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目前大学生就业的自我教育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目前大学生就业的自我教育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就业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如何应对社会经济环境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使大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瞬息万变,从自我教育的视角对大学生就业现状、心理特征和择业策略进行了深刻剖析。

大学生就业自我教育千禧年以后,我国各地高校的招生规模年年扩招。这导致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不断提升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就业状况变得越来越严峻。尤其是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十来年的就业压力发生了新的特征。如何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变成一个新的社会问题。

一、目前社会经济条件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市场供应方现状

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状况是目前就业市场供应方的现状。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年年翻身,再加上没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可想而知了。应届生变成往届生、就业大学生变成失业大学生、失业者再重新找工作,由此可见,毕业求职者从未真正降低过。另外,金融危机导致的大量失业者也加入了就业大军。可见,人才市场的供大于求的现象已经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

2.就业市场需求方现状

在我国的就业需求方面呈现严重低于供给、严重供需失衡的状况。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2008年以来,全球爆发大规模的金融危机,致使很多企业濒临破产,大量裁员,很多岗位紧缩。还有的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减少工资发放,各个岗位用工都压缩到最低,尽量选择高要求的人才。其次,由于人才市场对人才要求提高,致使刚毕业的大学生感到汗颜。应届大学生存在着实践能力低、一技之长不熟悉、缺乏社会工作经验,难以满足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些种种因素都将激化就业的供需矛盾。

3.大学生毕业生的自身问题

随着我国大学由精英人才向大众人才培养的转变,我国目前大学毕业生存在以下状况:首先,就业思想不能跟上时代步伐。总希望到沿海发达地区求职,很少关注西部欠发达地区。另外在地域上总是想在城市工作不想去农村。这些偏激想法在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其次,大学生缺乏熟练的专业技能。各个大学都会以各种方式给学生提供技能实习机会,但都存在时间短,多为模拟操作。以至于工作后不能直接顶岗,达不到目前用人单位的高要求。再次,社会经验缺乏是目前应届大学毕业生无法克服的难题。因为社会经验要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这一点是在校学生求职的瓶颈。最后,不能把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总是把“向钱看”作为就业标准。所以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4.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缺陷导致就业困难

随着近十年的高校扩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大量增加各种专业。但是在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时忽视了没有从社会发展社会需求出发,没有进行市场的可行性调查。根据目前就业情况,人才培养应该把技能放在首位才不至于使供需严重失衡。否则会导致就业需求方提供的岗位远远少于需求方,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毕业后难有用武之地。另外,很多高校时刻关注国家颁布的紧缺专业,认为开设这些专业是抓住机遇,跟上时代步伐。殊不知,这样只能使热门专业变成冷门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就要在所谓的“热门专业”里共同竞争,最终导致不能完全就业。再者,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着只抓专业课而忽视对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尤其是敬业精神、职业上的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处理等方面的教育。这是我国大学生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方面,也是高校有待改革的重大课题。

5.人才招聘市场没有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每年一到就业时间,数以万计的应届毕业生涌向人才市场。各种人才市场也是五花八门:人才中心的定期招聘会;高校校园招聘会;外地企业招聘会等等。看起来,每场招聘会都人满为患,场面火爆。但是在来自各地的企事业招聘会上能达成就业协议的只占其中少部分,大多数毕业生只能失望而归。人才招聘会作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主要环节,并没有起到重要作用,只是形同虚设。

二、大学生怎样提升就业心理调适能力

目前复杂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变得异常复杂,调节就业心理压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自我心理调节指的是:当我们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发生变动时,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一定要主动调整来适应这种变化,及时消除消极的心理,使心理始终保持平衡状态。当然他必定包括外部调节和自我调节两方面。外部调节是通过社会就业环境的宏观调节、通过完善社会心理教育机制、开展各种就业培训等途径来实现的。自我调节是通过提高就业意识、培养积极的就业思想、提高就业意志力等来实现的。我们将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

1.提高就业意识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提高意识是任何活动的起点,也是最基本的心里活动过程。它包括“知觉、记忆、思考”。从大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提高就业意识就是能准确的认识自我、认识就业环境以及提高就业能力。具体说来就是做到:首先,大学生要把时刻加强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这是做任何事情的首要条件。学会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要被物质利益熏混头脑。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各方面素质和对抗来自各方面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其次,要学会公正的认识自我。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学会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是提高就业心理平衡的基础。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才能再就业大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而不至于浑水摸鱼一把抓。最后,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准确的评判他人。认识他人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准确找到定位,不会产生自负和自卑心理,影响择业效率。

2.培养积极健康的就业情感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技能,他是人的一种态度体验,它能帮助人们感知自己是否对客观世界满意或者满意的尺度,也是自身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他将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到重要影响。那么我们怎样在就业中很好的运用这种情感呢。首先,合理的制定目标。假想目标反映的是大学生对就业成功可能性的一种主观估计。但是,大学生就业情感压力越大,越不利于就业目标的实现。毕业生在制定假想目标时要考虑其可行性、有效性、科学性。根据现实情况制定目标,避免择业失败时产生思想负担。其次,在择业中学会情感调节。就业作为一种大学毕业生的情感需求,在必要的情况下,也是需要调节的,它将影响就业的正常进行。这种需要虽然属于物质基础,但是它是可以发展变化的。通过多年学学生已经具备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这种主观能动对就业情感进行调节。毕业生通过对职业社会和就业市场的全面了解,准确找到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当前目标和长远理想的契合点。最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体验。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体验。运用积极情绪会让大学生在择业中树立信心、坚定决心,有利于择业工作的平稳发展。相反,悲观消极情绪只能让求职者不能把自己的正常水平超常发挥出来。所以大学生择业者一定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情感,把择业状态调节到最佳状态。

3.坚持就业决心

在大学毕业生在确定择业目标并付诸行动时必须下定决心不能优柔寡断。就业决心成了就业心理和行为的调节器。首先,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必须学会当机立断,不要游移不定。在对自己有着深刻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大学生才能在面对可能发生的种种困难时果断做出选择和决定。或者一旦遇到机遇也能毫不动摇的抓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一个思想成熟的就业者。其次,毕业生就业时要具备执着的精神。执着是指大学毕业生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时坚忍不拔意志力。在这十来年间,大学生饱受了择业之苦,在就业大潮中跌打滚爬。只有具备坚定的决心和意志我们才能战胜各种困难,成为一个就业的胜利者。

三、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的自我教育途径

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选择职业就是选择将来的自己。青年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前一定要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学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认真规划,切实做到以下几方面:

1.真实客观的认识自我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之前一定要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在职业选择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个性、能力、素质、家庭、婚姻和年龄等因素进行职业设计与职业选择。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教育的同时也要积极听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才能全面准确的定位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未来的职业规划。当然,一个连自己都无法认识的人怎么可能选择自己的未来。所以,真实客观的认识自我是找准自己职业方向的基础。

2.认识社会就业环境和趋势是择业的社会基础

目前的择业市场一直采取双向选择,即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用人单位选择合适的用工者。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市场的用人规则千变万化。每个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及时有效的把握整个社会经济大环境和就业市场的小环境是择业者的当务之急。也就是要对自己所处的职业环境发展趋势有个充分认识。准确估计该职业的发展潜力和环境允许条件,果断的做出决定。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大学毕业生可以通过发生过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置身社会职业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自己所认可的职业的目前市场地位、职业要求、发展前景和对个人发展是否有有益等。只有在全面了解自己和社会职场状况的前提下才能在择业中如鱼得水,找到理想职业。

3.制定切实有效的择业方案和行动计划

在做好以上两方面准备后,大学就业者就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择业方案和行动计划。这是进入理想行业的敲门砖,也为大学生未来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制定切实有效的择业方案和行动计划时还必须注意以下要点:职业选择方案要有可操作性。要始终围绕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去安排实施细节。否则就是空捞无获。其次,职业选择方案中的路线要体现自己的优势,是自己生涯规划中已经实践过的,并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大学时光一晃就过去了,是否抓住这短暂的四年进行有效的社会实践是择业是否成功的关键。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在大学实践中要紧密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不断地积累经验,克服种种困难。

4.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及时改变就业策略

社会活动总是瞬息变化,就业市场也不例外。大学毕业生要根据个人需要和现实的不断变化,不断对职业目标与计划进行评估和调整。具体包括职业环境、职业条件、职业机会、职业前途等发生变化时大学生必须及时反思做出再认识、再发现和再行动的举措,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陆志荣,邓云晓.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探析[J].社科纵横,2008.

[2]李巍,郭平,侯亚辉.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韩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引导[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4]郭平.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