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实现硬笔隶书入帖临摹与出帖创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实现硬笔隶书入帖临摹与出帖创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如今,硬笔书法艺术已成为一个日渐成熟的艺术门类。众多硬笔书法爱好者已把临摹古人作品当作提高自身书艺水平的不二法门。在这个不断向古代经典法帖临摹与学习到消化创作出契合书家自身审美理想的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大家一定会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感受。

《青少年书法》杂志与中国硬笔书道论坛网再度合作,打造一个楷书、行书、隶书等系列经典讨论征集活动,尤其欢迎广大硬笔书法家或爱好者把自己临帖的方法作个较为详细的介绍,如如何选帖、入帖、化帖、出帖等,让更多更广泛的热爱硬笔书法事业的朋友懂得如何来实现入帖临摹与出帖创作之间的自然转换,为促进硬笔书法艺术创作做些必要的探讨。在此感谢中国硬笔书道论坛(),感谢阿中和各位网友的支持。

吴峰创作感言:

《曹全碑》为汉隶的代表作,在现有的汉碑拓本中,《曹全碑》显然是碑文保存最完好,且最受书法爱好者欢迎的法帖之一。对临,即对照字帖,一笔一画模仿着写,要完全忠实于原帖,要做“字奴”。清翁方纲说:“愚最不服临古帖以不似为得神,形之不似,神于何似?”因时间所限,为求形似,这几天读帖较多,读帖是初学者学习书法的好方法。《曹全碑》风格婀娜多姿、结体丰韵,比较好学,再加上多读帖,应易上手。著名书法家蓝玉菘先生说过:“临帖与创作的关系,按100天计算,须81天看帖,9天临帖,10天创作。”由此可见读帖之重要。另外,抓住具有典型意义,或特殊风格的字来临,因隶书字形扁方,蚕头雁尾明显,应多临一些以长横为主笔的字,触类旁通,这样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获颇多。还要注意临时一定要一丝不苟,要“斤斤计较”于一点一画之得失,即对每一笔的起止、粗细、向背、长短、曲直、方圆乃至运笔的疾迟、轻重、使转都悉心研究,细细品味,才会吃透原帖,事半功倍。天道酬勤,功到自成,并以此与中国硬笔书道论坛众书友共勉!

主持人语:

吉林吴峰所临之《曹全碑》颇得其舒展之姿,且不柔弱,做到这点十分不易,因为《曹全碑》是最易写成柔弱之态的。其形式也很有古雅之气,和字的气息比较相合。但在一些字形上似乎还不够准确,有些字欠紧凑,使得气息有些松散。相对而言其创作作品更佳,更有意味,字形上也更具丰富性,很耐咀嚼,如能解决好不稳的问题,则会更加精彩。

杨铭创作感言:

《西狭颂》又名《惠安西表》,此碑书法结体方正,雄深朴厚,醇古厚润,气势磅礴,是东汉隶书比较成熟的代表作品。与秀逸型的碑刻在风格上形成了鲜明对比,此碑给我的感受是以方入笔、铺毫运笔、方正收笔、着力三分,布势大方,不求细小变化,品格古雅。杨守敬云:“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于黄初三碑之折刀头。”此语颇有其理。用毛笔转化成硬笔临帖很受局限,难以表达得丰富、精到。所以我只能追求一种情趣,风格质朴、古拙的意境,对其提按、折角方正的用笔把握得不是很好,在出帖创作时,最想追求的还是用笔松动、率真的一路。但实在是能力有限,奈何,奈何!

主持人语:

《西狭颂》作为汉代摩崖的代表作,极具宽博之气,吉林杨铭所临之作将这种宽博表现得是比较充分的,线条的质感参差有变,具有很强的伸缩力和弹性,形与神皆得,这是其成功之处。至于不足,作品用纸未能与书法本体风格相润和。其创作作品在墨的运用上很有特色,但作为对联的创作,没有把上下联这种需要顾盼变化表现出来,有些僵硬。另外款字印章过大,略有喧宾夺主之嫌。

杨宇力创作感言:子午书简 梦回秦汉

汉碑浑穆凝重,金石弥漫,盖因刻石传拓所致。而秦汉时期的简帛书墨迹则流畅生动,率意自然,更接近古人隶书的本真。简书的大量出土,为学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甘肃出土的西汉《武威王杖诏令册》木简,结体规整简净,书写清新自然,字法上退尽篆意,已是较为成熟的隶书木简。临习此简,对于书写技巧并没有太高的要求,做到仔细观察,注意把握结体运笔,多加摹习,即可临像。但是,形似并不是最重要的。古人云:“技进乎道。”仅有技术层面的东西是不够的。所谓“书外求书”,或许更应该关注那一段历史,品味那一段文化。于是,我想到亲手制作简易木简,临书其上,通过体会古人的书写状态,来思索那一段古代文明。作为一种尝试,供方家一笑耳。

我在创作作品的章法上将字距拉开,显得疏松错落。运笔注重中侧变换,夸张笔画粗细变化以强化简书语言特征。字法以武威简书为基础,略参居延汉简笔意,首尾两枚木简更参以秦楚简篆法。加之所选木简材质较旧较杂,且长短不一,故做残损,使其更加透露出一种古拙之意。制作完工不觉已过深夜12点。子午书简,实有几分梦回秦汉的感觉。

主持人语:

浙江杨宇力的材料的选择是很大胆和创新的,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其临作作品给人一种古气荡漾、风味悠远的感觉。但其“闻”、“令”两个出长笔画的字在横方向上处在了一个横向线上,多少给人以雷同之感,应该有意调整一下,那样或许会更好。落款的书风和字数过多影响了其古意。如果继续用汉简落款,就更完美和统一了。其创作作品无论从字形还是气息上都具有很浓郁的汉简书特征。可算是学简的成功之作。落款也是有些草率,对整幅作品的艺术性有一定的破坏。

杜伟国创作感言:求天真 法自然

《张迁碑》稚拙简朴,方整横绝,乃汉碑中古拙绝世之品。其用笔沉稳浑厚,转折劲挺爽利,波画左右伸展摆动,有效破除了板滞之弊。其笔画寓巧于拙,寓圆于方,不失生动而又变化无穷,是近年来我最喜欢的格调。临习时主要着眼其方整古拙及其变化,把握好古拙与灵动的关系。而每每在所谓创作阵痛时,特别对《张迁碑》微妙而又巧妙的结体变化叫绝。它似乎没有大起大落,却用一些看似平实无奇同时又寓巧于拙的变化诠释着什么是天真,什么是意趣。这“若拙”形式下的“大巧”内涵相信就是我正求索着的吧!

主持人语:

江苏杜伟国的临作用不同的笔而为之,表现出来的风格是统一的,但细细品味还是给人以不同的感觉,一半得其厚重,一半得其硬朗,能于同中求不同,应该算是有想法的,其实这样的训练在一些美院的教学中是很多的。其创作作品,形式很好看,相对来说右半部分写得稳重些,左半部分的黑底白字没能压住整体的气韵,最出彩还是那行落款了。印泥颜色的不统一也是瑕疵之一。

王洪宇感言:

从临摹到创作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更是书写者从“无我”到“有我”,又从“有我”到“无我”的一个循环过程。临摹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形似”这一层面上,我们首先应清楚地知道通过临摹所要汲取的营养是什么,至少需要关注这样几个问题:其艺术特色与精髓所在,其用笔方法与结构、布局规律,其文化内涵与风神面貌等。创作的前提在于积累,“厚积”才能“薄发”,“水到”方可“渠成”。创作更需要创新,需要鲜活的创作激情,体现作者自己的思想境界。创作是综合性的,创作又极具个性化,创作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否定和完善的结果。

主持人语:

吉林王洪宇临习的《张迁碑》和《礼器碑》临作用笔精到,不激不厉,得平和之趣,古意盎然,形神俱备。当属高手之作。其创作之作,点画严谨精到,杂糅几种书风,然因个性不敢张扬,故没有自家面目,凭这样的功夫和手上感觉应该追求书风蜕变,方可成为一代表人物。

黄福耀创作感言:

《张迁碑》在汉碑中别具一格,用笔以方笔为主,结体以方正为主,笔势内敛,笔力沉着。体势古拙而富有奇趣,为众多书家所喜爱。清何绍基隶书,运笔主圆,洒脱空灵,结构似潦草而实不苟且。他曾多次临摹汉碑,临《张迁碑》等汉隶名碑达百余通,终成清代隶书一大家。(当然他的行书更具有魅力。)

近一阶段,我于隶书取法主要以何绍基所临的《张迁碑》为主,尝试容《张迁碑》之方正,纳何绍基之空灵为一体。此次创作的李白《乌夜啼》就是这一尝试的体现。创作中,从大处着眼,注意结体以方正为主,同时讲究字的横、撇、捺、点等笔画的形态特征,力求在拙中求巧,体现自我面貌。

主持人语:

湖南黄福耀临的《张迁碑》从字形上来看是很近似于原作的,倒不太像临的何绍基临本,应该说是一幅成功的临作。或许用的是美工笔的缘故,线条侧锋较多,显得有些单薄,缺少古拙厚重之气和波折产生的特有韧性。其创作作品整体效果不错,有几个横画过度弧形,给人感觉乏力拖沓,落款楷书比例过大,已经与正体内容平分秋色了。

杜鹏飞创作感言:让线条伴我去散步

硬笔作隶书实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原因是硬笔很难表现出线形的粗细枯湿、线质内在律动等变化,易过于求法度而失情趣,便落入装饰性描头画尾之俗格。但人常说知难而进,故常放胆一试。《石门颂》的特点是线条极力舒展,豪迈大气。一件名碑名帖,供书者演绎的信息量非常丰富。我常先读整张拓片,读至有感觉时,恨不早生千载前甘为书者刻手之门下走狗,即不择纸笔,实临意临交替进行。临摹过程中,常会触动一种鲜活感觉一种创作冲动,这时就选一内容创作作品。这两件习作即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临摹习作,我着力提取线条之筋骨,尽量贴近原碑野逸跌宕之体势。创作习作,用一根线条,在保持字形不散前提下,着力排宕荡逸。有得有失,聊备观者一哂。有书友或有过于似毛笔之讥,我想,笔不论硬笔毛笔,纯乎我手写我心,何必落于下乘拘泥于表相?在日益忙碌的今天,偷得半日闲暇学一学汉人的纯真质朴,学一学汉人视大川为小丘的气概,放飞自己的心灵,让线条伴我去散步,快哉快哉!

主持人语:

安徽杜鹏飞所临之《石门》得其浑厚之气,线条的节奏感更为强烈,更具感染力,但《石门》的开张和飘逸的味道则相应地减弱了许多,这也就是有得必有失了。其创作和其临作在气息和框架上是很一致的,在字形和用笔上具有了当今一些隶书名家的影子,可谓善学能化者。今后应注意在丰富线条节奏感的同时要避免过多的摆动带来的松散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