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读老舍作品中的“日常生活用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读老舍作品中的“日常生活用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舍作品中“京味儿”语言艺术,一直为广大学者所津津乐道。但是针对其小说中“日常生活用品”的解读却很少。日常生活用品最容易被人忽略。分析老舍作品中的日常生活用品”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透视作家的生活状态,理清本世纪四十至九十年代北京地区乃至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脉络。

一、日常生活用品是“京味儿”文化的奠基石

冯燕庆(1995年)在《老舍作品中“京味儿”的文化蕴含》中主张:“京味儿”应该以北京普通市民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①“提笼架鸟”、“遛弯儿”、“斗蛐蛐儿”等都是老北京的民俗。民俗属于文化生活范畴;而确保文化生活得以顺利进行的就是物质。

一个作家的创作能够形成地方特色,主要取决于所描写的生活、人物和运用的语言等因素。②(傅桂禄1996年))而且应该是普通人的生活、平凡的人物、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他在《论老舍作品中的民俗描写》中列举了很多老舍作品中的老北京民风民俗画。但只是停留于表面,没有深入解析。《四世同堂》中描写了寡妇再嫁时须“跨火盆”以驱邪求福,“火盆”就是一个具有浓郁北方特色的日常生活用品。

曾参与《老舍语言辞典》编纂工作的满族专家孟琮认为:老舍通过市民阶层的爱好来塑造北京市民的形象。③生活水平中等以上的北京人有条件欣赏北京传统工艺美术品,以书画和磁器为主。《四世同堂》中,祁家的摆设就有大磁瓶、楠木或梨花木器等。

老舍不仅描写日常生活用品,还以日常生活用品设喻。《老舍小说中比喻的深层次特色蠡析》(刘长河、刘春梅)一文:“老舍擅长以土俗贱物为喻体,既通俗易懂,又幽默风趣。”④如:“把小胡子哭得像卖麻花的那把小糖刷子。”(《二马》)把主人公的哭相刻画得饶有风趣。一些喻体原本都是俚俗土白,但一经作者点石成金,便成了形神兼备的艺术佳品。杨朝晖先生认为老舍尤其注重“人伦日用”的中国,⑤他在自己熟悉的天地里创造北京文化,将北京城各种外显内隐的行为符号化。

二、老舍作品中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特征

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角度来说,作家的生平经历都会反映在其文学创作中。老舍的人生可以概括为两个词:“满族”和“贫穷”。

1.老舍作品中日常生活用品的满族文化特征

美国著名学者宁承恩先生有言:“如果作家可以按民族分类,三百年中满洲人有三位杰出的小说作家,可称为满洲三杰。第一个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第二个是《镜花缘》作者李汝珍,第三个当推老舍。”⑥把老舍与曹雪芹、李汝珍相提并论,是极高的评价。

严革以《正红旗下》为例,从宗教祭祀、娱乐消遣等方面将作品中的满族文化作了分类。

宗教祭祀:满族以女真人为主,女真人信仰萨满教,因此家中少不了佛爷匣、祖宗板、祖宗架木条等物。还有萨玛唱歌时,众人伴奏用的板、佛香、雕花大佛龛等。

娱乐消遣:满族实行八旗制,旗人的兵饷是钱粮与俸米,因为是定期发放的所以被称为“铁杆庄稼”。满族入关后,旗人衣食无忧,把主要精力放在玩牌、提笼架鸟、闻鼻烟等消遣娱乐上。工商各业为投其所好,竹编的鸟笼,磁器的鸟罐等玩意儿越做越精。《正红旗下》中那位四品顶戴的佐领一说起鸟笼子的制作方法便侃侃而谈。他鸟笼子里的小磁食罐,小磁水池以及清除鸟粪用的小竹铲都考究得像艺术品。

满族人还喜闻鼻烟。《正红旗下》中的福海二哥不动烟酒,在友人让烟让酒的时候,就拿出鼻烟壶。满族发展壮大后,工艺精巧的鼻烟壶应运而生。鼻烟壶内还有巧夺天工的彩篇,堪称一绝。

在满族贵族生活中,娱乐消遣喧宾夺主,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老舍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代满族没落贵族们空虚无聊的生存状态(已不能称之为生活状态)。这个曾因骁勇善战而称霸中原的民族,最后沦落为成肩不能担,手不能提,完全丧失斗志的“八旗子弟”。他们把时间精力都花费在丧志的事情上。甚至旗人妇女也人手一个“燃着兰花烟”的烟袋锅子。

这些原本只是为一时消遣而生的“玩意儿”,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成为满族人一刻都离不了的日常生活用品。满清贵族从统治阶级到“寄生虫”的衰败事实不言自明。

2.老舍作品中日常生活用品的贫穷元素

于昊燕在《论老舍童年经验中的贫穷元素》中提出:“对一个作家而言,童年记忆会在创作中留下多种印迹。”⑦老舍分别在《四世同堂》、《小人物自述》、《正红旗下》中描写了他在小羊圈的生活,对小羊圈的一切都有精确的表述。例如《四世同堂・惶惑》:祁家的日常生活用品有破缸、破表、破藤子躺椅等。使用“破”字反映了他的创作心理。老舍是城市贫民出身,他从小就经历了贫苦,又耳濡目染他人的贫苦。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成就了他对穷人的独特视角:既揭穿其身上的劣根性,又真心热爱着他们。

三、老舍作品中日常生活用品的语法形式

老舍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在语言运用上有很多贡献,北京口语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纯正的“京味”在“五四”时期欧风美雨的席卷下也带有了欧化的气息。

1.老舍作品中日常生活用品的欧化现象

李刚、张昕认为“五四”运动后老舍的语言逐渐带有欧化的气息,甚至逐渐呈现出自觉化的态势。⑧表现为专有名词前带修饰语。如《四世同堂》中:小檀香骨的折扇、垫桌腿的青蛙等。

老舍的作品中还有外来词:生发油、生发蜡、留声机、唱片子等。以“唱片子”为例,“唱片”+“子”外来词与北京口语融合,浑然一体。

2.老舍作品中日常生活用品的北京口语化

儿化:儿化是北京话有的合音现象。一般来说,只有实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个别量词可以儿化,大多数是单音词和双音词,多音词少。例如《四世同堂》中的:烟卷儿、蓝布包儿等。樊文军曾经对《茶馆》中的儿化词现象做过统计,得出结论:《茶馆》中的儿化词语词例共有52个。⑨

量词:汉语方言里的量词体现不同方言词汇上的区别特征。北京话也有自己的量词系统。《茶馆》中量词借用现象比较突出,主要是借自名词,其中将日常生活用品作为量词的也不少:壶、袋(子)、挑子、笔、盅儿。《茶馆》中由于量词的特殊作用,使原本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了,增加了名词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生动鲜明,使人印象深刻。(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注解:

① 冯燕庆:《老舍作品中“京味儿”的文化蕴含》,《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第70页。

② 傅桂禄:《论老舍作品中的民俗描写》,《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第64页。

③ 孟琮:《北京人 北京事 北京话――论老舍作品的北京风格》

④ 刘长河、刘春梅:《老舍小说中比喻的深层次特色蠡析》,《唐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37页。

⑤ 杨朝晖:《走入“四方城”――从老舍小说看北京城、北京人与老舍先生三者关系》,《西昌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第73页。

⑥ 参见宁承恩:《老舍研究资料(上),老舍在英国》,《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

⑦ 于昊燕:《论老舍童年经验中的贫穷因素》,《自由评论・当代文坛》,2012年,第3期,第37页。

⑧ 李刚、张昕:《老舍作品中语言的欧化现象分析》,《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90页。

⑨ 樊文军:《语言的艺术特色――北京口语的运用》,《学术论坛》,2009年,第18期,第1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