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香魂一缕随风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香魂一缕随风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散文体裁多样,内容涉及面广,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追忆日常琐事,悼念故去亲人的作品。《寒花葬志》是归有光为纪念亡妻的婢女寒花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从语言、叙事和结构三个方面体会作者对寒花无限的追怀悼念之情以及内心的悲情。

【关键词】 寒花;语言清淡;小事寄情;结构精巧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67-01

归有光,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他少年丧母,两次丧妻,儿女或过早夭折,或长成之际猝然离世,使他在人生中体味到了太多的无奈与悲凉。但是他自幼苦读,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是明代嘉靖年间“唐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散文《寒花葬志》为悼念女婢寒花而作,短小精悍,既没有曲折引人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成为流传数百年的名篇,具有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色。

一、语言清淡

归有光的散文有的虽然篇幅短小,然而寥寥数笔就能尽显深情。语言不经锤炼,不加修饰,借以抒发真挚哀怨的感情。他的语言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比如汪曾祺曾说:“归有光以清淡之文笔写平常小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

在《寒花葬志》这千古名篇中,作者锁定角度,白描深画,语言朴实无华。寒花随魏孺人陪嫁到归家时年仅十岁,拖着显得过长过大衣裙的小大人模样,“垂双鬟,曳深绿布裳”。“垂”、“曳” 二字尤其传神而堪玩味,小小年纪未能胜衣,就已承担起陪嫁婢伺候人的职责了。冬季天寒,归有光从外入屋,想吃寒花煮熟的荸荠,她却“持去不与”,这一语言描写,写出小寒花的调皮举动,反映了小寒花的年幼无知、不通世事。“即饭,目眶冉冉动”,“冉冉”一词写实相当灵气逼真,令一个活泼好动的天真的女孩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描写,让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忘记那位早逝而天真可爱的小姑娘了。

二、小事寄情

归有光对《史记》十分推崇。自称“余少好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陶庵记》)。因此归有光的散文成功地运用了描写人物的史记笔法,多是能从生活小事入手,以简洁、流畅、诗意摹人写心。比如《先妣事略》、《项脊轩志》、《世美堂后记》等等怀人抒情散文中,作者描写了善持家教子的母亲、体贴贤惠的妻子、爱孙心切的祖母等人物,这和明代其他散文家的古文大不相同。这些有浓浓人情味的散文,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这篇《寒花葬志》依然没有面面俱到、长篇累牍,而是将琐事引入文中,娓娓叙之,真实生动,让人不知不觉中沁入其情。

《寒花葬志》故事只是几件似乎不相联贯的生活琐事,但却无时不在刻画那天真活泼的女孩的形象,悼念之情油然而生。作者通过简略叙述的三件事把寒花天真可爱的形象描画了出来。一是寒花刚来时的年龄和打扮:“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写了寒花的发式,罗疏几笔,勾勒出寒花的可爱。这里提到寒花初到归家时年仅十岁,而今十年之后,作者依然记得寒花初来时的样貌,可见她当时可爱之深。二是“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作者想吃荸荠,而寒花不给他,拿着瓦盆走开。主人想吃而女婢不给这一小事展现了小寒花的调皮与能干。“魏孺人笑之”,可见主仆之间情意深厚,无拘无束,不分尊卑。三是寒花吃饭时的神态。寒花吃饭时“目眶冉冉动”,作者选取眼睛这一细节,用“冉冉动”三个字刻画了寒花的活泼、天真,活现出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形象。透过这些小细节,作者流露出对这位婢女的喜爱、怀念之情。

归有光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有较大成就,并且把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黄宗羲说:“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往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虽然归有光写得都是小事,但其文字字句却有深情厚意。他把生活琐事引到“载道”的“古文”中来,使古文更加密切地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得作品清新质朴,情感真挚。

三、结构精巧

归有光的散文名篇都匠心独运,构思得法而不留痕迹。起承转合,得心应手;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如《宝界山居记》由太湖风景写到宝界山居,又对比唐代王维之辋川别墅,并对王维发了议论。《菊窗记》中从洪氏之居的地势、风景写到古人仲长统与陶渊明,夹叙夹议,跌宕多姿。这篇《寒花葬志》也不例外。

《寒花葬志》一共三段,第一段点明了寒花的身份、死去的时日和安葬的处所。“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长声慨叹总写悲情。作者深感遗憾的是寒花的早夭,未能侍奉到底。第二段是文章的主体, 回忆寒花三事、孺人两笑。最后一段跨越时间的隔阂,结束对往事的回忆,以一句“可悲也己”照应第一段“命也夫”,表达作者对逝去的欢愉生活的怀想。这里不仅悲叹婢女之丧,更是对人生命运多舛的一种悲叹。逝者已逝,生者悲情。从这刻意的淡化与压抑之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深挚沉痛的情感。

生前那么可爱的寒花,而今却“香魂一缕随风散”,有谁不为之感到可悲呢?只要经过细细的揣摩与体会,我们就能发现《寒花葬志》的真情流露又含蓄隽永,并生发出感人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归有光.震川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邬国平.如兰的母亲是谁? ——归有光《女如兰圹志》、《寒花葬志》本事及文献[J].文艺研究,2007,(6).

[3]郭洪新. 一二细事 融入真情——归有光《寒花葬志》赏析[J].语文天地,2008,(3).

[4]崔衡.情真意切 音在弦外——归有光《寒花葬志》赏析[J].语文月刊期,2001,(7).

[5]张汉清.不事雕饰 自有风味——《寒花葬志》赏析[J].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2003,(18).

[6]黄曼.《寒花葬志》赏析[J].语文知识,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