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述转轨经济时期我国金融体系的构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述转轨经济时期我国金融体系的构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试图从经济层面,对我国金融业现阶段的状况进行分析,进而对如何构建与现阶段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金融体系提出自己的设想。

关键词 转轨经济 市场经济 金融体系

1 我国经济现阶段的定位

2003年中国GDP保持了9.3%的增长速度, 2004年保持了8.8%的增长。数字表明,中国经济已经处于真正的高增长状态。“高增长、高储蓄”被视为东亚经济体典型的特征,但这并不能概括中国经济的全部现实。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转轨经济体在抛弃新古典经济理论和传统的产权理论后,应该从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寻找理论修正的机会。在众多表示对中国经济将作进一步研究的学者中,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将发表专著,论述中国银行体制与东亚模式的差别,此外还有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切尔·斯宾思,他也将借鉴开放市场中的中国转轨经济,完善其信息不对称原理在非完全市场状态下的假设。

尽管经济学家对于中国经济的关注各有不同,但他们对中国经济的共同概括是,渐进的改革进程中夹杂着计划和市场的混合模式,社会结构性转型与经济体制转型同步,政府决策行为与微观经济行为趋同的表现,以及城市与城镇化运动相互渗透。

2 现阶段金融体系的定位及存在的问题

2.1 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一体化程度低  从当前市场的资金供求来看,一方面企业存在旺盛的直接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存在着超过23万亿元的居民存款和规模不断增大的商业保险资金、社会保障基金以及住房公积金等。这种状况进一步说明了发展资本市场规模是现实经济运行的迫切需要。这也反映了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存在着难以有效合理联通的问题。

从股价的变化来看,它难以反映货币政策作用产生的合理预期。例如,难以反映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近年来中央银行曾多次调低利率,从理论上讲,这将增加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面,从而促使股价上升。但我国股市的实际运行情况却并非如此,有时甚至相反。其他货币政策的实施对股市的影响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这种股市背离货币政策调控方向的情况,说明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联通渠道受到扭曲。

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对宏观经济或国民经济的关联性来看,产品市场与金融市场、商品与服务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存在非一致性,有时甚至出现很大的背离。例如从1999年的“5·19”行情到2001年6月间,物价指数持续走低,但股指却不断攀升。而2001年6月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仍然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但这两年来股市却背离国民经济的走势,不断呈下行趋势。

2.2 货币市场本身存在着问题

货币市场上,近来信贷规模增长过快。这种增长使企业负债率过高,企业债务融资不断超越企业资本金的承载力。这种股权资本融资与债权资本融资的不匹配,极易导致银行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进一步增加金融风险。

从货币政策运作体系来看,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运作很少、甚至几乎不考虑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从货币政策目标来看,以稳定价格总水平为主,但在这里的价格总水平并不考虑资产价格,特别是金融资产的价格水平。诚然,货币政策调控股价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在货币政策的运作过程中,货币政策必然对股市产生这种或那样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并且股市的变化也必然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从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来看,2003年年初以来,央行一直致力于收缩基础货币,但银行贷款数量却并未受影响,似乎对央行的货币政策视而不见。贷款增速、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增速更快。如果说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都调控不了,更谈不上调控与影响资本市场或股票市场了。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还是因为,我国的银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因此,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也是迫在眉睫的事。

2.3 资本市场本身存在着制度性缺陷

居高不下的居民储蓄存款与强劲的企业直接融资需求,并未顺理成章地实现供求平衡。这说明实际存在着的许多制度性问题严重阻碍了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从而阻碍着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合理联通与协调发展。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符合大众投资者需要的低风险投资品种;中介机构运作不规范,增大了市场风险;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缺乏投资价值;股权结构分裂,价格形成机制扭曲;市场层次单一,难以满足不同投融资主体的需要;交易制度上,缺乏做市商制度与做空机制;投资者结构上,机构投资者比重过小等等。

2.4 资本充足率过低

在银行的风险管理中,资本充足率是衡量该银行利用自有资金抵御资产损失的能力。依据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然而据统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为4.37%,占中国金融机构绝对控制地位的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无一能达到这个标准。为了配合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行政手段再一次启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被分别作为资本注入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然而,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以这种方式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真的能成为中国商业银行与国际金融业接轨的拐点,抑或是仅仅因为上市的需要。

2.5 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重依然较大

一个从官方可以获得的信息是这样的,经过1999年的首次剥离,近几年国有银行的自身消化后,2003年年底,中行和建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6.29%和9.12%。而2004年上半年,通过拍卖的形式,两家银行将2787元不良贷款“二次剥离”到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从而使中行和建行的不良资产率已分别锐减至5.46%和3.08%,顺利实现并远离了10%的“警戒线”。然而中行、建行的不良资产仅仅是4家国有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一小部分,我们仍然不应高估银行自身在降低不良资产、控制和化解资产风险方面的能力。管理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在前些年管理水平较为低下的背景下,强化和完善管理能带来较明显的效益,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管理潜能的挖掘及其能够带来的效益越来越有限。2003年末,主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3.7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33万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为2.44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 906亿元,不良贷款的比例为17.80%。这部分才是影响金融机构整体稳定性的风险所在。

3 关于金融体系构建的一些思考

3.1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利率机制调控作用

在前面所提到过,资金价格的市场化是必然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的存贷款完全由利率来调节。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银行的利率实际上要低于市场上的均衡利率,使资金的需求大于资金的供给,以让银行可以根据贷款者的信用等级、自有资金的比例、投资项目未来可能的市场竞争和回报等等非利率指标来配给资金。也就是说,银行不能只靠市场利率,而需要靠一只“有形的手”根据许多非利率指标把所有的贷款项目排队。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的主要理论贡献就是从理论上论证了银行以低于市场利率来依靠其他指标对贷款进行配给的必要性。由此,我们应该注意到的一点是,货币当局完全用市场价格信号即利率手段来调节银行贷款总量的前提是银行已经用一只有形的手对贷款项目做了排队和选择。另外,还应该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逐步过渡到取消贷款利率上限,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存款利率将在条件成熟时实行上限管理,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向下浮动,促使货币市场更加完善,使之健康发展。

3.2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杠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在重视完善国内货币市场的同时,我们应该兼顾到汇率市场的改革,应与货币市场的改革同步进行。稳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逐步放松外汇管制,改进现行结售汇制度,放宽企业和居民用汇限制,积极培育外汇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3.3 构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合理的资金流通渠道

相对货币市场而言,我国的资本市场规模太小,难以协调货币市场的发展,因此自然的逻辑推论就是要大力扩大资本市场的规模,其中包括大力发展创业板市场、OTC市场,以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同时要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创业板市场是高成长性企业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重要渠道。但在建立创业板市场时各方面担忧较多的还是投资风险问题。为此,我们需要正确权衡承担一定的风险成本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利弊得失,加强监管,切实将系统性投资风险降到最低。特别是在预选企业方面,要建立各种制度,使得只有真正的高成长性企业才能进入创业板市场,从而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

另外,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也是从我国投资者结构的实际状况出发来考虑的。目前我国居民储蓄虽然高达23万亿之巨,但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则并不为多。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与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居民的储蓄必须用于满足医疗、养老、住房及子女教育等基本需求。因此,这就决定了这些居民储蓄必须是有安全保障的。作为资金的主要供应者的广大城乡居民,绝大多数是“风险规避者”。目前股票市场风险过大,自然难以吸引居民储蓄向股票市场转移。相对而言,公司债券市场的风险则要小得多,除获得较稳定的年利率收益外,起码可以保证本金的安全性。从近几年企业发行的10年期债券来看,年利率一般在4%~4.2%左右,明显高于1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2.25%,有利于吸引广大居民的投资。并且,这种企业债券的年利率又明显低于1年期贷款利率5.58%,有利于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3.4 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吸收了65%的居民储蓄,承担着全社会80%的支付结算业务,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56%。虽然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财务状况仍然较差。到2004年6月底,四家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20 070亿元,不良贷款率22.2%。大力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金融体系的最重要的环节,这是由银行的微观金融活动主体地位决定的。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主要是采取多种措施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通过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并为上市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谢平.中国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2 肖亦华, 杨学钰. 金融体系稳健性的宏观审慎指标[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