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曲高和者寡,鸣共水渠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曲高和者寡,鸣共水渠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作为一节在校外进行的研讨课,如何让不熟悉的学生走进课堂,参与课堂,进而在老师的主导下完全敞开心扉成为主体呢?首先,做好课前交流,让师生顺其自然走向和谐课堂。其次,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见人、闻声、观景”的境地。再次,教学引导,让课堂张弛有度,节奏和谐。最后,分层设问教学让学习循序渐进、点石成金。

[关键词]交流 情境 引导 分层设问2008年12月底,同事在临海市青年老师研修班上了一节探讨课,题目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课后,一位名师点评到:“本课选材丰富,堪称是一件高雅的‘艺术’;环节设计自然流畅,思维美好。然而,这件‘艺术’因为没有进一步的雕琢,特别是没有让学生很好地走进‘艺术’,欣赏‘艺术’进而感悟‘艺术’,因此,课仅仅是老师的教案,没有走进学生成为学案。那么,作为一节在校外进行的研讨课,如何让不熟悉的学生走进课堂,参与课堂,进而在老师的主导下完全敞开心扉成为主体呢?本人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前交流,让师生顺其自然走向和谐课堂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小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优秀的音乐家弹出的第一个音符总是充满着神奇的力量,能够引领听众渐入佳境;而给自己不熟悉的学生上一节课,第一印象,弹出的第一个音符尤其重要,倘若这一个音符弹糟了,恐怕整节课都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要想通过这一课前交流更好地走进学生,不妨先对将要上课的班级作相应的了解,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尽可能多的收集学生的学习背景信息,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会答到:举手有标准型,举起一只手,手指伸直,胳膊几乎与桌面垂直,这类同学自信而不夸张;响肘型,这类同学把手肘撞击在桌面,目的引起老师的注意;站立型,这一类同学手高举还不过瘾,一定要身体站立起来,并且嘴里可能喊着:老师,我,我,这一类同学对于会的问题有着极强的表演欲,还有一类属于似举非举型的,这一类同学比较自卑,半举着手,期望被老师叫到,更希望不要被叫到,这类同学缺少自信……在学生淋漓尽致的回答之后,老师再进行总结引导:这一节课同学们可以不拘泥于形式,让课堂成为举手的课堂。通过这样一种课前交流,师生之间慢慢走向共识,为顺其自然走向和谐的课堂奠定基础。

当然,课前交流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周辉兵老师就曾用过“求助”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如在杭州的一节优质课,周老师就抛出这样的问题,我来杭州有两个目的,一是上课,二是给我三岁的孩子购买生日礼物,可是我去了超市,结果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不知道买什么,同学们能不能帮我出出主意呢?这一求助的问题――帮老师购生日礼物,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爱心、同情心,帮助老师挑礼物,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这一设问贴近学生的生活,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的兴趣,同时也很快进入本课的主题《合理的购物方式》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见人、闻声、观景”的境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使用直观手段,要求老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学修养,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要让教学内容更有吸引力,莫过于把学生带入课程相关情境的“情境展现”教学法,它能让学生有种“情境就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的感觉。使学生仿佛进入一个能“见人、闻声、观景”的境地。

为此,杨老师也设置了一个活动情境:让学生听老师口令,将老师课前预先发的一张白纸折一下,再折一下,再折一下,然后撕掉一个角,再撕掉一个角,再撕掉一个角。然后展开观察,分析在老师相同的口令下,为什么学生做出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然而表演活动却仅让学生有活动之实却无活动体验。由于老师指令很快,有个别同学连纸都没举起来,老师指令就已经结束,因此个别同学干坐着发呆,不知所云。学生看似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哪?有热闹之感,却是缺乏目的性,更少了体验与反思!老师的走马观花式,让学生慢慢失去了参与课堂的激情,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呢?

针对这节课,首先,教师要发出正确的指令,将白纸对折,再对折,然后再撕掉两个角,如果对折三下,撕掉两三个角,结果只有两种,而对折两下,再撕掉两个角,结果则有无数种,很自然让学生得出差异,从而引出“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人与人之间出现矛盾非常正常,因此得出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宽容合作的基础。其次,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跟得上老师的指令,这一活动是课堂的重要组成,为教学服务的,并不是热闹的小游戏,它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去学习知识,去感受体验,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再次,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以上动手操作,留足给学生表达交流的机会,相信师生之间的这种互动会让双方进一步走向共鸣,课堂也会一浪激起一浪,不断走向高潮。

在课堂教学中,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就在于他们有着高超的引导艺术,而课堂引导却又是作为老师重要的素质之一。

三、机智引导,让课堂张弛有度,节奏和谐

品德课程标准之一强调人文性,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学生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在杨老师提出你还知道有哪些宽容的故事时,虽然有了许多的提示,历史上的、父母老师的、同学朋友的,以及自己的,这一问题应该一点不难。然而学生心中有了期待,也懒得去思考有什么故事,因为他们相信即使不说,老师也会给他们一些例子,课上到这里也是老师最大的悲哀,果然不出所料,老师在这里就缺少了耐心,缺少了哪怕再等一等的耐心。因此毫不犹豫地越俎代庖,将问题的答案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从课堂中脱离出来。

面对这种情况,没经验的老师就会紧张起来,严重者汗流浃背。其实根本就没有这个必要。教学需要机智,正如一位名师说道:“这种情况就如上课时使用多媒体课件,突然电脑死机了,死机有什么关系,电脑重新启动一下就好了,课还是继续得上。”在此备课前不妨来个预设,如果学生不回答,老师可以抛一个故事作为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步伐。

当然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老师要进行适当的提示,并且在提示前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直到看学生确实有困难时,才给予提示,在具体给学生提示时,老师应该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如果理解得比较好,就给他们一些简单的提示,或者进行重复性的期待提示,如果他们是困在某个问题上不能自拔,可以给他们别外一个角度的提示,让他们换上角度去思考。在课堂上,对于那些悟性较差的学生,老师应该多给予他们一点提示,让他们在提示的指引下,勤于思考并努力解决问题。

合理的教学节奏能够自始至终地牵动学生的注意力,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情境跌宕起伏,张弛有度,从而让学生在一整堂课上都认真听讲。而当课堂的中场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更多情况是与学生的情绪密切相关。如果老师进一步忽略了学生的情绪因素,那么学生虽然身在课堂,却早已心在课堂之外。因此备课时,也一定要把学生的情感变化成分加进去,并且在具体讲课时,注意随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情绪,以适应课堂节奏。当然作为教师修养,也要不断增加教学智慧,对课堂上的“不确定性”有所感悟,这样的课堂如行云流水,行乎其当行,止乎其当止,并且在行止之间把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吸收,同时又不让学生有被强塞硬灌的感觉。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四、分层设问,让学习循序渐进、点石成金

首先,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然后进行设问,在本课内容中,杨老师设置了三个层次九个小环节,共十三个问题,其中猜宽容字谜与一处判断较易外,其它的问题都是深层次的问题,如角色模拟,制作凡人名言,自我反醒,行为训练都是设置较难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基本上都需要学生认真思考,才能给出答案,由于老师创设的情境不够加上性急,又急于想知道学生的答案,结果欲速则不达。

因此另一位名师讲到:“对于品德课堂,可以有一种共同的模式,第一层次感受,通过声音与颜色,五官等激起共鸣。第二层次分析,对教材的定义、内容作用等进行分析,第三层感悟通过各各种意见、观点碰撞加以老师的导行,一步步达到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因此对于这一节课,应该再创设一些情境,设置一些与内容密切相关却相对浅易的问题,以便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不是仅仅是看几位同学在那里表演,假如这几位同学也失去了表演的信心,那么老师就找不到配合的学生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通过这样处理,在内容由易到难,设问上层层深入,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能不断探索层次更高的问题,通过循序渐进,达到点石成金的目的。

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老师应该有意识地编拟各类层次的问题便于课堂提问。鼓励所有的学生大胆发言,排除自卑、胆怯心理,勇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同时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在品德课课堂教学中,要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作为教师除了认真研读课标、备好教材、把握恰当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得备好学生,课堂时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思维、情绪、语言、动作等等,加上自己的思考和见地,走进学生,演奏出与学生认识相当的和谐音符,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必然会让课堂有种水到渠成之感,这也是课堂焕发生机的生命之源。

参考文献:

[1]洪春杏.关于新课程教学的体验与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3.

[2]张庆林.创造性研究手册.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3]马立,宋乃庆.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