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动态性混合资助体系的构建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然而,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困难学生资助面偏窄、资助标准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本文试图通过理论综述、实证调查和国内外研究比较,分析当前我国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构建适应我国高校管理实际的动态混合贫困生资助体系。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贫困生;动态混合资助体系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0-0045-02
0引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和推进高校收费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部分经济困难大学生。经过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十几年的共同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学生贷款、奖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绿色通道”制度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
1贫困学生资助国内外研究综述
1994年之后,我国初步建成了“奖、贷、助、补、减”及国家助学贷款与国家奖学金高校大学贫困学生资助的体系。虽然初步构建了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但是由于资助体系是一个全方面的资助,其既包含了奖、助学金的资助还包括了心理资助、就业能力资助。因此,学者提出了发展型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发展型资助不仅是一种“功能性”资助,而且也是一种造血型资助。从“功能性”资助而言,即财务帮助,事实上我国资助政策的制定过程都是围绕物质资助展开(高艳丽,2012)。
从心理方面看,贫困生的问题并非单纯的经济解困,贫困生因经济困难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例如多有自卑、嫉妒、虚荣等不良思想,社会和学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王东华,2005)。从贫困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角度来讲,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中必然包含了贫困生素质提升的内容,对贫困生综合素质培养对其个体全面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李华明,2008)。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对于发展型资助体系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下问题:1)对发展型学生资助概念内涵相对模糊;2)缺乏系统性的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3)学术界多为理论性讨论缺乏实践性的检验。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现有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就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2我国发展型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贫困生资助体系经过几年的发展完善,截止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总金额达到了293.7亿元,共资助学生达到了4156.24万人次。但是在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构建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2.1贫困生认定困难
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对于贫困学生的认定取决于当地民政部门对贫困家庭的认定。只限于学生入学时出示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以地方政府出具的证明为依据,入学后也只能依靠对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反映,不能对贫困学生的经济情况作全面的调查,由于认定标准的单一、认定信息的不完全性,这就有可能不能有效的反应学生家庭经济的真实情况。在对学生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只有60%左右的同学真正有申请贫困生的意愿,有近20%的学生是因为从众心理而报名了贫困生。
2.2勤工助学基金、岗位缺乏
教育部和财政部的《关于在普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规定:各高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划出10 %的经费,专门用于勤工助学工作。但据调查,目前高校一般只从当年学费收入中划拨出1 %作为勤工助学基金真正用于勤工助学,与国家规定的规定相差甚远。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中,岗位锻炼作为进行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目前学校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比较少,学校有能力安排的岗位不到申请学生总数的30%,校内兼职机会较少,与校外公司和企业联手的机会就更少。
2.3发展型资助的育人功能缺失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更多的是从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角度来考虑的,忽略了对贫困学生思想、人格等各方面状况的密切关注以及相关的心理援助。无偿资助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这不但不能起到资助的目的,还容易使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在对他们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要让他们懂得承受一定的义务,学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用实际行动去回馈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2.4发展型资助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的资助体系无论在程序上还是实际操作中都面临着管理上的困难。尚未设计出一种既方便学生申请又便于学校、银行有效管理全国通用的集学生申请信息、各类资助资源等功能于一身的学生“资助包”,也未设计出一种集学生借款个性化、还款差异性、信用历史数据齐全、个人追踪信息有反映的学生“还贷包”。
发展型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发展,其不仅包括了贫困学生的学业资金的发展型资助,关键在于帮助贫困学生提高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真正将“资助”模式变成个体的“自助”模式。
3.1动态混合的贫困生认定工作
动态的贫困生认定工作是整个动态混合贫困资助体系公平、公正实行的关键。可以制定出一套“量化指标”,对贫困程度进行定量分析;采取“民主评议”的方法,对贫困程度进行定性分析。在定量和定性的基础上,对贫困生进行动态混合认定。
1)量化指标设计
根据贫困的指标把贫困生的贫困程度进行量化,可以设置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家庭成员情况、家庭收入情况、现受资助情况。二级指标包括了:家庭成员就业等情况、年收入人均收入、受资助金额等。都需要分别赋予分值,同时进行分别考核得出考核分数。最后进行汇总。
2)民主评议
可以组建“民主评议”小组,主要负责:认定的具体组织和审核工作、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其成员主要有院/系分管资助领导、各院/系辅导、学生代表。中间的辅导员在两个组中都分担着不同的角色并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学生代表主要包括:班干部、成绩优异学生、成绩中等学生、成绩差等学生、贫困学生,其比例分别为20%。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民议评定”流程。即在分组的基础上进行组别评审之间的互动,其主要包括了信息的传达、认定评议、反馈、举报、监督、名单公布等,环节。
3)分配动态混合资助权重
限定每个人应接受资助的总额,可以把学生当年所需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作为学生受资助总额的最高限制。在总额的限定下,根据学生受资助情况,从可受资助额度中去除已受额度,剩下余额作为下次接受资助时的一个参考指标。
3.2设置动态分层次贫困资助体系
动态混合资助体系表现为贫困学生资助总额的动态平衡分配和整体的混合均衡,也表现资助中的过程均衡和发展性平衡。
1)纵向的动态资助
由于各个阶段的学生所接受教育年限、阅历有所不同,就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资助方式。对于一年级刚刚进校的学生,理论课学习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因此,勤工助学所占比重相对偏低,特困生补助和减免学费所占比重相对偏高。随年级上升勤工助学比重应该逐步提高,特困补助和减免学费应该逐步降低。在此基础上,高校也可以考虑有偿资助等方式。把应该承担的高等教育成本承担起来,实现资金回收,重复使用,使更多的人得到资助,同时,又与成本分担、收费改革的精神相吻合,与无偿资助相比更为公平。
2)横向动态资助
学校通过“量化指标”和“民主评议”认定出不同程度的贫困生,而且每年定期对贫困生状况进行审核,其贫困情况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当中。因此,就应该根据每年所认定出学生的不同贫困程度,采取不同的资助方式。
长期资助与临时资助动态结合。长期资助对象主要针对那些来自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家庭平均收入在当地处较低水平,以及一些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
一般资助与特困资助动态调整。一般资助主要针对那些家庭平均收入相对较低,家庭尚能承担一部分学生支出的学生。特困资助则是针对那些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力承担学生支出。两者结合,满足各个不同贫困程度学生的需求。
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动态融合。例如,学校为贫困生开展成才培训、拓展训练和相关课程,为贫困学生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把受助学生组织成公益团队开展活动等。
3.3完善动态混合资助的管理机制
动态的混合资助体系的实现,需要有相关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要成立相关的资助委员会,整合各部门之间的行政利益,形成总体利益动态混合统一。需要制定动态混合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可操作办法,加强资助体系中各条块之间的内部联系,提高资助管理效率。需要设立资助过程中的申诉机制监督管理者在实践过程中违规行为。发现其中存在着的管理问题和机制本身问题,并在委员会统一讨论的基础上及时对机制进行修改,以确保动态混合资助体系的管理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彦周.高校构建发展型资助的必要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1).
[2]高艳丽.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