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英雄不死——读鲧禹治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雄不死——读鲧禹治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每一个特定的年代都有特定的英雄,英雄崇拜是每个民族不可或缺的感情,从远古的初民开始,我们对于英雄总有一种特别的愿望,人类希望自己的英雄完美而充满神力,永生不死,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成为永恒的象征,人们愿意相信,英雄不死。

关键词:鲧禹治水 英雄 初民 不死情结

我望着那月下的海波,/想到了上古时代的洪水,/想到了一个浪漫的奇观,/使我的中心如醉。/那时节茫茫的大地之上/汇成了一片;/只剩下几朵荒山/好象是海洲一样。/那时节,鱼在山腰游戏,/树在水中飘摇,/孑遗的人类/全都逃避在山椒。

——郭沫若《洪水时代》

洪水滔天,人民陷入无边的灾难,救民心切的鲧没有请示黄帝而盗取神土“息壤”来堰塞洪水,黄帝因而勃然大怒,命令火神祝融前去惩办鲧,鲧被杀于羽山之郊。然而鲧死后,三年不肯化土,祝融刨开鲧腹,后来治水成功的禹就此诞生,鲧则化为黄龙。

鲧无疑是一位悲情英雄,他救民被杀,心中满怀愤恨和冤屈,郁郁不能平,不甘心就此死去,治水大业未完,他时刻担心百姓的安危,为了必须进行下去的事业,他物化了另外一个自己,禹。与其说禹是鲧的儿子不如说禹是另一个鲧,与其说鲧死腹生禹不如说这是鲧死亡与重生的过程,鲧作为解救天下的英雄是不死的。

神土“息壤”已经给了我们暗示,《海内经》郭璞注云“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这是一种自生自长的神土,生生不息,鲧也是如此,鲧的精神也是如此。在初民心中,鲧不可以死。鲧被杀后,由鲧而来的禹所做的事仍是治水,而不是向黄帝抑或是祝融复仇,不管理解成黄帝处死了前世的自己还是自己的父亲,他都放下了,这是一种怎样残酷的深明大义,无所谓自己,无所谓家族,只有天下。心怀黎民百姓到鲧的程度,个人已没有太多实际的意义,这是天下的壮举的同时是鲧个人的悲剧。

鲧腹生禹后鲧本身的结局先秦各种文献的记载都较为混乱。

郭璞云:“《开筮》曰‘鲧死后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死化为黄龙’也。”

《楚辞·天向》云“化为黄熊.巫何活焉?”王逸注言“鲧死后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岂巫医所能复生活也。”

《左传·昭公七年》载:“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人于羽渊。”

《拾遗记》:“尧命夏鲧治水,九载无绩,鲧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鱼。时扬须振鳞,横修波之上,见者谓之河精。”

鲧所化的神兽有黄龙、黄熊、玄鱼三种,其中黄龙与玄鱼是可以入水的,熊亦可以游泳捉鱼,但在这里还是有点牵强,有学者认为“熊”古字为“能”,“能之古字与龙之古字字形极相似,黄熊之说或出自黄龙说的讹传。”如果真是这般的话就好理解了,玄鱼入水,便是进入死亡的冥界;黄龙升天,继而重获新生,这又是一种英雄死而复生的暗示,是初民对于英雄结局的美好祝愿。

如果说禹的复制是鲧精神的不死,那么鲧化为神兽这种身体的不死则可以理解成一种象征。鲧的精神得到禹生生不息的延续并注定泽被后世,禹和鲧来源是同一个人(或神)但最终是不同的,鲧需要独到的铭记。同是英雄,禹是成功的,鲧是悲壮的,人们愿意看到成功典范绵延不尽甚至永留我们身边,人们也愿意看到伟大而悲情的英雄以一种物质化的姿态留下,供人们瞻仰,以不死纪念他的死。

中国上古神话中另有两位不死英雄的代表,精卫和刑天。鲧悲壮的意味更多的在于死,精卫和刑天悲壮的意味更多的在于死后的生。

精卫代表了初民艰苦卓绝、锐意进取的浩然志气,她带给我更多的精神深处的震撼。她美丽,倔强,命运悲惨,溺水而死后她没有一丝哀鸣,而是一点一滴地企图征服海洋,她永远不会成功,她也永远不会放弃。日日,月月,年年,幸或不幸,她有了无尽的生命,无尽的意志,无尽的悲哀。和鲧类似的是,“她不仅仅是为自己复仇,更重要的是替后人消灾除祸”,精卫的最伟大之处就是如此,以一抹娇弱之躯,成为最让人动容的不死英雄。

刑天无名,只剩了一个霸气而略显凶恶的代称,刑天。他为什么要反抗天帝,是为了黎民苍生还是个人恩怨?亦或兼有之。或许,这才是刑天。“死亡不是斗争的终结”,刑天被斩首后,黄帝把他葬在常羊山上,他以乳当眼,以脐作口,继续宣战。没有更多的文献了,刑天不死的神话到此结束,这之后应该还有被历史淹没的故事,进入等级社会后初民是在流传一种精神,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后人一直在吟诵英雄,立碑,建祠堂,塑雕像,建造主题公园,设定纪念日……这些行为都来自于历史深处、人性本源的悸动。现如今初民的大部分信仰成了后人的神话,然而人们依然执着于一种情结,并且会继续执着下去。就如同臧克家那句各处引用的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初民相信,他们的英雄不死,我们也相信。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王嘉,萧绮,齐治平.拾遗记[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

[3]左丘明.左传[M].岳麓书社:2006.

[4]朱熹.楚辞[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张晨霞.时代与性格的悲喜剧——鲧禹形象探微[J].新疆大学学报:2010(6).

[6]孙国江,宁稼雨.死而复生观念与“鲧腹生禹”故事的历史根源[J].中国文学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