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碘伏溶液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术后术腔冲洗疗效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碘伏溶液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术后术腔冲洗疗效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真菌鼻窦炎术后碘伏局部术腔冲洗与生理盐水冲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5例鼻内镜术后常规生理盐水术腔冲洗,治疗组术中及术后1月内每周一次0.05%浓度碘伏溶液术腔冲洗,随访2年,观察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鼻内窥镜手术;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碘伏;术腔冲洗

中图分类号:R76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0-02

真菌性鼻窦炎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大类,临床常见的真菌球和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属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1]。我科从2006年3月至2011年12月跟踪随访5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noninvasive fungal sinusitis)患者,随访时间1年至2年。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鼻内镜、鼻窦CT检查和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病检证实均诊断为真菌性鼻寞炎。25例患者术后鼻腔清理时先用生理盐水冲洗窦腔,术中及术后1月内每周0.05%浓度碘伏溶液术腔冲洗,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次探讨的病例共50例,其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25~68岁,平均37.5岁,病程5个月至8年,均为单侧发病,病变限于上颌窦36例,累及筛窦14例;左侧发病28例,右侧22例。症状表现为:单侧鼻塞、涕中带血、涕中带脓、涕中有豆渣样痂皮、上列牙痛以及伴有剧烈头痛。术前检查:所有患者鼻腔黏膜慢性充血,20例患者中鼻道钩突黏膜充血肿胀息肉样变,12例中鼻道浓涕或下鼻道浓涕,9例伴有中隔偏曲,7例鼻道中见褐色或干酪样坏死物质。所有病例均带有窦口鼻道复合体受阻的现象,此外,有3例患者在进行鼻腔检查时未呈现明显的阳性特征。以上病例进行CT副鼻窦扫描提示上颌窦腔内软组织密度影,45例软组织窗可见带有不规则的点状斑影,10例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患者在术后的病理诊断确定50例均为曲霉菌感染。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局部麻醉下在鼻内镜下手术,在鼻内窥镜下进行中鼻道息肉的切除与清理,对累及筛窦的患者进行筛泡的咬开,对筛窦病变较为严重的患者进行自前而后的全组筛窦开放处理。对伴有鼻中隔偏曲的9例患者同时行鼻中隔矫正术。术中发现真菌性鼻一鼻窦炎患者的上颌窦自然开口多以吸收变大,不需要特别扩大,再分别用0°、30°、70°鼻内镜对鼻腔中鼻道、筛窦内及上颌窦内的真菌团块及病变黏膜组织分别送病检,用吸引器彻底吸尽窦腔干酪样块状物。并用2O~50mL大空针用生理盐水反复加压在此基础上冲洗窦腔。治疗组用0.05%的碘伏溶液100ml术腔冲洗。手术完毕之后,用膨胀的海绵塞住鼻腔,术后5d之内进行抗生素治疗。

1.3 术后处理

1.3.1 治疗组

前2个月每周1次鼻内镜检查及术腔换药,前1个月每周一次术腔在内镜下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再用0.05%的碘伏溶液100ml术腔冲洗,第二月每周一次换药单纯生理盐水冲洗术腔,同时详细记录手术腔内分泌物和窦内黏膜情况,必要时再次做分泌物培养和术腔内组织病检,且对术后窦窦口粘连闭锁的在鼻内镜再次扩大鼻窦口,随访时间1年至2年。嘱患者鼻腔局部喷肾上腺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3个月。

1.3.2 对照组

25例患者在术后2月内行鼻腔清理时只用生理盐水冲洗术腔,其余处理同治疗组。

1.3.3 疗效评定

参照海口标准,根据术后6个月鼻内镜检查结果分为治愈、好转、无效。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术腔上皮化,窦口开放良好,无脓性分泌物及真菌团块;好转:临床症状好转,术腔上皮化,窦口开放,有脓性分泌物但无真菌团块;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术腔未上皮化,窦口开放不好或闭塞,有脓性分泌物及真菌团块[2]。

2 结果

治疗组治愈22例,好转2例,复发1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治愈15例,好转4例,复发5例,总有效率76%。经检验两种方法的总有效率差异明显(P

3 讨论

过去人们认为,真菌性鼻窦炎集中病发群体是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机制受到抑制、长期应用抗生素以及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糖尿病、或是长期需要化疗的肿瘤患者。但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患者并没有以上各种病症。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随呼吸进入上呼吸道,并可作为腐生物而长期存在鼻腔和鼻咽、口咽黏膜上,不引起任何症状。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和(或)出现下述局部诱因时,真菌的生长繁殖有了良好条件,此时方出现致病能力。局部诱因为:(1)鼻腔和鼻窦的慢性炎症;(2)外伤;(3)窦腔内有病理性分泌物潴留;(4)鼻通气引流受阻;(5)上颌窦内壁及自然开口处存在黏膜皱褶和屈曲的隐窝[1]。上述原因导致鼻腔或鼻窦的气流不畅时,鼻腔内部会形成湿润、缺氧的环境,分泌物滞留于鼻道内部,形成适宜真菌繁殖的环境,伴随着鼻腔内部纤毛运动功能丧失,真菌性鼻窦炎便发生了。根据鼻窦粘膜炎性反应特点,骨壁破坏及干酪样坏死程度。结合临床特点分为非浸润型和浸润型两类。临床常见的真菌球和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属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本组非浸润型50例患者中全为曲霉菌感染,符合真菌感染中曲霉菌感染最常见的文献统计。现真菌性鼻窦炎术后随访中多不主张全身性使用抗真菌药物,因窦腔内缺乏血供,全身用药一是难以在病灶局部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其次是全身副作用加大。局部用或不用抗真菌药物争议较大。本实验采用0.05%碘伏溶液行术腔冲洗,碘伏是碘与表面活性剂形成的不定型络合物,表面活性剂为碘的载体和增溶剂,碘元素以络合或包结的形式存在于载体中。在水中,碘(80%~90%)缓慢地游离出来,产生杀菌作用[3]。碘伏属中效消毒剂,杀菌作用迅速,低毒,对皮肤、黏膜无刺激,适用于皮肤、黏膜的消毒[4]。碘伏的杀菌机制一般认为是基于它的碘化作用以及对细胞外层的破坏作用。游离碘可直接与菌体蛋白以及细菌酶蛋白发生卤化反应,破坏了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导致微生物死亡。由于碘伏的表面活性和乳化作用,一方面碘伏穿透性很强,另一方面乳化作用使细胞壁破坏,碘大量进入细胞内。有研究表明,碘伏破坏了细菌胞膜的通透性屏障,致使胞内容物外漏,导致微生物死亡。碘伏有广谱杀菌作用,能够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碘伏在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5]和真菌性阴道炎[6]方面取得明显疗效,故本组临床试验利用0.05%碘伏溶液每次100ml在生理盐水术腔冲洗后再冲洗术腔,即利用其清洁作用,同时术腔存留的碘伏溶液对真菌的杀灭作用,起到了较好的治疗作用,在术腔上皮化过程中未见其不利影响。杨勇等[2]主张真菌性鼻窦炎仅需用生理盐水冲洗上颌窦腔,每周1次,连续3周。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明显(96%和76%),并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与细菌性鼻一鼻窦炎的总有效率(98%)基本一致,说明0.05%碘伏溶液的局部冲洗对真菌性鼻一鼻窦炎的疗效是有帮助的。有助于预防真菌再度出现或移地生长,达到炎症消退,黏膜愈合上皮化,防止复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等.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61-1165.

[2] 杨勇,黄英.真菌性鼻一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观察[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9,15(2):138-140.

[3] 薛广波.现代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l8-429.

[4] 顾德鸿,张慧贤,主编.医用消毒学,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57-263.

[5] 文茹等,碘伏治疗耳真菌病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11(1).13-13.

[6] 柯桂中,等.碘伏溶液阴道冲洗治疗霉菌性阴道炎.创新医学研究2006.3(12)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