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路桥商贸市场发展概况及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路桥商贸市场发展概况及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郑琦 单位:台州市路桥规划管理处

路桥区是台州市的商贸区,其商贸城市的定位脱胎于专业市场的发展。路桥市场的发韧,不能算早。且不说‘旧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川的野蛮时代,当先人根据商周时代规划实践总结出“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市即市场)的规划理念并把之收人《周礼》时,路桥尚是滩涂一片;当宇文恺在长安热火朝天地规划建设东市、西市并影响着远至日本的城市布局时,台州在中原人看来还是一个僻左之地、贬滴之所,来济、骆宾王都被贬至临海,宰相降为刺史、侍御史成了县垂;只是到了靖康之后,宋室南渡,才带来了路桥人口的集聚,志书也记载:“自宋南渡,人物渐繁,商贾渐盛”,“百货糜集,远通数州”,这应该是路桥市场的起源。市集的地方就在今“十里长街”一带的河埠、桥边,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旧中为市”、朝聚暮散的初始模式未能有革命性的根本改变。然而,今天的路桥作为商贸城市的典型代表被列入高等学校国家重点教材《城市规划原理》,成为商贸城市(类型)两个例证之一,川这种巨大跨越在短短的20年间得以完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城市规划的合理引导。

一、改革开放以来路桥商贸市场发展概况

回顾路桥商贸市场的发展,我们可以把它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一1984年)是市场从无到有、从沿路设摊到进场交易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大批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投身于手工生产和集市贸易,每逢农历三、八,上市人数达10万人以上,而交易场所即为宽度仅2.5一3米的“十里长街”。1982年,路桥镇永跃村以4万元建起了简易的棚屋市场,成立了浙江省最早的专业市场—小商品市场,打破了计划经济禁锢,开创了经济市场化的先河。其后钢铁市场、机电五金市场、旧机械设备市场相继建立,至1984年全镇(当时路桥只是黄岩县的一个镇)共有市场16个,用地4•33公顷。第,二阶段(1985一1994年),以创建骨干市场和建立专业批发市场群体为主要特征,掀起市场建设的高潮。经过培育,进场集中交易的格局形成,出现了小商品批发市场等几家批零兼营的专业化骨干市场。1992年,总书记视察路桥,对路桥市场建设和发展给予充分的肯定。1992年路桥市场成交额13.9亿元.是继金华义乌、绍兴柯桥之后的浙江省第三大市场。其间中国日用品商城、副食品、五金、家具等专业批发市场相继建成。至1994年底,路桥全区有各类市场66个,建筑面积26.4万平方米,成交额超过160亿元。第三阶段(1995一20(抖年)是建立“窗口”和群体网络为特征的市场全面发展时期。1994年8月,国务院批准撤消台州地区.建立台州市。同年11月,路桥正式成为台州市辖区台州撤地设市、路桥撤镇建区为路桥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1995年l月,富士购物广场和金佩国际大酒店作为中国日用品商城二期工程的两个项目的签约,成为路桥高起点建设大市场的新起点;10月台州卷烟交易市场正式开业,烟草交易从黑市步人正规。路桥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了以中国日用品商城为龙头,以小商品批发市场、中国(路桥)建筑装饰城、浙江方林汽车城、机电五金城、浙东南副食品批发市场、路桥钢铁市场为骨干,以黑龙江绥芬河、天津、常州、阿联酋、南非等地中国日用品商城分公司和分市场为“窗口”的专业市场群体网络,产品辐射全国各省市,路桥区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市场大区。第四阶段(2005-)以建立市场区块为标志,打造“路桥商贸城”,为建设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提速。2005年路桥全区有各类商品市场72家,占地1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万平方米,铺位2.3万个,拥有各类经营户3万多户,从业人员10多万人,全区各类市场商品成交额达247.6亿元。路桥市场经过多年培育,已形成了生活消费品市场群和生产资料市场群两大专业市场群体,并逐步往城市两翼集聚。现代商贸正迅速上升为今后路桥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二、城市规划对市场建设、商贸发展的引导

从1985年编制首轮总体规划开始,虽然其间有为数众多的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但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层面的规划总共编制(修编)五轮,按照编制时间分别简称为1985年总规、1990年总规、1993年总规、1996年分规、2004年分规。这些规划在总体上把握了城市的发展方向(产业导向),在用地布局上合理安排市场(商业)发展用地,推进了路桥市场的功能创新和业态升级。

(一)在城市性质(分区功能)的定位上,确立了以商贸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市场发展与工业及其他经济部门有着极大的关联度。在路桥商业和手工业起步阶段,路桥的主要专业市场既经营成品又经营工业和手工业原材料,专业市场既是小工业企业的产品集散地,又是他们采购原材料的基地。作为经济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市场在引导乡镇企业供销关系方面的功能非常突出,市场是工业企业获得商品信息的平台,也是台州产品进人流通领域的主要途经。因此,1985年首轮总体规划提出了“兴贸建镇”的发展理念,把路桥定位为“浙江小商品生产与集市贸易的重要城镇”,明确了路桥的发展方向:立足商品生产,开发贸易市场,以小手工业品及小商品为重点,发展商品经济,兴贸建镇。以后每轮总体规划的修编和分区规划的编制,路桥城市性质总是与商贸市场联系在一起。如1990年总规修订,提出路桥应成为“浙江重要的商贸市场,浙中沿海重要的轻工业生产城镇”,把路桥城镇当作一个大市场来建设。1993年为顺应台州组合城市的发展态势,根据“椒江以综合性为主,路桥以商贸功能为主,黄岩以工业职能为主”的职能分工,把路桥定性为“浙江沿海地区重要的商贸城市,‘黄、椒、路’组合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突出了商贸(市场)的龙头地位。1995年编制分区规划,既遵循了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界定的路桥为“区域性综合市场贸易区”的功能定位,又提出实现建设中国沿海重要商贸城的战略目标。2004年,基于雨台温铁路线路与站场的明确,规划提出路桥应作为台州市的商贸流通中心和铁路对外交通枢钮,并努力建设成浙江省重要的现代商贸物流基地。

(二)在土地利用中合理进行产业布局,优先安排市场(商业)建设用地,留足市场(商业)发展空间。随着经济规模和空间规模的扩张,城市的用地构成及其比例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历次总规和分规文本中,萃取了其中市场(商业)用地相关指标罗列于下表(表略)。数据显示,市场(商业)的面积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市场(商业)用地在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中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路桥的人均市场(商业)用地相对一般城市是属于较高的。规划文本对市场用地、商业用地的安排,都用了较多笔墨。1985年总规作为路桥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首次探索,文本较为简陋,深度也存在不足,但在其总共17页的文字中,市场规划就占去了3页之多。从那时起在规划上就把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培育列人了重点,规划用地规模由7000耐扩大到23300时。通过规划引导与培育,小商品批发市场迅速成长为浙江省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之一,1989年成交额达3.089亿,占路桥当年市场总成交额的67%。1990年总规在兴路市场西北角,规划综合性小商品市场,促成了1992年中国(路桥)日用品商城的动工建设,该市场一期工程投资1.2亿,占地12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它的建成不仅有力地提升了路桥作为商贸城镇的品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路桥的城市面貌。塑料制品市场在台州有着强劲的产业基础,1万多家塑料产品企业,100多亿产值的庞大产业,是全国塑料产业密集区之一,规划专门安排了230亩土地用于华东塑料城建设,集聚各项要素,建立规模优势,打造塑料产业流通中心。

(三)在规划结构上霍点解决市场的交通及由市场引发的交通问题。市场区位的选择总是以交通条件作为前提,而市场繁荣又总会带来交通雍阻的负外部性,解决市场与交通的相互关系问题是历次总规(分规)的重中之重。1985年总规把选择场址、进场交易、减少临路设摊作为本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从总体上应该说已达成了第一步目标。但由于当时机构区、镇并存,路桥镇管辖范围仅为面积约5.3平方公里的老城区,这就严重制约了规划布局变化的余地,难以从更大范围解决市场建设带来的问题。随着市场建设的推进,路桥市场起步阶段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跟不上市场发展要求的问题凸现出来,特别是缺少货物联运系统,城区内的货物进出主要靠自发的非机动车搬运,从市场到车站或码头的市内运输与对外运输之间缺少有组织的联动系统,造成运输秩序混乱,效率低下;其次是道路和停车场不配套,如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与现状道路等级极不相称,该市场的出货需穿越大率个城区,且道路狭窄,路而块石,拥挤状况明显;而大多数市场不设专用停车场,车辆沿路停放,加剧了城市交通拥挤〔针对这些问题,1990年总体规划在结构上采用“一条城市主轴,两套内外活动系统,四片用地”,希望以内外两套活动系统,通过人行道系统、以行驶自行车为主的道路系统、河道绿带等,将居住单元、小区中心、城市各类活动中心及主要就业点联系起来.形成本镇居民的主要活动空间系统;以城市主要干道及河流将市场、客货车站码头、工业区、仓储区等联系起来,形成外来人流车流、以及本镇对外联系人流车流的主要活动系统,重点解决上一轮规划未解决的由市场发展所带来的内外干扰严重的问题。针对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混用,通行效率低下,干扰城市环境等问题,19%年分区规划布局模式所表述的三个“三角“,其中交通大“三角”:由南外环路与钢铁大道、内环线构成的区内和区外交通大动脉,同样是为了疏理由市场发展带来的货流、车流不畅问题。而对于大型人流货流集散点的建设先于道路建设,道路被动地适应交通流量增加的需要、适时地提出了要优先开发建设道路基础设施,以此引导建设项目按总体规划预定的结构和方向发展。

(四)从优化资源配工出发,把握市场的改造、迁建步伐。市场在其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存在不同的缺陷,对发展构成某种障碍,而城市规划正是从合理布局空间资源、积极引导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深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规划手段给予解决。在发展初期路桥市场层次低、档次低、容积率低等三低非常明显,规划在文本中列出整改和迁建市场清单,预定改建目标,通过规划措施把整合搬迁与业态提升结合起来,实现传统专业市场的升级换代。经过几年努力,大部分市场建筑调整到2一3层,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近期建成的台州电子数码城已建成总高17层的大楼,容积率达到6.5,成为路桥市场建设的新亮点。农历三、八集市日制度使得市场(商业)设施每月仅有6天使用期,其余24天资源空置,利用率极低。规划在“市场规划”章节中明确指出了这一问题后,集市日逐步由每月6天调整到12天、18天,并于1998年最终完成日日市的转变,沿革了上千年的集市日制度退人了历史,使市场资源利用率得到最大化飞路桥市场的批发、零售长期混杂。一方而批发业承受着经营场所的高租金;另一力一而零代业又受到批发业的强有力冲击,导致零售业经背效益上的萎缩;而批发业带来的车流与零代业带来的人流相互干扰,形成无序、低档的街区景观。20(科年总规是在总结十几年路桥商贸规划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核两翼,一带五心”的空间结构,在城市东翼规划生产资料市场园区,在城市西翼规划生活资料市场园区,逐步把批发市场向城郊转移,以期达到批发、零售在经营场所上的截然分开,并把对外交通截留在城市边缘,减少不必要的穿城交通,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以达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城市规划与市场建设实践的契合研究

路桥市场发展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存在着某种契合,一方面市场发展完全在规划的指导下,而市场建设实践又为规划认识的提升积累经验。每一次市场大发展都能找到相关的规划因素,而市场飞跃后出现的新状况又向规划提出了新课题,使规划在不断的编制、实施、修订、再实施中得到完善。从最初的划定地块、进场营业,解决沿路设摊问题,到培育骨干市场,是1985年总规的最初思路,在几年规划实践中,围绕小商品批发市场的改造、扩建,规划因势利导,给予有力指导,使小商品批发市场迅速成长为省内骨干市场。市场繁荣给原有的永跃路、卖芝桥路带来了超负荷的交通压力,远远超出了原规划的预测。在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形成了1990年总规的部分思想,即通过规划结构的调整,以内外两套活动系统使对外交通、对内交通适当分离;围绕小商品批发市场增设了东永跃路和下里桥路,以网格状道路疏解市场货流、车流。该规划虽然也设想在环镇西路(现南官大道)附近—1990年总规的城市西边缘建设综合市场,最终促进了中国日用品商城的建设。但规划自然无法对路桥撤镇建区这一政治因素作出预测,南官大道一带又变成了城市中心,使中国日用品商城同样面临小商品市场的老问题。1994年路桥建区,路桥现代商贸虽然发展迅速,但总体规模偏小,系统化程度低;零售业设施落后,功能单一;专业市场布局分散,专业街、商铺集聚凌乱,这些问题的现实存在促使规划进行反思,商业不仅要有量的扩张,更要有质的提高,如何用规划手段达成目标是1995年分规研究的内容。而规划结构的改变,道路的网化,只能局部缓解交通状况,由于大部分市场集中在市中心,发展空间受挤压,大量穿城交通始终存在的状况不能彻底给予解决。基于这种认识,2004拼年修编分区规划,提出建设生活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两大园区,正视日用品类市场批发功能萎缩的现实,结合铁路货站,重点打造生产资料类市场向物流基地型转变。这种批发市场郊区化的布局模式,契合了商业部门的批发与零售区位分离原则。2004年分区规划的修编当然也不是一个最终方案,随着实践的深人、认识的提高,规划在实践过程中也将不断修订、完善,最终目的是对路桥商贸城建设起到积极的引导、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