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型“A+B+C”结构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型“A+B+C”结构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关于“高富帅”、“羡慕嫉妒恨”这类网络流行语的个案分析,前人不乏研究,本文将这两个词语各自所代表的类别放在一起进行整体分析。文章认为,这些网络词语的语法结构都为“A+B+C”,A、B、C是彼此之间没有直接语义制约关系的独立成分。新型a+b+c结构在语法、语义、语用方面区别于传统“A+B+C”结构,且这一结构中的成员以群聚方式存在,最终通过在网络上的高频使用固化下来。新型“A+B+C”结构正向着带有揶揄、消极构式义的构式方向发展。鉴于网络语言的临时性与多变形,这一结构能否最终定型并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还有待时间验证。

关键词: 网络用语 新型结构 A+B+C

一、本文研究对象

“高富帅”、“羡慕嫉妒恨”是近几年来的网络流行词语,前人的已有研究从结构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各种视角分别分析了这两个网络词语。张律、黄亚萍(2013)在认知语言学理论下分析了“高富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这个新词经历了原型提取、范畴化、隐喻和转喻等[1]。周芍(2013)认为“高富帅”已由多项复合型词义演变为单一词义,其指称范围也泛化了[2]。单威(2011)提出“羡慕嫉妒恨”是“凝固化”和“定型化”的固定短语,它创造了一种新的构造方式[3]。彭吉军、吴芳梅(2012)认为由于“羡慕嫉妒恨”的高使用率和渐渐固化的结构与语义,有可能通过词汇化发展成为词[4]。

前人对于这两个网络词语的研究较为丰富,但还未有学者将这两个词语各自所代表的类别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和“高富帅”类似的有“白富美、穷矮矬、土肥圆、洗剪吹、h染烫、白素甜、白傻甜”等,和“羡慕嫉妒恨”类似的有“忠厚老实憨、寂寞空虚冷、刁巧伶俐奸、神速麻利快”等。经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网络用语可以统一由一个结构式表达,即“A+B+C”结构,这一结构由三个词语“A”、“B”和“C”组成,且三个成分相对独立,彼此之间没有直接语义制约关系,在结构上为相互独立关系。下面,本文对“高富帅”、“羡慕嫉妒恨”这样的“A+B+C”结构展开分析。

二、新、旧“A+B+C”结构对比

不难发现,在“高富帅”和“羡慕嫉妒恨”这类结构出现前,已存在不少“A+B+C”结构,这样的结构同样由独立的三个成分“A”、“B”和“C”组成,例如“高精尖”、“色香味”和“产运销”等。诸如此类的“A+B+C”结构分布范围较广,不仅可出现于书面语体,而且可出现于口语语体,我们称这类结构为传统“A+B+C”结构,而把前面所提到的近期出现于网络新媒体的“高富帅”一类结构称为新型“A+B+C”结构。需注意的是,“向前看”、“跑得快”和“少而精”等这样的组合虽然都包含三个词语,但不在本文讨论的“A+B+C”之列。下面,通过表一和表二呈现新、旧“A+B+C”结构在语法、语义方面的特点。

表一 传统“A+B+C”结构

表二 新型“A+B+C”结构

传统“A+B+C”结构组成成分通常为一个音节,也有两个音节的,如“枯藤老树昏鸦”。相比传统结构,新型“A+B+C”结构的形式更加灵活,同一结构中的各成分音节数也可以不同。从音节数看,目前常见的新型结构有两类:“A1+B1+C1”和“A1A2+B1B2+C1”。

由此可见,新、旧“A+B+C”结构在语法、语义、音节方面都有不同之处。

三、临时形式所激发的结构群

新型结构的表达形式通常以群聚的方式存在,一个“A+B+C”表达形式先出现,这个表达形式开始是带有临时性的,随后产生与之相关的若干词语,无论从形式、意义还是组合方式方面看,它们都可与最先出现的那一个词语归为一类,伴随这个过程,这样的“A+B+C”表达形式在人们的频繁使用中固化下来。

1.“高富帅”结构群

“高富帅”的每个组成成分都为一个音节,即“A1+B1+C1”形式。“高富帅”提取的是男性在身材、财富和长相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各组成成分都为形容词,且各成分关系平等,但组合起来后,其组合式却变为名词性的结构,指具有“高、富、帅”特征的一类人。在“高富帅”出现后,与之对应又出现了“白富美”、“穷矮矬”和“土肥圆”这样的结构,和“高富帅”一起组成了指代各类特定人群的系列结构。这些后起词语的语义语法、组合方式和语用功能具有统一性,组成了一个结构群。

2.“羡慕嫉妒恨”结构群

“羡慕嫉妒恨”的三个组成成分音节数不相同,前两个成分音节都为两个,最后一个成分是一个音节,即“A1A2+B1B2+C1”,类似于五言律诗,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这类结构组成成分不同于上一类结构成分之间的并列关系,以“羡慕嫉妒恨”为例,“羡慕”、“嫉妒”和“恨”这三个词展现了三种不同的情感态度,不满情绪逐步递增,由“羡慕”到“嫉妒”,再由“嫉妒”到“恨”,但是这一结构的中心意义并没有落在“恨”上,其中心意义应是“羡慕”、“嫉妒”和“恨”的综合。和“羡慕嫉妒恨”一样,“神速麻利快”、“刁巧伶俐奸”和“空虚寂寞冷”这些词组都有各自的整体意义。

四、形成中的“A+B+C”构式

到目前为止,网络上较为常见、使用频繁的“A+B+C”结构有以下这些:

1.高富帅、白富美、穷矮矬、土肥圆、洗剪吹、h染烫、白素甜、白傻甜……

2.羡慕嫉妒恨、忠厚老实憨、寂寞空虚冷、刁巧伶俐奸……

根据Goldberg(1995)的定义,“假如说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其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为C是一个形式和意义的配对(pairings),而且形式和意义的某些特征不能完全从C自身的组成成分或其他已有构式预测出来”[5]。Goldberg(2003)划定了构式的范围,从语言单位层级的角度将构式分为四种:语素、词、习语和格式[6]。后来,Goldberg(2006)重新定义了构式:“任何格式,只要其形式或功能的某一方面不能通过其构成成分或其他已确认存在的构式预知,就被确认为一个构式。”[7]我们将常见于网络的“A+B+C”结构视为正在形成中的构式,且认为此类“A+B+C”构式倾向于带有揶揄、消极的构式义,我们的观点主要基于下面这些理由:

一是上述“A+B+C”结构有其整体意义,且超越了其构成成分的意义之和,同时整体意义无法通过单独分析其构成成分得到。具体来说,“A+B+C”结构中的三个组成成分本各自负载互不相关的意义,然而一旦进入这样的结构,它们之间互相关联,各自影响,共同传递的意义大于三个成分意义单纯相加所得语义,同时,该结构的意义无法单从三个成分推知,也无法从之前已有的“A+B+C”结构得知。

二是在已有的“A+B+C”结构中,表示揶揄、消极意义的居多,其中又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其组成成分本身就带有消极意义,词义与构式义相一致,根据构式语法的观点“若构式义和词汇义一致,那么意义得到加强”,这类“A+B+C”结构的消极意义较强,如“穷矮搓”。另一部分是其组成成分本身没有消极意义,但进入“A+B+C”构式中后呈现出揶揄、消极义,如“洗剪吹”。还有一部分是其组成成分中既有带有消极意义的成分又有带有积极意义的成分,进入到“A+B+C”构式中后呈现出揶揄、消极义,如“忠厚老实憨”。有的“A+B+C”结构即便能够表示赞美、积极意义,也可以被用于揶揄、贬低的语境。周芍(2013)就指出“高富帅”最初的语义内涵属于贬义。

三是新型“A+B+C”结构还是一种形成中的构式。虽然传统的“A+B+C”结构(如色香味、福禄寿等)在语言系统中已经存在了较长时间,但新型“A+B+C”结构(如“高富帅”、“羡慕嫉妒恨”等)还是一种新兴语言现象,其成员都诞生于网络,数量还不多,而网络语言的临时性、多变形使得这一结构的存在还有待于时间验证。此外,尽管新型“A+B+C”结构中的大多数成员大多数时候是表示揶揄、贬低,但也有表示积极意义的情况,其“揶揄、消极”的构式义还不那么稳定。

五、结语

“A+B+C”结构在汉语体系中早已存在,近几年出现于网络的新型“A+B+C”结构不同于传统结构,目前新型结构中的已有成员大多出现在2010―2012年这几年之间,在近两年仍有类似词语出现,这说明新型“A+B+C”结构有一定的生命力,具有能产性。

关于新型“A+B+C”结构,本文主要观点如下:一是新型结构在语法和语义方面不同于传统结构,这体现在组成成分结合后词性的变化和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的不同,而且新型结构的使用更灵活、多变。二是新型“A+B+C”结构成员的产生具有其特点:首先是一个结构为“A+B+C”的词语最先出现,随后产生与之相关的若干词语,根据它们在形式、意义和组合方式方面的一致性,它们可被划入同一类别,这些词语在得到人们的高频使用后逐渐固化。三是新型“A+B+C”结构可以说是正在形成中的构式,这类构式带有揶揄、消极的构式义,这类构式是否会最终定型还有待时间验证。

注释:

①组合后的词性是具有限制性的名词,加上“*”以示区别,下同.

参考文献:

[1]张律,黄亚萍.三言式新词“高富帅”的认知研究[J].语文学刊,2013(1).

[2]周芍.“高富帅”词义的泛化、专化及其模因效应[J].语言文字应用,2013(4).

[3]单威.“羡慕嫉妒恨”的流行[J].语文建设,2011(5).

[4]彭吉军,吴芳梅.说网络流行语“羡慕嫉妒恨”[J].长春大学学报,2012(7).

[5]Goldberg,A.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6]Goldberg,A.E.Construction: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外国语,2003(3).

[7]Goldberg,A.E.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