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吉林省扩大消费需求的思路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吉林省扩大消费需求的思路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作为“三大需求”中真正意义的最终需求,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加快经济发展,必须重视发挥消费需求的终极拉动作用。吉林省目前正处于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关键阶段,处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如何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在继续发挥投资拉动作用的同时,积极有效地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和消费协调拉动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吉林省消费需求发展的现状分析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吉林省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总量持续扩大,速度明显加快,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拉动作用。

(一)主要特征

一是消费需求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全省按支出法统计的地区生产总值中,最终消费需求达304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8%,为1995年以来历史最高点,比2004年最低年度增速高11.4个百分点。其中,政府消费增长较快,2008年增长速度达26.7%,为2001年以来历史最高增速,高于全省消费需求增长速度8.9个百分点。而居民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只有14.1%,虽然为2004年以来最高年度增长速度,但低于全省消费需求增长速度3.7个百分点,同政府消费比相差12.6个百分点。

二是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的主体。最终消费需求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大组成部分。2005年,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之比为2.8:1。2008年两者之比为2.1:1。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比重保持在65%以上,成为最终消费中的主体。从数据可以看出,在居民消费中,城镇居民消费占主体,比重略有下降,占居民消费的比例由2005年的77%降至2008年的76.2%。农村居民消费呈上升趋势,消费比重稳步上升。2008年占23.8%,比2005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三是居民消费结构出现积极变化。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稳步提高,以食品、衣着支出为主逐渐向教育、医疗保健、通讯、居住等领域消费倾向转变明显。2008年,吉林省城镇居民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达9729.05元,与2005年比,年均增长速度达12.7%,其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消费增长最快,达22.2%。在全部消费性支出中,食品、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四大类消费比重呈下降趋势。而衣着、住房等消费比重逐步上升。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交通和通信类消费,2005-2008年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消费,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领域不断扩大。2008年,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43.24元,同2005年比年均增长速度达14.3%,居住类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业增长最快。其中用于居住类的消费支出增速高达27.4%,列类消费支出之首。其次是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速度达25.3%。在全部消费性支出中,食品、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三类消费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中食品类消费下降幅度最为明显,2005-2008年比重下降3.9个百分点;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消费比重有所上升,其中居住类消费上升幅度最大,比重提高4.3个百分点。

四是居民消费潜力较大。居民消费支出随人均收入增长而增长,而且增长幅度略高于人均收入增幅。2005-2009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690.62元扩大到14006.27元,年均增长12.3%;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6794.71元扩大到10914.44元,年均增长12.5%,略高于人均收入增速0.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63.99元扩大到5266元,年均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305.98元扩大到3902.9元,年均增长14.6%,高于人均纯收入增速2.7个百分点。消费支出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居民消费倾向在平稳发展中逐步扩大。其中。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由0.85扩大到1.01,边际消费倾向保持在0.76左右: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由0.71扩大到0.74,消费倾向保持在0.78左右,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吉林省消费需求在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扩大消费需求动力不足,消费需求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步下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不强、拉动作用相对下降。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吉林省“三大需求”在经济发展中的特点是“投资拉动为主、消费拉动为辅、出口负拉动”。从消费需求看,虽然总量实现快速增长,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贡献程度远远落后于投资。2005年,吉林省支出法GDP中,最终消费比重为51.1%,高于投资率0.3个百分点。到2008年。最终消费比重只有45%。下降了6.1百分点。低于投资率24.8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0.5%上升至39.3%,仅提高了8.8个百分点:而投资贡献率却由70%上升至129.7%,提高了59.7个百分点。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吉林省消费需求在GDP中的地位也明显偏低。2004年,吉林省消费率为56.2%。居民消费率为41.3%。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和1.5个百分点。从2005年开始,吉林省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差距逐步扩大。到2008年。吉林省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降至46.2%和3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和4.7个百分点。

吉林省消费需求不足,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有效拉动,其原因: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低、增长慢、差距大;二是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不到位、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消费需求受到较大抑制;三是消费供求存在结构性矛盾,低水平无效供给过度竞争,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新的消费热点开发不够: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农村消费环境较差,市场体系不健全。全社会消费环境欠佳。

二、扩大消费需求的思路对策

综上所述,吉林省消费需求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必须针对消费地位逐步下降、拉动能力相对弱化的现状,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突出抓好投资和消费协调增长、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深化与消费联系密切的制度改革、调整消费供给结构、改善消费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促进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健康增长,提高消费作为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协调扩大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提高消费动力

从吉林省发展的历史阶段看,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面临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任务。针对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应协调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改变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坚持投资与消费并重。通过配套改革。不断消除影响消费增长的各种不利因素,努力创造和保护有利于消费增长的整体环境,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使消费增长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加强投资的调控和引导。把握好政府投资的力度和方向,重视优化投资结构,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正确引导各类投资主体扩大投资。重视发挥投资双重效应。调整投资方向,鼓励创新创业投资,增加有效供给。重视加强消费环境建设,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投资更多地转化为消费。重视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完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教育、医疗、住房、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最终消费需求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扩大消费能力

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根本措施,针对近年来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特别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偏低的现实,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加快推进企业改革。降低职工下岗、待业和失业率,从根本上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完善就业和再就业体系,积极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并妥善解决好下岗人员的生活困难问题,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和正常消费开支。进一步降低门槛。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体制,鼓励全民创业,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增长机制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建立稳定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职工工资,增加职工收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民增收。落实支农惠农政策,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统筹,不断提高农民的非农业收入。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分配结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收入差距。加强市场化分配体制建设,使个人收入分配规范化、公平化。

(三)深入推进制度改革。缓解消费压力

加快推进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进一步突出公共财政特征,提高居民未来消费预期,缓解消费压力。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增加即期消费的关键环节,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深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社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优先发展教育,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继续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落实和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制度,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组织实施国有工矿区、棚户区、煤矿棚户区、林业棚户区、廉租房、农村泥草房“六路安居工程”和“暖房子”工程,加快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扩大居民住房消费需求。加强就业市场体系建设,规范和健全劳务人才市场,开办面向下岗人员的就业供需会,沟通就业信息:以社区为单位,多方联动,帮助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参加技能培训,通过自主创业和竞争择业实现重新就业。

(四)调整消费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开发消费潜力

根据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加快推进消费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积极拓展消费空间,提高消费层次,扩大消费潜力。重点推进现有消费市场供给结构调整。对供过于求、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行业和产品,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压缩和淘汰,避免边生产、边积压的现象继续发生。对有市场潜力的产品狠抓质量管理,通过优势产品、名牌产品提高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努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以全新的产品吸引消费者购买。大力运用高科技对现有产业进行改造,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开拓新的消费市场。着力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工业化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改善供给结构,促进可持续消费。积极顺应国内市场国际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会展经济和社区服务业,生产质优价廉、满足居民需要的产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开发潜在消费需求。重点围绕汽车、住房、电子通讯、旅游等领域。开发消费产品,拓宽服务范围,扩大服务消费品种和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面向农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农村未来消费需求。

(五)加强消费环境建设。强化支撑保障

加强消费软、硬环境建设,为持续扩大消费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转变消费观念,正确引导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消费观念。重点引导居民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拓展科技、文化娱乐、信息、教育等消费领域。大力倡导消费信贷、信用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提倡科学消费、环保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和安全消费。促进消费实现途径的多样化。加强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搞好城市商业中心布局和城乡零售市场建设,加快发展便利店、折扣店、中小型综合超市、专业连锁超市以及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等新的业态形式,适度发展大型综合超市,控制大型购物中心的发展。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支持商业设施、流通网络和农村集贸市场、代销店建设,逐步建立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依托、村屯为基础的消费品零售网络。加强市场规范管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努力创造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清理和修订不利于扩大消费的法律规章、制度及不合理规费,加强对价格水平的宏观调控,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对市场制假售假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对企业不正当竞争、产品售后服务不配套的予以制止,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用足用活国家鼓励消费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改善消费环境。重点推进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提高个税起征点,缩小收入差距。精心组织实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下乡”等促销活动,做好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贷消费政策,扩大信贷规模和领域。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低收人群体长效补贴机制,使低收入群体能够共同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作者单位: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体改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