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日本制造业“减量经营”的经验可资借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日本制造业“减量经营”的经验可资借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减量经营”是日本制造业战后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高附加值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转折点。它包括“减”、“节”、“转”三个基本内容。“减”就是减成本,包括减少对人、财、物等的过多占用;“节”就是提倡节约能源;“转”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一、“减量经营”的基本思想及对日本制造业带来的质的变化

“减量经营”一词最早出现在1974年11月25日的《日经商务》杂志上。这份杂志以《昭和50年代的经济是向减量经营转变的痛苦时代》为题编辑了特刊,宣告企业倾其全部经营资源孤注一掷的高速增长时代的经营方式已经到了尽头,而割除赘疣的减量经营才是企业今后的生存之路。

日本企业以“减量经营”为契机,采取了许多积极主动的措施削减成本。除了“减成本”之外,许多高耗能产业积极采取了节能技术。在此基础上,企业通过转变投资方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日本推行“减量经营”后,制造业产业结构出现了积极的变化。丰田汽车公司创立的著名的“丰田看板方式”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直到今天,虽然日本经济的开放程度有了明显的增加,但就其制造业本身的结构来看,基本上没有脱离“减量经营”的框架。当时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生产方式从“少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大企业开始转向与中小企业展开多方面的合作,产品更加注重满足个性化的需要。

二是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电力机械、运输机械、办公自动化设备等加工型产业开始取代传统的钢铁和汽车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明显增加。

三是产品结构从“重厚长大”转向“轻薄短小”,小型、轻量、高性能的家用电器在1975年后发展迅猛,集成电路在家电行业中广泛采用。

四是企业竞争开始由价格、质量的竞争转向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竞争。

五是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化,通过向海外直接投资,进行本地化生产,推行零部件及产品的返销战略。这样不仅有利于节约日本国内的能源,缓解原材料供给压力,而且也有助于缓解贸易摩擦。

通过推行“减量经营”,日本经济的适应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并且在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中经受住了考验。

二、日本政府推行“减量经营”的基本经验

“减量经营”的成功之处在于,日本政府利用企业急于转变经营窘境的心理,以最小的阻力,适时地调整了经济结构,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为推行“减量经营”,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限制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对钢铁和石油化工等资源消耗高、能耗高、污染重的原材料工业,通过行政指导及各种限制措施,削减其生产能力,或引导其关停并转。

二是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 对某些能耗高、污染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其转移到海外进行直接投资,尤其是向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

三是促进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对电子、高精度机械工业等资源、能源消耗少、需要高度技术知识、能形成高附加值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将其列为“振兴”产业,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实行特别折旧制度,并由政府金融机构提供优惠贷款。

日本政府推行“减量经营”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有“节”有“转”,在“节”中减少对能源和原材料的过度依赖,在“转”中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日本政府在限制原材料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制造业更多地从事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既有利于克服眼前的困难局面,又为日后的经济增长打下了基础,经济能够实现较平稳的过度,不会出现“急刹车”。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进行,找准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紧跟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把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定位在建立世界一流制造业上,积极培育主导产业。相对于采取渐进的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来说,这种调整方式一步到位,可以使企业在提高国际竞争力方面少走弯路。

三是以产业政策为中心,短期市场调控服务于中期结构调整。在推行“减量经营”过程中,尽管日本政府运用了法律、财政、税收和金融等各种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措施都是以贯彻产业政策为中心的。

四是积极利用科技成果,引导企业向自主技术转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类在基础科学和军事科学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和技术突破,但其中的大部分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日本政府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积极促进企业实现这些科技成果向产品的转化。

五是在政策实施中努力寻求企业的积极配合,注意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石油危机的外部压力有助于企业产生凝聚力,但更重要的是企业对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有良好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积极引导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产品技术含量的竞争。

三、借鉴日本经验,实现我国经济向节能型、高附加值经济转变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政府能否因势利导地把一些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的自发要求转化为大多数企业的自觉行动。借鉴日本政府推行“减量经营”的主要经验,为实现我国经济向节能型、高附加值型经济转变,建议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产业政策为中心,发挥产业政策对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实行产业政策不是强化行政手段,而是借助于法律、财税和金融等各种政策手段为结构调整的目标服务。我国在推行产业政策时,应综合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始终贯彻有保有压的方针。在提高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准入门槛的同时,鼓励一些能源消耗少、市场前景好的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在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同时,鼓励企业引进新技术和更新改造投资。要特别注意提高资源型产品的开采效率和环保措施,防止有限的资源在开发环节上的巨大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二是准确把握世界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加强科技与生产的结合,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企业自主研发活动。信息技术革命对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信息技术成果并未完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就为我国实现节能型和高附加值型的制造业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我们要缩短企业从技术引进到消化吸收的周期,积极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第三,积极调整外资和外贸结构,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产品的附加值和利用外资的水平。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在总量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国内煤电油运等瓶颈产业的紧张状况,我国从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中所得到的新增收益不但没有随着总量的增长而增长,反而在下降。因此,要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的附加值,利用外资要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相符,积极推动外资企业的技术转让。

第四,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要使一些能耗高、原材料消耗大的产品尽快实现本地化生产。要利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把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留在国内。要发挥我国政治、外交方面的优势,通过少量的经济援助和技术转让,帮助国内企业在一些资源地站稳脚跟。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综合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