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析南京地区屋顶花园地域性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析南京地区屋顶花园地域性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城市中的“第五立面”――即屋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屋顶上进行绿化设计也逐渐被人们所倡导和推崇。近些年来,国内外不乏优秀的、特色鲜明的成功案例。其中有代表性的当是日本大阪市难波公园屋顶花园设计,堪称经典。难波公园的屋顶花园改造设计使人们看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共生。但是,现有关于屋顶花园设计研究的文献、案例都较少有关注重屋顶花园的地域性研究,笔者尝试从本文浅析南京这座既古老又现代的都市在建设屋顶花园地域性方面的设计。

面对近年来现代城市中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恶化的生存空间,为了缓解现代城市“热岛效应”、节约能源、提高空气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刻不容缓的任务。继传统的地面绿化和立体垂直绿化之后,人们开始将视线聚焦于建筑物的“第五立面”即屋顶,并以建造绿色景观这种形式对屋顶进行绿化设计――屋顶花园设计。

自从上世纪60年代起,国内开始逐渐了解屋顶花园,到上世纪70、80年代国内开始设计屋顶花园,如广州中国大酒店、北京长城饭店、成都饭店等,它们对外开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随着社会上人们对屋顶花园认知的逐渐提高,国内的一些大型经济发达城市已将屋顶花园建设列入城市规划当中。这个结果很值得庆幸,也非常令人欣慰。

然而,笔者通过查阅了相关文献、期刊、杂志和论文,发现关注屋顶花园地域性方面研究的文章却不多,所以本文尝试从地域性这个方面为出发点浅谈南京屋顶花园设计。

研究一个城市的地域性设计必然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着眼,其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满足人们在现代城市生活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将人文和历史文脉整合到环境中来,设计出适宜居住的空间和场所。自从笔者有幸参观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发现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屋顶花园的设计纳入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整体环境中。并通过把握和运用以往城市设计过程中所忽视的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以更高的要求来设计建筑物屋顶。在引入创新性设计手法的同时,更要将地域性文化特征作为设计重点加以诠释。

屋顶花园的定义和地域性屋顶花园定义

1. 屋顶花园的定义 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桥梁(立交桥)等的顶部、阳台、天台、露台上建造花园、种植适宜的花卉和树所形成的景观。

2. 地域性屋顶花园定义 在选取研究的某个城市或地区,以其特有的人文景观、历史文脉、气候特征和自然因素综合考虑设计出的屋顶花园。

屋顶花园地域性设计

1. 概述 眼下的屋顶花园设计,设计师们更多的是从屋顶花园在建筑物屋顶上的施工工艺、植物类型的选择、种植的方法、防水的处理、建筑物(构筑物)顶面是否承重、栽培基质的选用着手,以上所列举的种种都是屋顶花园设计的“形式”,往往忽视了设计的“内容”。曾有设计大师说过,形式要追随内容。屋顶花园设计要避免走“千顶一面”的老路,务必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脉,这样设计出的“内容”才能够更加契合当地的人的“口味”,切实的拉近“内容和形式”之间的距离。南京城是一个享有“六朝古都”文化的现代化大都市,她的历史文化底蕴醇厚,古往今来迁客骚人多汇于此、留下众多文化遗迹;如,一些民国风的建筑和以白酒坊为代表的城南老街巷,给景观改造设计留下了丰富想象的空间。屋顶花园作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伊始就因深挖南京悠久历史,塑造具有文化品质内涵的城市景观。

2. 屋顶花园地域性设计内容

(1)老旧物屋顶改造 对于老旧建筑屋顶改造一定要结合其本身的设计特点,在充分考虑其安全性、荷载性、防水性、排水性的基础上,一定要保持好原有的景观风貌,修缮已经损坏的部分、续接新的设计规划力求继承和回归传统历史地域景观风貌。

(2)新建建筑屋顶 对于新建建筑屋顶花园设计,必须首先考虑荷载、布局、给水系统、防水、排水、种植土、植物选择、安全防护等较为“机械”的设计因素以外;更多的是考虑将南京的地域性文化特征以抽象的形式融入进景观设计中去,如:历史悠久的明代老城墙,以南京自然条件去诠释其屋顶花园的景观形式。

屋顶花园地域性设计的自然因素

1.气候因素 南京地处中纬度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特点。年平均温度15.4℃,一年之中最高气温37℃左右,最低-10℃左右;南京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地区。每年初夏,受锋面雨带影响,南京进入梅雨季节。梅雨过后,天气晴燥,常会形成伏旱。

从以上气象数据不难看出一年之中的夏冬两季都是人体感觉极不舒适的季节。随着气温的变化,人们从生理到心理也相应的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在设计屋顶花园时需要将温度、湿度、日照、通风、降水等重要因素考虑进去;地域不可能更改,这就要求构思时把握住南京的气候因素设计出以人为本(考虑到人体的切实感受)成功的、符合地域特点的屋顶花园。

2.材料因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地理维度存在着差异,形成每个地区所特有的地质状况。我们的祖先在建造房屋的时候,就地取材,结合当地的施工技术,完成的建筑具有浓烈的地域符号性。现今我们在建造建筑物和屋顶花园时,如要体现地域性特点,所需成本较高。如果能够使用本地的材料,不仅可以降低造价、节约经费,而且有利于屋顶花园景观更能反映出地域特色。

3.植物因素 自古以来植物在人居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马上令人种竹。有人问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释,“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宋・大文豪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一文中写过这样的诗句:“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植物品类繁多,生长环境多样。作为屋顶花园主角的植物能够原汁原味的反映出地域性特征,设计中应大量应用南京本土植物,如:佛甲草、垂盆草、凹叶景天、金叶景天、玫瑰、迎春、六月雪、石榴、红枫、小檗、南天竹、桂花、八角金盘、金钟花、栀子、金丝桃、八仙花、迎春花等。它们不仅适应本地自然条件,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态效益;同时它还可以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屋顶花园地域性设计的人文因素

1.人文因素 百度百科上解释: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中华有56个民族,有多种带有明显地域性符号的人文,它们是当地居民的精神象征,它们被一代代人薪火相传;当然,时至今日传统的地域文化中不科学、不健康的部分我们不应继承传扬,而那些能够满足人们正常情感需求和正确价值取向的部分我们则必须守护它们。

所以,设计屋顶花园景观方案,务必要融合本地地域文化,并且能够得到取得居民们的共鸣,唤起对标志性地域文化的认同感。

屋顶花园地域性建筑特质和设计要素

1.屋顶花园地域性建筑特质 地域是建筑的立身之地,它是建筑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之一,建筑的建构,必须符合地域特征构成的各种要素以及当地的地方资源,它们给地域建筑以重要的影响。屋顶花园是设计在建筑物屋顶的绿化景观,自然也遵循这一特质。

2.屋顶花园设计要素

(1)平面布局设计 屋顶花园的平面布局设计受到诸多限制。首先,与地面景观设计相比较屋顶花园可用来“发挥”的面积较小;其次,屋顶花园的形状是追随建筑物顶面的形状,不可能随意改变其原有状况。如何巧妙化解由于局限性所带来的难题呢?前辈大师曾说过:“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古代园林尤以造园组景手法最为精妙。古人总结18种方法:对景、借景、夹景、框景、隔景、障景、泄景、引景、分景、藏景、露景、影景、朦景、色景、香景、景眼、题景、天景。其中“借景”、“对景”、“分景”为组景18法中最为重要的手法。

《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意为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在设计屋顶花园时当以“借景”手法,取得“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

(2)建筑物、小品设计 南京一些高级宾馆和涉外酒店都会设计有公共游憩型屋顶花园为了满足游人的观赏休憩需求。其设计区域内可以通过建筑物形式、材质、颜色展现南京六朝古都地域文化特色,如:亭、台、廊、花架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展示地域文化的方式也不同,但都具有地域特色的符号性。

“红花还得绿叶配”,“味道”醇厚的屋顶花园当佐以别致、小巧玲珑的小品设计作为“下酒菜”。常见的小品包括:雕塑、花坛、座椅、灯具、垃圾筒、标志牌等。一方面,它可以为人们提供生理层面的需要;另一方面,它更能提供精神层面的享受。

(3)传统铺装设计 铺装,是指在景观环境中运用自然或人工的铺地材料,按照一定的方式铺设于地面形成的地表形式。作为景观设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铺装主要通过创造出了优美的地面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增强艺术效果。

城市中屋顶花园的铺装设计中可以融入吉祥纹样、色彩等,如:铺装纹样中蝙蝠造型,“蝙蝠”寓意“遍福”象征幸福延绵无边;又如:纹样中葫芦造型,“葫芦”谐音“福禄”,一方面寓意“福”代表家庭幸福,平安;“禄”代表财源广进。另一方面葫芦籽数量众多,寓意子孙昌盛,多子多福。或运用地方材料,如:侧砖、青石和方砖。在铺装设计中蕴藏深层次含义。极其鲜明的凸显地域特征。

结语

毫无疑问,传统地域文化不能随着其产生的历史阶段而离我们渐行渐远。恰恰相反,现今的艺术工作者们和设计师们更应为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付出自己的努力。

南京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结合本地自然气候选择适合屋顶环境生长的植物,优先使用本土植物;在结合现代城市景观施工技法的同时,务必结合南京城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和地域性特征融入进整体的方案之中,使南京的地域特色不可复制,走出“千顶一绿”的设计怪圈。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郭立春(1982-),男,南京工业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邮编: 21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