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运用“近体原则”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实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运用“近体原则”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实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新课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教学要求下,思想品德教学由以前的“知性德育”逐渐向“生活德育”转变。虽然新课程要求将深刻的理论蕴涵于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但当前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仍然存在着过于理性化的问题,即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进而导致教学对学生吸引力不大。

如何使思想品德教学更加人性化、更有吸引力呢?我们可以引入教育学理论中的“近体原则”: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层次、心理状况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创造性地加工教材,缩小教与学的差距、时间与空间的差距以及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近体原则”可分为时间近体原则、空间近体原则、心理近体原则、活动近体原则等。

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思想品德教学如何运用近体原则”这一问题。

一、实效源于乐学――运用“近体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根据“心理近体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实际出发,深入学生的思想世界,创造愉悦、和谐的氛围,在亲切、感性的教学情境中,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思想品德课多安排在下午,学生容易产生“理论疲倦”。这更需要教师运用“近体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教师要有良好的情绪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先有境,入境始与亲。”微笑是人类交流最有效的语言。笔者以为,教师在课前不仅要备好课,更重要的是备好心情,使自己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投入教学中,用真心的微笑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二)教师应淡化“职业性”语言

“职业性”语言会被学生认为是说教,特别是对于注重心理健康、道德行为的思想品德教学而言,教师的语言很容易陷入这一误区。笔者经常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收集“学生语言”,使自己的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和生活化,以淡化教师身份,增强学生的亲切感。

二、实效得益于切实――运用“近体原则”构建互动课堂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思想品德教学要返璞归真,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让课堂成为师生双方灵感撞击的殿堂,让思想的转化和道德的体验绵延不绝。

(一)运用“时间近体原则”,实现知识流通

思想品德是现实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感受时代气息、把握生活脉搏,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所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时间近体原则”表现为及时吸收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主动构建教学与世界、与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

【案例一】

在《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这一框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2015年2月“新闻1+1视频”――《中国联通“玩儿大”了》,并提问:“肇事者在网络贴吧上发帖属于言论自由吗?其造成了什么影响?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在“属于言论自由”和“不属于言论自由”的思维碰撞中,感受到了教学的真实可信,提升了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和合法利用网络的意识。

这一教学使学生在社会热点事件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中,一起分析、解决问题,实现了知识流通,提升了教学实效。

(二)运用“空间近体原则”,实现知识拓展

当前的思想品德教材图文并茂,特别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教材所选的往往都是些“普遍性”“常识性”案例,如《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框中涉及环境破坏的内容,用北方沙尘暴的图片和数据说明其危害性。对于浙江的中学生而言,这一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较远,教学直观性差,感受不深。这给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实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空间近体原则”要求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审时度势,尽量结合身边的典型事例,消除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奠定感性经验基础。正如赞科夫所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学生的天地就开阔了。”

【案例二】

在《新学校,新同学》一框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作为初中阶段的新成员,即将面对未知的新生活,一切都是新鲜的,教师在课前让学生走出课堂,去观察、了解所在的新学校,并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一个环节:说说遇到的新鲜事,谈谈新感受。学生“七嘴八舌”,一件件新鲜事就出炉了。这样的经验与感受的交流,有助于学生顺利进入初中的生活与学习,提升适应环境的能力。

此外,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抽象性,较难理解。对此,教师可设计具体的情境,如演小品、朗诵诗歌、讲故事、看漫画、分析案例,或采用类似于“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的形式,将学生的“长桌”变成“圆桌”,把学生从“台下”请到“台上”,把“自己说”变成“大家说”。其中,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恰到好处地“画龙点睛”与完整准确地“定位总结”。这样更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三、实效取决于内化――运用“近体原则”促使学生在体验中发展

根据“活动近体原则”,教师应适时地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中寻求发展,并在活动实践中去体验、去回味、去内化,正所谓“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

(一)在活动中体验

心理学中有一种“亲历性效应”:学生并不是一张让教师任意泼墨的白纸,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在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案例三】

在《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一框的教学中,教师讲述了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朱彦夫的故事,并安排了“小体验”环节:(1)请你用双上臂夹住笔,在纸上写下“朱彦夫”三个字;(2)请你用牙咬住笔,写下《极限人生》这本书的书名。在活动中,学生体味到了朱彦夫的奋斗与艰辛,感受到了他的坚强意志,增强了磨砺意志的信心和决心。

(二)在活动中发展

“面向课堂,学生得到的是知识;面对现实,学生得到的是能力和智慧。”新课程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案例四】

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框的教学中,教师以“生命・环境・和谐”为主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结合长兴实际开展“建设国际花园城市,我可以……”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生活,寻找身边的伤害生命、破坏环境的现象,甚至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搜集、调查,并结合实际进行个性创作。在课堂的展示中,有创作歌曲的,有写公益广告的,有写宣传标语的,有说自己身体力行的事的……

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丰富,它弥补了因课堂道德灌输而导致的“道德表面化”与学生课后时不时“道德放假”的不足。“课虽尽而趣未穷,思未尽”,活动让学生提高了道德认知,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总之,“近体原则”赋予思想品德教学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也使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地运用“近体原则”,让学生在欢乐中互动,在内化中提升,让思想品德课变得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