌专业好得多。毕业学校的好坏成了鉴别学生优劣的表象标签,这本身就违背了科学的用人标准。实践出真知,一个求职者的工作能力只有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下才能真实地检验出来。遗憾的是,由于毕业人数太多,没有用人单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甄别学生的真才实学,于是毕业学校便成了最便捷的筛选要素。

综上所述,研究生就业难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虽然各因素的作用力度不同,但是均需要研究生个人、政府相关机构以及研究生培养单位高度重视,克弊存益,共同参与,为山东省研究生就业做出积极地贡献。

参考文献

[1] 金池.《论语》新译[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2]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