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赶走女孩脑袋里的小怪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赶走女孩脑袋里的小怪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她的脑子里住着一只小怪兽

娇娇是一个6岁的女孩。她非常黏妈妈,就连妈妈上卫生间,她都站在门外等。两个月前的一天,妈妈上厕所的时间比较长,娇娇不停地拍门,哭闹着让妈妈出来。妈妈一气之下,打了她一巴掌。不久,娇娇就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不爱理人的状况,甚至出现了“幻觉”。 一次,妈妈开车送她去幼儿园,等红灯的时候,娇娇忽然哭了,说对面车里的阿姨在骂她!爸妈马上带她去了医院,精神科大夫说,娇娇是因为受到生活事件刺激,出现了假性幻觉和假性妄想,因为病程短,建议先做心理咨询。

预约的咨询时间刚到,娇娇和妈妈就一起“挤”进了咨询室,她像章鱼一样缠在妈妈身上。“娇娇,你下来,太没礼貌了!”爸爸想把女儿拽下来,但粗暴的动作引发了娇娇的不满。她尖叫着挥舞双臂,脚上的鞋子也甩了出去!快要被爸爸拽下来的一瞬间,娇娇突然大喊:“打!打死你这个小怪兽!”听到这句话,娇娇爸爸一下子泄气了,松开了手;妈妈更是当场哭了出来。

我递给娇娇妈妈一盒纸巾,她一边擦眼泪,一边小声向我解释说:“最近,娇娇总觉得身边有一只小怪物跟着她,急起来就是一通乱打,打不过就哭闹……”

我蹲在娇娇身边,问:“娇娇,你是和小怪兽朋友一起来的吗?”

娇娇噘起小嘴说:“阿姨,你说错啦,它不是我的好朋友!”

“哦,那它是男孩还是女孩?”

“女孩!”

我又靠近她一些,柔声问:“来,告诉阿姨,她在哪儿?”

娇娇左看看,又看看,过了半天才困惑地说:“她不在这儿!好像……好像……她就住在我的脑子里!”

“哎呀,她住在你的脑子里,我们看不见呀!”我故意模仿娇娇的语气。然后,从抽屉里拿出彩泥,问娇娇:“阿姨很想知道小怪兽长什么样,能不能捏出来给我看看?”娇娇有些犹豫,没有接过彩泥。我鼓励她:“如果害怕,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哦!”这一回,娇娇勉强答应了。

过了一会儿,在爸爸和妈妈的帮助下,娇娇把“小怪兽”捏了出来。它的模样像个兔子,身体是橙色的,眼睛是绿色的,耳朵是红色的……颜色非常浓郁鲜艳,看上去却很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恰恰反映了她内心的矛盾。

“这就是你脑子里的小怪兽吗?她是这个样子啊!”我好奇地问。

娇娇有点儿不好意思:“其实,我也不知道她到底长什么样子……可是,她一出现在我脑子里,我就会特别害怕……”

和精神病患者的幻觉不同,儿童的“幻觉”往往是一种内心感觉的投射。娇娇害怕时,不自觉地在脑海中勾勒出了自己的恐惧。小怪兽本来是一个模糊的影像,我引导娇娇用语言和泥塑来描述小怪兽,是一个逐渐外化的过程。通常,当孩子将内心的恐惧外化、形象化之后,恐惧感就能够减少一多半。

“来,我们一起给小怪兽做一个会飞的斗篷。这样,晚上你睡着后,她就会趁你做梦的时候飞走了……”接着,我和娇娇爸妈一起动手,给小怪兽做了一件美丽的花斗篷。看到穿着斗篷的小怪兽,娇娇突然“咯咯”地笑了起来。给小怪兽穿斗篷,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进一步帮助娇娇淡化恐惧,和恐惧分离。

咨询结束时,我私下叮嘱娇娇的爸妈,注意淡化“小怪兽”这件事。如果娇娇提起小怪兽的话题,千万不要紧张,尽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娇娇再嚷着要打小怪兽,在确保她安全的情况下忽视她的动作,假装看不见。之前,娇娇一再地被小怪兽折磨,有一部分原因是,用这种方法最能引起父母对她的关注。当这招不好使时,娇娇就会用别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她为什么黏着妈妈不放

半个多月后,娇娇没再出现幻觉。虽然成功送走了“小怪兽”,但还没有解决娇娇的心理问题―她为什么会这么黏着妈妈呢?

我把第二次咨询的重点,放在亲子关系上。在教育孩子方面,夫妻俩没能像对待小怪兽一样同仇敌忾,而是站在了对立面:爸爸怪妈妈溺爱孩子,对孩子过度保护;妈妈嫌爸爸不理解她的难处,只会在一旁挑剔。

“娇娇妈妈总想帮孩子摆平一切困难,这点特要命!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会了说脏话,总骂别人是‘笨蛋’。这么小的事,她就跑到幼儿园里婉转地质问老师,到底谁这么不文明?老师被迫向她保证,以后一定注意措辞。还有一回,幼儿园有公开课,因为老师给娇娇盛的饭少一些,她又跑去和保育老师‘交流’……娇娇现在和她妈妈一样爱计较,总对妈妈提出苛刻的要求,搞得我们不堪重负!”

听到这里,我终于明白娇娇内心最真实的恐惧是什么。这是一种双重恐惧:她爱妈妈,恐惧和妈妈分离,所以当妈妈打她后,刺激她产生“小怪兽”的幻觉;同时,她也恐惧自己依赖妈妈,永远长不大。所以,既依恋妈妈,又对妈妈要求格外苛刻,就是这种恐惧的外在表现。

可以说,娇娇妈妈的言传身教和过度保护,催生了女儿对外敏感、对父母挑剔的性格。要想帮助娇娇,必须让娇娇妈妈意识到这一点才行!

用界线帮助孩子建立独立的自我

我问娇娇妈妈:“她黏在你身上,你有什么感觉?”

“我简直透不过气了!60斤的一块儿肉,天天黏在我身上,怎么会好受呢……”

我说:“你告诉娇娇,让她自己下来,去游戏屋等大人一刻钟。”

听到我的要求,娇娇妈妈立刻为难了:“要不,还是让她爸爸一起陪着她去吧?”

“不,爸爸要留在这里,我们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商量!”我坚定地说。娇娇妈妈听到这句话,才把娇娇从腿上推下来,按照我的要求命令孩子。娇娇凝视妈妈的脸半天,读懂了妈妈坚定的眼神,“哼”地一声走了,摆出一副“我不理你了”的姿态。

娇娇一出去,娇娇妈妈就吐苦水:“我一直觉得,娇娇对我的亲近,让我很有压力。”的确,娇娇无时无刻不想独霸母亲,她经常说:“妈妈只可以对我一个人好!”她用来控制妈妈的手段,就是对母亲进行“道德评判”:“你没能按时来接我,你就是个差劲儿的妈妈!这次我犯错了,你没收我的玩具;下次你有错,我就扔掉你喜欢的化妆品……”

娇娇妈妈苦恼地说:“我脾气不好,有时候和她急,事后也会后悔,偶尔也会和她道歉。即使不道歉,她也能感觉到我的内疚,然后威胁我……”

可以看出,娇娇妈妈在这段亲子关系中,既没有权威,也没能建立清晰的亲子界线。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家长应该有一种分离意识,尊重孩子独立的表现,不要过度保护。娇娇和妈妈,很可能错过了这个关键时期。而娇娇对妈妈的“控制”源于内心的愤怒。她觉得自己遇到所有的困难,妈妈要一并承担。她在表面上依恋妈妈、同妈妈十分亲近,但是这一切必须有一个前提:妈妈和我周围的世界都必须听我的!

随着年龄增长,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无法继续满足娇娇“自我中心”的幻想,她就把敌意投向全世界,觉得谁对她都有敌意。对妈妈的高要求,也是源自这种幻想。孩子的“怪性格”,是因为她幻想统治周围的一切,越是这么想,越觉得自己能力不够,越是不安和黏人。

破除这种幻想,就要有清晰的家庭界线。这种边界是双方的,即大人不过度地卷入孩子的生活;孩子也不能越界,参与大人的生活。为了帮助娇娇和妈妈成长,娇娇爸爸要做一名中立的裁判―对所有越界作出提醒,并督促改进。比如,娇娇缠住妈妈时,爸爸要站在妈妈的一边,共同隔离孩子的纠缠;娇娇妈妈又替娇娇做决定时,娇娇爸爸要和妈妈一起,重新征询娇娇的意见。只要娇娇的意见是合理的,就要更改妈妈的决定。

当娇娇爸爸不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而是切实地参与到女儿的教育中时,不仅能隔离母女间的过度纠缠,起到平衡的作用,也能够有效地缓解娇娇母亲的焦虑,让她感到支持,更能客观地做决定。

在我的建议下,妈妈和娇娇建立了一个“布娃娃时间”。在约定的时间里,由娇娇最喜欢的布娃娃来代替妈妈,娇娇由布娃娃陪伴,和布娃娃一起玩。娇娇适应布娃娃后,爸爸再逐步介入,有问题只向爸爸求助。渐渐的,“布娃娃时间”从刚开始的10分钟,增加到半个小时。

在最后一次咨询时,娇娇妈妈握住丈夫的手说:“我要感谢他这个裁判,既像一面镜子照出我的不足,又能帮我分担。现在,娇娇和爸爸的感情越来越好,也越来越自信,我终于可以放心地让她做决定了!”

“是做她自己!”娇娇爸爸补充道。看着在游戏屋奔跑的女儿,夫妻俩会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