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中西结合疗法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治疗中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ce、OVID、Pubmed图书馆数据库相关信息资料, 查找单纯西医治疗与中西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的随机对照临床实践。用数据RevMan 5.1软件对筛选出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 研究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502例患者,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病死率分别为6.97%、19.57%, OR=0.31(95%CI=0.18~0.56)、P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治疗效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进展和治疗期间容易并发呼吸衰竭, 且常规西医治疗效果不佳[1], 本次研究通过Meta分析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了调查分析, 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安全有效。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研究类型:研究组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 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 且为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对象: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诊断标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等类具体科学的诊断标准[2]。干预措施:研究组为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照组为单纯西医治疗。

1. 2 方法 对Cochrance、OVID、Pubmed图书馆数据库进行计算机检索, 检索时间截止至2013年8月。检索工作不限制语种。

筛选出的资料由2名专业评价人员独立分析试验、提取资料与数据, 发生意见分歧则进行讨论或由第三者判定。查找单纯西医治疗与中西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随机对照研究[3]。

1. 3 数据处理 筛选出的研究数据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所有纳入的资料数据均进行异质性检验, 显著性标准为α=0.10。资料数据见无异质性通过固定效应模型FEM检测;有异质性的数据通过随机效应模型REM检测。分类数据检测结果使用95%CI、OR表示, 95%CI及WMD表示连续型变量数据检测结果。

2 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502例患者,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病死率分别为6.97%、19.57%, OR=0.31(95%CI=0.18~0.56)、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为临床常见、发生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患病后有气流受限进行性加重的现象, 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工作, 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4]。

为了解近年来国内外临床治疗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的研究与实践现状, 本次研究通过计算机检索联合meta数据分析的方式对多个数据库文献资料进行了筛选和检测分析, 研究最终共纳入了10篇文献中10项相关随机对比试验, 主要对研究中患者的有创通气时间、VAP患病率以及病死率数据信息进行了检测分析, 通过对上述3项指标的分析对比, 客观了解了中西医结合疗法相对于单纯西医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5]。研究分析的结果显示,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临床治疗各方面更加安全有效, 虽然中医与西医的治疗理论以及药理特点、临床效应不尽相同, 但临床上两种疗法可相互协同作用、产生极佳的临床效果[6], 在单纯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规范治疗, 可有效调理通气作用及血气功能, 效果显著[7]。本次研究结果为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治疗工作科学开展。

参考文献

[1] 夏艳,王宏星,邵少英,等.低糖高脂肪营养支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1,36(10):1274-1276.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修订版).中华结合和呼吸杂志, 2013, 36(4):255-264.

[3] 韩云,张燕,谢东平,等.中医调肠法配合无创通气治疗AECOPD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30(8):814-818.

[4] 沈景昊.COPD合并呼吸衰竭经无创通气治疗61例的临床分析.现代医药卫生, 2012,28(1):52-53.

[5] 席崇.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肌疲劳的临床观察.临床肺科杂志, 2011,16(1):35-37.

[6] 杨咏梅.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治疗分析.大家健康(中旬版), 2013,7(6):79-80.

[7] 曾奇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60例疗效观察.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1(10):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