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布白技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布白技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和音乐无声胜有声的处理、书画布局虚实相生的技法、戏剧表演中静场的安排、电影中定格的运用一样,作为成熟的教学技巧,课堂学习中布一点“空白”也是不可缺少的。“空白”是运用含蓄的的方法,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余地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的“空白”是学生思考的孕育期,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课堂教学中的“空白”,有助于学生对前期学习知识的巩固,减少其对后期学习知识的干扰;同时课堂教学中留点“空白”,学生可以从中积极消除心理疲劳,提高学习积极性,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的时刻。”总之,通过教师所布之“白”,使学生涌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学习境界。

一、保留教学内容,形成知识上的“空白”

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有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的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如果教师将学习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过于注重教学中的“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这就大大缩小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只有化实为虚,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意味。当然在这里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这样就起到了“吊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的作用

二、借助语言技巧,形成语言上的“空白”

一是注意利用语言的停顿。教学语言不应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讲个不停,而应讲究变化和节奏。其中,教学停顿是语言的技巧之一,也是教学语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它所造成的暂时性语言“空白”,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便于进一步“教”与“学”的顺利进行。

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创造的某种意境,引起学生的联想,结合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创设“大音希声”的美学境界。如《扬州画舫录》一文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清朝扬州一个说书艺人。说到张飞一声怒吼,喝断长坂桥时,只是张口怒目以手佐势,不出一声,而听众便觉得满室中如雷霆于耳。如果这个说艺人真的喊出声来,不管他的声音如何洪亮,听众都不会觉得这喊声喝断长坂桥。这种不出一声的“空白”,正是寓有喝断长坂桥之声。在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教师难以充分表达的意境,不妨以“空白”来代替,便于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用想象来填补“空白”。

三、通过质疑问难形成心理上的“空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教第十二册语文教材《早》这篇课文时,许多学生读文深感奇怪:文章主要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及鲁迅小时候读书的事情,何以花费诸多笔墨来描写“腊梅花的特点”?“腊梅花”与“鲁迅”有何联系呢?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思想上的这一矛盾冲突,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探究腊梅花的内在品格,探究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从而通过两厢比较,学生恍然明白:文章原是“借物喻人”,鲁迅不正像那寒冬里的一株腊梅花吗?学生对于课文后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完形理论的解释,人们在面对一种本完美即有缺陷或有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了解和改它们,并使之完满的趋向,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的充满紧张感和“内驱力”。在这种内驱力和驱动下,人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所知觉到的不完美刺激,这种对“完形”结物的追求一旦实现,使给人极为愉悦的感受。教学所布“空白”及空掉的知识,易于激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使教学完善,完满为一个整体。上面这位教师摒弃了繁琐的分析,通过质疑问难,巧布学生心理上的“空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巧用板书设计,形成板面上的“空白”

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使有的内容必须在板书中体现出来,而有的内容则可以通过省略号或丢空的办法使之隐去,形成版面上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凭借教师的讲述去领会、去思考、去联想,这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地学习,都大有裨益。如有位教师精心设计的古诗《泊船瓜洲》一课的板书。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离家近,应该还

钟山只隔数重山。 离家久,更该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 舍小家,为国家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不能还?

这则板书上划横线的词语,教学时让学生按教学内容思考,概括后填写,整个板书设计得虚实相生,很有特色。整个板书突出了“还”字,清晰地标示了全文的结构层次,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还”的内涵和意义,读来如诗如曲,韵味无穷;而且它是导读的拐杖,教学没有包办,而是留下空白让学生填补。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谴词造句和语言概括的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提示了学生对古诗的赏析水平和审美情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