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曲箜篌贯古今,万点愁绪漫心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一节课收获的多与少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掌握和把控,语文教师要做到入其中,还要出其中,找到学习文本的最佳契合点。
关键词:兴趣 通感 侧面烘托 点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B-0032-01
音乐毋庸置疑是诉诸听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无形而稍纵即逝。因为音乐是人微妙内心世界细腻的听觉呈现;因为音乐是人复杂情感的翩跹舞姿;因为音乐是人洗涤心灵尘埃的药方。它让人流连、沉迷、遐想、振奋,我们主观希望音乐永恒常驻,不受空间限制、不被岁月剥蚀、不被时代冲刷,历久弥新波动于心间。现在这个问题已然不是一个问题,现代传媒技术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但细想这只是一种简单的传播而已,没有思维的负荷,没有艺术的再加工。这就像是机械的简单搬用,缺失了一份惊喜,如此也缺失一份可贵的想象,缺失了一份内心深处的悸动。事实上当文字坐上斑斓多彩的兰舟更显其魅力。
在中国古代文学音乐摹写作品中有三篇是名文,录入中学语文课本两篇,一篇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另外一篇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两相比较白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风格平易感伤,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难度不大,但在对李贺《李凭箜篌引》的理解上有滞涩难懂的地方,但当我们找到破解此诗的方法时,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首先可以从诗歌鉴赏的常规方法入手,先解析这首诗的题目,《李凭箜篌引》可以划分为三部分,李凭是梨园子弟,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古书中记载“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天子和王侯的地位尊贵,为什么对于李凭如此谦逊,一切源于箜篌的技艺精湛。箜篌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乐器。引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可以是五言、七言、杂言,音节和押韵的方式灵活。再看作者李贺,李贺生活在中唐时期,被誉为“诗鬼”,是中唐浪漫主义诗歌的继承者,我们先追溯一下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脉络,滥觞于屈原,高潮于李白,中唐时候承继浪漫主义手法的是李贺,同为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为什么李白被称为“诗仙”而李贺被称为“诗鬼”,比较才会有甄别,李白诗歌的风格是豪放飘逸,意象多是光鲜亮丽、色彩斑斓、腾云驾雾、日行千里、无所不能。而李贺诗歌中多有“老、瘦、寒、血、死”这样凄苦的字眼,风格冷艳凄苦,所以被称为“诗鬼”。
整首诗歌中都在摹写音乐,李贺在描写音乐的时候运用了很多手法,但是在解析过程中主要突出侧面烘托和化无形为有形通感的手法。在全部诗歌中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而通感主要体现在“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既可以给人以听觉上的感受,也可以给人以视觉上的想象。所以角度不同,手法也就各异。详解此法之后,再将《李凭箜篌引》和《琵琶行》对比阅读,发现《琵琶行》中的琵琶音从开始到曲终除了有听觉上大量比喻,也就是博喻,同时通过联想想象也有视觉的效果。通感的广泛使用可以增强文学作品的魅力,增加诗歌的表意深度和广度。之后我们尝试在课堂上播放一首流行音乐:王菲的经典曲目《红豆》,给学生播放了五次,学生将林夕的歌词记录下来。先尝试让学生对这首歌表明自己的情感倾向,要求学生主要采用侧面烘托和通感的手法将王菲的这首《红豆》用“引”这种古体诗的形式诉诸语言。在作业中遴选出最好的一首诗歌,在语文课堂上面对全体学生呈现,放手让学生去赏析,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课堂实例就在身边,学生可感可知,课堂的气氛极好,可见王菲音乐的震撼力和感染力。还联想想象到神话故事中的望帝杜鹃滴血和仙娥啼哭的意象极言乐曲之哀婉凄恻。同时又引用了古代的历史故事,一个是嵇康的《广陵散》,另外一个是司马相如的《凤求凰》,目的是以经典绝世之音衬托一首《红豆》缠绵的相思。学生的诗歌中还有这样两句“妙音婉转绕芳甸,似月照于花林间”。这两句无疑是化用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而这种幻化是将音乐的曼妙变成了视觉的芳草萋萋,月照林间的朗润。这样就把无形的音乐变成可感有形的视觉盛宴。当你把机会给予学生时,你会发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极高,既可以掌握对李贺《李凭箜篌引》的赏析阅读,又可以找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教学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学习也就快乐轻松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找到每一首诗歌、每一篇文章的突破口,然后就能达到举重若轻的效果。这需要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做到苦心孤诣,追求完善教育教学的过程,不是内容的简单呈现,而是深入内化和精细加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做到抒真性情,学会分析质疑,让语文课堂从高不可攀的遮天蔽日的云层中翩翩而下,真实地生动地鲜活地拥抱每个学生。让学生在经年累月后回想起语文课倍感温暖亲切,不是心生憎恶而觉得索然无味。为语文课插上思考和想象的翅膀,让语文的氤氲馨香永远弥漫在每个学生的心间。
参考文献:
[1]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略论[J].文学评论,2005,(3).
[2]王德明.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景组合理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