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谈数学课堂重在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今教学史上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使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多年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感受良多,现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启发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227-01
1.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启发"一词
来源于我国古代教百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为主指的是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
1.1 在教学中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这只能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的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
1.2 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挈领一一分析一一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笔者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 如:笔算,67×8,167×28二、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方法。这就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教师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瞄准学生兴趣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小学生原本就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学习的动力也是来源于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始终充满兴趣,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一直保持精力旺盛的亢奋状态。因此,教师若想使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数学科目,那么就要对症下药,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在实际教学中。掌握基本知识的原理和知识之间的衔接点,可以促进不同知识之间的迁移,帮助学生更快的接受新知识,启发思维能力,从而快速掌握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找准重点,对学生点拨关键的知识点,使学生犹如茅塞顿开,启发在学生最容易迷惑的地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启发式教学若想要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就必须让启发落在关键处,切中着力点,小学数学科目虽然内容较简单,但也具备较强的系统性,只有在小学阶段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才能为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掌握教材内容,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并且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通过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思考。
3.创设故事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由于数学的逻辑性和思维性较强,若是教学方法不当,则很难使学生投入到学习气氛中。教师要通过精心预设,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从多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而充分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创设故事情境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在学习"比"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故事情境,用讲故事的语气说道:"草原又到了举办狂欢节的时候了,包包大人带来了180个苹果,准备发给草原上的小羊和小狼,草原上一共有56只小羊和34只小狼,怎样才能人均分配呢?"学生不知不觉都被这个故事所吸引,并且开始开动脑筋帮助包包大人想办法,这个故事能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故事情境当中,寓教于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效的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院里,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拔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情景。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4.1 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过程中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的作用。
4.2 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从而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出示下列图形:然后教师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总之,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宗旨是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只有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有用人才。笔者坚信,只要教师长期坚持启发式教学,一定会给素质教育的阵地带来勃勃生机,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