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惑核辐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惑核辐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4月21日,日本政府宣布,将东京电力受损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20公里范围划定为禁止进入的警戒区。4月26日,联合国在纽约总部举行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25周年纪念活动,缅怀这起史上最严重核泄漏事故的罹难者。“核电站”、“核辐射”这些原本不为广大民众熟悉的名字,成为街头巷议的热点话题。怎样正确认识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伤害?如何防范核事故和核辐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毛秉智教授。

上篇:认识核辐射

3月11日日本9级强震发生之前,人们对核辐射知之甚少。事实上,核辐射技术在近展迅速,并已广泛应用于核发电、农业育种、物理探矿、辐照食品加工与灭菌、疾病治疗、考古及科学研究等众多领域。加之,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已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核电列为重点项目,因此关注核安全,了解核辐射的相关知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什么是核辐射和放射性污染

核辐射也常称为电离辐射。它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时,释放出的微观粒子流,如α射线、γ射线、中子等。

放射性污染是指人体、物体、环境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射线的现象。

辐射照射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天然辐射照射

据毛秉智教授介绍,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就存在辐射,包括来自空间的宇宙辐射,来自地壳中的放射性核素的外照射,来自吸入或食入并滞留在体内的放射性物质的内照射。正常情况下,人们受到的天然辐射照射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全球平均约为2.4毫希沃特,其中,来自宇宙射线的为0.4毫希沃特,来自地面γ射线的为0.5毫希沃特,吸入(主要是室内氡)产生的为1.2毫希沃特,食入为0.3毫希沃特。由此可见,在天然辐射中氡是最主要的照射来源。这些天然辐射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此外,乘坐飞机已成为时下人们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以从北京到纽约为例,飞行时间约为10小时左右,这时人体也会受到一定剂量的辐射,其中飞行员、飞机乘务人员所受的辐射会更多一些。

人工辐射源的辐射照射

除天然辐射外,人类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另一个来源就是人类的活动,如因疾病诊断和治疗所受的医学照射、由于从事放射性工作而受到的职业照射、核试验和核武器生产造成的照射、核电站及核燃料加工过程中引起的辐射、重大核事故和辐射装置事故所造成的公众照射等。与天然辐射的微量和普遍性相比,这些人工辐射源照射一般不是恒定水平的照射,涉及的人群有特定范围,且受地域和防护水平的影响。

电离辐射并非“一无是处”

“电离辐射除了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外,在医学上的应用也相当广泛,甚至还可以用于治疗疾病,如癌症治疗中的放疗。”毛秉智教授解释说。在医学检查中,医用x光检查、CT等项目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

TIPS:不必过于担心核医学检查的安全性

提到放射性核素很多患者闻之色变,甚至一些对核医学不太了解的医生也有恐惧心理,其实放射性核素并没有大家想的那样恐怖,核医学包括显像诊断、放射性核素治疗和标记免疫检测。其中,标记免疫检测是在试管里进行的,不会与被检者有任何接触,所用试剂量极小,不会给受检者带来任何影响受检者一次核医学显像检查所受到的辐射剂量,等于甚至低于一次X光胸片检查、

哪些情况可导致核辐射事故

据毛秉智教授介绍,可导致核辐射损伤发生的情况有核武器爆炸、核事故或辐射装置事故。随着科技发展,核辐射技术的和平应用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核电站、研究用核反应堆、核燃料加工厂、核燃料后处理厂、大型辐射装置、各种放射治疗机和加速器等辐射源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一旦出现意外或违规操作,发生核辐射或其他辐射装置事故的事例并不少见,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作为我国放射医学资深专家,毛秉智教授曾前往当地进行考察。该核事故使得大量救援和应急处理人员受到核辐射,500多人住院诊治,134人诊断为急性放射病,28人在受照3个月内死亡,大片国土受污染,大量民众搬迁。

除了核反应堆事故,国际上还先后发生了多起核燃料处理或回收事故、加速器事故、放射治疗机事故和辐照装置事故,以及辐射源丢失事故等。这些事故都可能使相关工作人员受到过量的核辐射,危及健康。

核泄漏可对人体健康造成哪些危害

“核辐射主要通过体外和体内照射伤害人体健康。泄露的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取决于所受照射剂量的大小。”毛秉智教授指出。一般来说,参与现场救援的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可能会由于职业活动,遭受体表或体内的放射性污染,进而导致较大的剂量照射,而普通人群则会在受到放射性烟云照射,或食用受辐射污染的食物饮料后,受到较低剂量照射。

外照射与内照射

由放射源或辐照发生装置释放出的贯穿辐射由体外作用于人体,为外照射。放射性物质经由空气吸入、食品或饮水食入,或经皮肤、伤口吸收并沉积在体内,对周围组织或器官造成照射,为内照射。

核辐射可造成两类伤害

无论是外照射还是内照射,放射性物质通过发出的射线照射人体,损伤细胞,从而造成两类伤害:

确定性效应

如引发各种类型的放射病、皮肤损伤、呕吐、生育障碍等,这类效应要在受到较高剂量的核辐射时才会发生。此种效应有剂量阈值,超过阈值效应就会发生,照射剂量越大,病情越严重。

随机性效应

如发生各种癌症、遗传疾病等,这类效应没有剂量下限,但发生的时间,至少要在受照数年或者更长时间以后,其发生的可能性与受到的照射剂量成正比。目前福岛核电站厂区外的剂量水平不至于造成严重伤害。

虽然辐射可能对人体造成损伤,但若剂量不高,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代谢过程,对受损伤的细胞或局部组织进行修复。这种修复作用程度的大小,既与原初损伤的程度有关,又可能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下篇:过量核辐射的防范与救治

尽管日本福岛与我们相距遥远,但这次核电站事故的发生却让许多人对核辐射有了一定认识,特别是那些生活在核电站周边的人们。在这里,毛秉智教授针对核辐射的常见误区,逐一进行了解释。

走出核辐射的4大误区

误区1:遭受过量核辐射一定会致癌

毛秉智教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引起的担忧至今仍未消退,之所以许多人谈“核”色变,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出自人们对于“遭受核辐射会致癌”的担心。事实上,核辐射可能致癌,如可能引起白血病、甲状腺癌、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但却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也就是说,并非所有遭受核辐射的人都会患癌症。核辐射致癌通常需要经过较长时间,以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白血病研究为例,爆炸后的10年左右白血病的患病人数确实比爆炸前有所增加,但爆炸前广岛也有一

定数量的白血病患者,可见核辐射并非致癌的惟一因素。

研究发现,癌症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不良生活方式、遗传、感染、化学污染、辐射等。其中辐射并不是很强的致癌因素,相比较而言,室内装修污染中的化合物,如苯、甲醛等具有的致癌性则更强,众所周知的二恶英也具有很强的致癌作用。

误区2:过量核辐射难以防治

毛秉智教授:目前对于仍坚持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工作的人员,可以通过加强防护、缩短工作时间、及时轮换、随时监测等手段来避免核辐射可能造成的辐射损伤。从目前的临床研究来看,核辐射损伤不仅可防,而且可治,综合对症治疗是救治急性放射病的有效方法。受照剂量在600cGy左右的患者可以治愈,主要治疗措施有促进造血恢复、抗感染、抗出血、纠正代谢紊乱、造血生长因子的应用等。受到800cGy以上照射的患者因病情太重,目前只能延长存活时间,尚难救治存活。如何找到救治的有效方法,仍需深入研究。

误区3:抢购孕妇防护服、服碘盐可以防辐射

毛秉智教授:针对不同的放射性泄漏物质,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像抢购碘盐或孕妇防护服、穿高领衫等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起不到完全、有效的防护作用。此次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释放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有碘、铯、锶等几种。普通防护服仅能阻挡放射性烟尘吸附在人体上,无法防范射线的照射。而对于核事故向大气中泄漏的放射性碘,服用碘盐是不起作用的,而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事先服用稳定性碘,才能防止放射性碘通过吸、食进入体内,并积聚在甲状腺中,起到保护甲状腺的作用。

发生核泄漏时,为避免受到核辐射,人们应掌握必要的防护技巧:①应尽量远离放射源,缩短近距离接触放射源的时间,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及时有序撤离现场;②尽量避免处在辐射烟云的下风向区域,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关闭门窗及空调、风扇等通风设备;③采用口罩、湿毛巾、布块等材料捂住口鼻,进行呼吸道防护;④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可用更换受污染衣物和洗澡的方式,来减少体表污染;⑤听从当地政府的安排,决定是否食用当地的食品和饮水。

误区4:我国海鲜可能受到污染,不可食用

毛秉智教授:自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泄漏以来,已经有多个国家对日本出口的食品采取了禁令。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释放的放射性物质,的确会对周边的土壤、水源、农产品等造成一定污染,其污染程度与此次核事故的持续时间和控制手段有关,尚待进一步观察。因此,在发生核泄漏的地区,人们应尽量避免进食、饮水,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选择安全的食物和饮用水。

对于国内在菠菜、莴笋等蔬菜上检测到的微量放射性物质,用水清洗即可消除,大家不必担心其安全性。至于国内民众担心海水受到污染,影响海产品的食品安全,这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从日本进口的海产品,在该事故发生后,会受到严格的检疫检测,确认安全后方可获准入境;二是我国近海生产的海产品,所受影响并不大。因为我国与日本福岛相距甚远,即便有一些放射性污水排入海中,经洋流到达我国海域的可能性较小,即便有也属微量,不会危害到本土海产品的安全。

核辐射损伤可防可治

鉴于人们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担心,毛秉智教授强调说,“核辐射是可防的,过量核辐射可以通过医学诊断来判定轻重程度,而且是可治的,因此大家不必过于担心。”目前我国在急性放射病的治疗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急性放射病是如何发生的

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分次受到大剂量射线照射,由此引发的全身,I生疾病,在临床上称之为急性放射病。一般来说,人体受到100cGy左右的全身均匀或比较均匀的射线照射后,就有可能发生急性放射病。按照受照射剂量大小、临床表现和临床损伤特点,急性放射病可分为以造血损伤为主的骨髓型、以胃肠损伤为主的肠型和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为主的脑型急性放射病。

若是患上轻度急性放射病,辐照后几天可出现疲乏无力、头晕、失眠、食欲减退和恶心等症状,也有人会出现呕吐,但次数不多。若是患上中、重度急性放射病,辐照后数小时即可出现疲乏无力、心悸惊恐、头晕焦虑等表现,并相继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在核事故发生时,一般民众发生急性放射病的可能性极低。

急性放射病的救治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核事故,我国根据核爆炸、核事故的致伤特点及受照人员早期应急救治需要,筛选了¨种防治急性放射病的有效药物,组建了核事故应急医学处理药箱,该药箱现已装备到相关医疗单位。”毛秉智教授介绍说。在这个应急药箱里,既有急性放射病预防药物和早期救治需要的治疗药物,还有放射性核素阻吸收和加速体内排泄的药物,以及早期对症治疗的药物。

若是怀疑自己患上了放射病,应到当地政府指定的核事故应急医疗机构进行咨询、诊断和治疗。一旦确诊,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使用碘化钾片、普鲁士蓝、促排灵、褐藻酸钠等针对不同放射性核素阻吸收或促排药物,也可用催吐、缓泻等对症方法治疗。

碘化钾片 放射性碘进入人体后主要沉积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局部受到高剂量辐射,从而导致甲状腺癌等疾病。为阻止其进入体内,可提前或事先服用碘化钾,使甲状腺处于碘饱和状态,即使放射性碘进入体内也不会大量在甲状腺沉积,并能较快排出体外,从而保护了甲状腺。需要注意的是,碘化钾应尽可能在怀疑受到放射性碘内污染4小时之内服用,且必须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服用,并与隐蔽、撤离等措施同时进行。

褐藻酸钠 当人体意外地大量摄入放射性锶、钡、镭等核素时,或在放射性锶等核素严重污染的环境内停留、工作时,应服用褐藻酸钠。褐藻酸钠在胃肠道内基本不吸收,它可与摄入的放射性锶作用后,形成褐藻酸锶盐随粪便排出。除放射性锶外,它还可与钡、镭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普鲁士蓝 若是人体意外地摄入、吸入大量放射性铯,或长期居住、工作于放射性铯明显污染的环境时,应服用普鲁士蓝。普鲁士蓝即亚铁氰化铁,口服后肠道不吸收,在肠道内能选择性地与摄入的放射性铯相结合,形成稳定的亚铁氰化铯盐,随粪便排出。

促排灵 促排灵是一种络合剂,能选择性地与体内沉积的放射性核素,形成稳定的、可溶性的络合物,很快经肾脏排出体外,从而减少体内放射性核素的沉积量。

最后,毛秉智教授强调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危机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到目前为止这次日本核泄漏对我国的影响如何,仍是不少国人关注的焦点。从目前监测的情况看,我国检测到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均属微量,不会对我国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大家现在没有必要过于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