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药有“病”谁来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年7月,国家食药总局对国内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中的5个进行了暗访,发现“问题严重,触目惊心”,并首次约谈地方政府。国家食药总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介绍,覆盖全国的“两打两建”专项行动,重点是严打中药材(饮片)掺杂掺假,必要时将关闭长期“包容”制假售假行为的中药材专业市场。
“辨别真假中药材并不是一件难事,造假行为之所以会有生存空间,主要是药厂的采购人员‘唯便宜是取’。”一位中药商表示,由于中药产品的招标价被压得很低,而部分厂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在市场上看到便宜的中药材就采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副司长麻颖指出,很多中医院、中药研究机构都从中药材市场采购药材。如果专业市场不能保证中药材质量,将大大影响中医药的疗效,进而影响中医医疗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国家食药总局副局长吴浈表示,当前中药材市场的乱象涉及多部门管理问题,只有加强政府引导,才能形成管理合力。
位于山东沂蒙山区的平邑县是我国著名的金银花产地,种植面积超过65万亩,产量占到全国的60%以上。金银花采摘从农历四月初八开始,一直延续到中秋节之前。一位药农说,谁家种金银花不打农药?由于长期用药,虫子越来越难杀死,打一次药,最多只能管四五天。
在安徽亳州市郊的一处药材种植地,药材苗与农作物相比显得娇气。白芍喜旱不喜水,田地里不能有杂草,病虫害比较多。为了防止病虫害,从出苗到成熟收获期间,药农多次喷洒农药,一般是根据经验,至于打什么药、打多少、何时打,随意性很大。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王文全教授表示,目前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大约2100万亩(不含林下种植面积),年产量接近900万吨。在中药材生产中,存在肥料施用不科学、滥用农药等问题,导致药材生产质量不稳定或者下降。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中药材在种植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农药残留。中药材成为化学农业的“受害者”,农药残留是中药材不可回避的问题。
国家药典委员会首席科学家钱忠直表示,农药的使用对于中药及植物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管理、全程监控,禁用剧毒农药。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原副局长任德权认为,监管部门应该切实负起责任,从源头上堵住剧毒农药进入中药生产。要鼓励中药企业和农民对接,让农民按照企业的需求生产中药材,从源头控制农药残留。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专家指出,有的中药材农药用得多,实际上反映的是其病虫害严重。这说明,我国中药材病虫害的安全控制工作亟待加强。解决中药农药残留应从整个体系建设入手,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破解农药残留之困。
中药药效不如以前好,这是很多人的感受。中药质量下降,与炮制工艺有直接关系。按照规定,中药材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称其为中药饮片,未炮制的中药材不能称作中药饮片。炮制工艺改变了原来药材的药性,使中药饮片减毒增效。因此,炮制是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也是中药饮片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中药炮制领域,流传着“三分浸,七分润,洗药为师傅,切药为徒弟”的谚语。中药炮制不是简单地把药切完就了事,洗润药材很有讲究。一般按炮制规范是水尽药透,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只能看药工的眼力,且浸润时间的长短与温度、季节、药材个头的大小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浸润时间长,药物有效成分损失大;浸润时间短,加工的药效低。所以,浸润时间要把握得恰到好处。
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张世臣认为,经验丰富的老药师故去的故去、退休的退休,年轻人不愿意做、留不住。老人越来越少,新人青黄不接,中药炮制工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危险。我国中药炮制泰斗、年过八旬的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王孝涛教授说,中药炮制队伍人才匮乏,都成“熊猫队”了。
中药炮制人才青黄不接,跟炮制工艺“与国际接轨”有关。主管部门过分强调标准化,用机器来代替药工,用现代科学技术去衡量传统的加工炮制技术,严重限制了传统加工炮制技术的应用。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