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陈国成的篆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陈国成的篆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陈国成,1964生于黑龙江海伦市。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大庆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大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石峰印社社长。出版有《元明印论研究》、《吾衍〈三十五举〉研究》等。

陈国成学习篆刻从汉铸印入手,先后临摹近千方。初始追求形似,关注转折、端点、字形,得出的结论是汉铸印易于上手、简单。随着临习数量的增多,关注点开始转移,开始重视线条的线质、线性,得出的结论是汉铸印并不是那么简单,并非早期认识的横平竖直、缺少变化,而是异常丰富、变化多端,突出工艺线质,强调变化,充分表现方劲挺拔的线条质感。临摹的后期,兴趣点又发生了转移,不再拘泥于具体的形态,而更加注重汉印整体的神采意味,对西汉不同时期和东汉不同时期的作品有了不同的感悟。汉印通过整齐的质感,引申出理性、敬仰、质朴的联想,显示了宽舒、和平、庄重的意味,其平整中显示的流动之气,蕴含了线条的统一、包容和含蓄,正是汉文化博大兼容特点的深刻反映。

对汉铸印“平正观”的深刻认识,为其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风格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一阶段大约经历了五年光阴。

2000年,在经过了几次系统学习训练之后,陈国成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学习的目标转移到明清流派篆刻风格。书晋诗唐,词宋曲元,古往今来,一峰高耸,后世难以伦比。而篆刻领域流派篆刻艺术在明清的奇峰突起,形成了与秦汉印艺术双峰对峙的局面,这在中国文化的其他品类中是罕见的。陈国成深知其理,他从理论出发,寻求突破点,先后阅读了《明代流派印章初考》等大量相关文章和著作,理顺流派之间的传承和相互影响,探讨其成因和历史背景,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他的头脑中渐渐变得清晰。尤其是晚清的吴昌硕、齐白石、黄牧甫诸家对他的印风影响最大,他似乎找到了自身性格的突破口,创作的第一批印作如“关公大刀”“陈大刀”等即带有浓厚的吴昌硕浑厚古拙风格,大刀阔斧,艳丽至极,连续两次入选全国展。

对明清篆刻流派印风的浸淫,不仅开拓了他的篆刻思路,也大大增强了他的创作欲望和自信心。他一发不可收,连续创作了数百方作品,沉浸在刀与石碰撞的神奇感觉中,在“险绝”的道路上忘情地跋涉着。这一时期的朱文印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平淡”“桥上行”“佛之印”“粟末书士”等印多次入选全国展,受到业界的好评,并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篆刻面貌。

陈国成并没有停止其探索的脚步。2003年,他开始尝试大印的创作。他先后研究了历代官印的线条技巧,撰写了相关论文,研究了当代大印创作的优秀作品,确立了书法因素在当代大印创作中的主导价值,在邓石如“印从书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适合当今时代风尚的大印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书法前提,避免出现小印简单放大的粗浅思维。他的印作“曹大将军”“无限风光在险峰”“纳须弥于芥子”等受到同行的肯定。应该说,这一时期也是其“险绝”阶段的延续。

2003年,他有机会成为吉林大学的访问学者,孜孜以求一年有余,“学然后知不足”。2004年,他考取了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书法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从师于著名书法家丛文俊博士。2007年,他顺利毕业,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位书法文献学硕士。2008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书法方向计划内统招博士研究生,成为黑龙江历史上第一位书法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在吉林大学的七年脱产学习期间,陈国成由大学教授转换到学生的角色,每天背着学生书包,在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四点之间奔波求学。每次听课他最早到达教室,晚上在图书馆翻阅资料最晚离开。他深知做学问要专,更要博。七年里,他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角色,也忘记了自己曾经有过的辉煌,埋头于学业,如饥似渴,尽情地吮吸着吉林大学丰富而深厚的学养,努力奠定自己渊博扎实的学术功底。他的硕士论文以印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吾衍《三十五举》为研究对象,他在该文的提要中说道:“本选题以中国古代印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吾衍《三十五举》为研究对象。试着以传世文献与考古发掘实物作为主体材料,以考古材料为依托,以历史文献、文字学、文化史为理论支撑,并借鉴其他门类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从《三十五举》的相关问题和《三十五举》分举等两编入手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进一步廓清吾氏相关印学思想,丰富近现代印学史料。2.通过对《三十五举》地分举疏评,力求全面掌握《三十五举》的学术价值,正确评价其成就得失。3.进一步校勘整理《三十五举》。4.对涉及到的印学史上的一些尚有争议的问题加以阐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的博士论文选题针对中国古代印论的理论渊源和框架结构,从宏观角度全面理清中国古代印论的源流及其结构,可谓前所未有。其研究思维的扩大反映了多年勤奋苦读所带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作用于篆刻艺术而产生的学术观照及其对“平正”的新的追求。学术论文作为展现学术成果的一种主要方式,在表达学者的学术见解时,必须要有缜密严谨的立论求证。尤其是驳论文体,更是对作者论证功夫的一种考量。出入千数百年,纵横百十数家,使他眼界开阔,见解犀利。与大师们的频繁接触,陈国成有机会得以认真地梳理自己的学术思想,忘情地品尝着前辈的硕果。他仿佛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学术研究如鱼得水,书法篆刻水平飞速提高。许多迷惘的思路都找到了源头,许多困顿的想法进一步廓清。

近来,他创作了《百家姓》朱白印两套共计1008方,均为小印,我不禁想到《书谱》所言:“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陈国成正当壮年,有十几年的技法训练的基础,有近十年的学术理论的滋养,其篆刻之路必将在平正、险绝、平正的往复中不断进步。如今,他依然固执地坚持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信念独步前行。庄子云:“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